张三明
【摘 要】 介绍了河南艺术中心歌剧院、音乐厅和小剧场的建筑声学设计情况,包括观众厅体形设计、混响时间控制、墙 面及吊顶低频吸声的控制、舞台声反射罩设计、噪声控制等。
【关键词】 河南艺术中心;歌剧院;音乐厅;小剧场;建筑声学设计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4.02.006
1 项目概况
河南艺术中心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CBD中心区,由歌剧院、音乐厅、小剧场、美术馆、艺术馆5个单体建筑组成。艺术中心的功能设置及关键舞台设备均按国际先进水平配置,可以满足国内外大型歌剧、芭蕾舞剧、交响乐等的演出。艺术中心建筑造型独特,由五个椭圆体及两片玻璃艺术墙构成。五个椭圆体是由河南出土的6 500年前古代乐器陶埙造型演变而来;艺术墙如河南出土的2 500年前的古代管乐器石排箫的造型。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为75 000 m2,投资约为10亿人民币。200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图1为河南艺术中心鸟瞰图,图2为艺术中心夜景,图3为艺术中心总平面图。
2 歌剧院建筑声学设计
2.1 歌剧院概况
歌剧院以歌舞演出为主,兼顾音乐会及其他用途。观众厅包括一层池座、一层楼座、两侧各三层包厢。观众厅容座为1 731座(使用乐池模式),包括残疾人座椅4个,其中池座1 159座,二层楼座452座,两侧包厢共有座椅120个。观众席到舞台大幕线最远水平投影距离池座为33 m,楼座为37 m。舞台口宽W=18 m,高H=12 m;主舞台宽W=31.5 m,进深L=24.5 m;左右侧舞台宽W=19.0 m,进深L=24.5 m;后舞台宽W=24.0 m,进深L=24.0 m。图4、图5和图6分别为歌剧院池座平面图、楼座平面图及纵剖面图。图7~图9为歌剧院内景。
2.2 建筑声学设计目标及措施
歌剧院音质设计目标:在使用舞台声反射罩时,完全采用自然声演出;歌剧演出时,具备自然声演出条件;其他用途如话剧、地方戏曲等,采用扩声系统。中频满场混响时间设计值为1.5 s,使用舞台声反射罩时,预计有0.2 s的提升,中频满场混响时间可以达到1.7 s,基本满足交响乐演出需要。观众厅背景噪声控制在NR20以下。
观众厅设计有效容积13 825 m3,每座容积为8.0 m3/座。
歌剧院音质设计具体措施:
观众厅吊顶是观众厅的主要反射面,其形状需满足给整个观众席提供早期反射声,有利于把乐队声适当地反射给观众席。吊顶采用40 mm厚预制的GRG板,面板面密度大于40 kg/m2,板面为毛面喷涂。
观众厅两侧墙均为强反射面,为了能起到很好的反射效果,减少对低频声的振动吸收,舞台口两侧墙面为40 mm厚造型石材,其他侧墙面为30 mm厚中密度板外实贴10 mm~25 mm厚造型实木板。为使侧墙具有一定的扩散反射,石材及木板表面均做造型肌理。后墙为穿孔木板吸声结构。观众厅座椅吸声适中,要求坐人与不坐人时吸声量差别不大。面光室、耳光室、音箱室等都做吸声处理。
观众厅地面为实贴木地板。
舞台墙面从舞台面至一层天桥为穿孔FC板吸声结构。
升降乐池、升降舞台台仓墙面为穿孔FC板吸声结构。
图10为歌剧院GRG石膏板吊顶,图11为歌剧院侧墙造型木饰面板。
歌剧院建筑声学设计过程中对观众厅声场进行了计算机音质模拟,结果显示观众厅声学条件良好。
2.3 舞台活动声反射罩设计
舞台活动声反射罩是歌剧院的亮点。在声反射罩设计制作前,声学设计人员会同舞台工艺设计相关人员考察了上海大剧院、北京保利剧院、北京二十一世纪剧场、杭州大剧院、嘉兴大剧院等多个剧场的舞台声反射罩。在此基础上,结合设计者的经验,综合考虑声学效果好、使用方便等多种因素,最终确定采用端室式形式,声反射罩与舞台口无缝连接。舞台活动声反射罩可满足四管制交响乐队及120名合唱团同台演出。反射罩前宽17.6 m,后宽10.5 m,前高10.5 m,后高5.4 m,进深12 m,罩内投影面积170 m2。声反射罩面层采用木纹面铝蜂窝板,确保有良好的声反射效果。为使小提琴演奏人员获得良好的声支持,反射罩顶板增加了出挑,这是国内第一个采用这种技术的声反射罩,效果很好。有专业人士认为是国内效果最好的声反射罩。笔者在其后的声反射罩设计中,也有采用这种技术,均获得很好效果。图12为声反射罩设计图。图13为声反射罩使用时效果。
2.4 歌剧院噪声控制
为降低观众厅背景噪声,采取一系列噪声控制措施。为防止外部环境噪声传入观众厅,观众厅墙壁和顶均为混凝土结构,观众厅的出入口均设置声闸,并采用隔声门。为降低空调噪声,观众厅空调采用座椅下低速送风方式。观众厅与其他部分在结构上分开。所有振动较大的设备均采用良好的隔振。
3 音乐厅建筑声学设计
3.1 音乐厅概况
音乐厅是供交响乐(包括民族乐)、室内乐及声乐演出的专业场所。建筑声学设计时充分考虑自然声演出的需要,即使独唱、独奏也有足够的响度,完全可以自然声演出。音乐厅配备管风琴,是国内最早拥有管风琴的音乐厅之一。
音乐厅的最大容量为819座,其中包括残疾人座椅4个,侧包厢贵宾席42座。音乐厅设计有效容积8 890 m3,每座容积为11.4 m3/座。如加上演奏台上的演奏人员(按三管乐队85人计算)后,每座容积为10.3 m3/座。
音乐厅平面大致为长方形,长39.6 m,宽24.3 m。音乐厅演奏台面积约310 m2。图14为音乐厅平面图。图15为音乐厅剖面图。
3.2 音乐厅建筑声学设计目标及措施
音乐厅按自然声演出设计,满场中频混响时间设计值为1.8 s~2.0 s,混响时间频率特性高频允许稍有下降,低频有较大提升。混响时间设计值见表1。endprint
音乐厅背景噪声设计值取NR20。
音乐厅采用长方形平面,有利于侧向反射声的获得。音乐厅观众席采用很陡的地面升起,直达声没有任何遮挡,并降低了观众席对直达声的掠射吸收。为达到较长的混响时间,音乐厅每座容积保证10.3 m3/座。
为给舞台及观众席前区提供早期反射声,音乐厅舞台设计了反射板。反射板距离舞台面高度为8 m~9 m,采用12 mm厚透明聚丙烯酸板。舞台声反射板最初没有安装,经河南歌舞剧院专业人员试用试听后,最终决定实施。图16为舞台声反射板布置平面图。
音乐厅吊顶采用波浪形,面板为40 mm厚GRG石膏板,面密度大于40 kg/m2。舞台两侧下部墙面为40 mm厚石材面层。舞台两侧上部墙面及舞台后墙基层为厚重密度板,面层采用实木板,面层结合装饰效果做扩散处理。观众厅两侧墙采用40 mm厚石材面层,结合装饰效果做扩散反射结构。为防止石材面层振动,石材固定后打胶,并在石材背部空腔填砂。观众厅后墙采用穿孔木板吸声结构。观众厅地面采用实贴木地板。
对音乐厅座椅吸声进行了控制,并在使用前对座椅吸声量进行了测量。图17为音乐厅内景。图18为音乐厅侧墙局部。
3.3 音乐厅音质模拟
音乐厅建筑声学设计中对音质进行了模拟分析,音质计算机模拟采用丹麦技术大学研究开发的当时最新版本ODEON 6.5软件,模拟参数为混响时间T30、C80、强度指数G、侧向能量因子LF、舞台支持因子ST1等。在计算各个参量在音乐厅的分布时,把音乐厅座椅区域的面定义为观众面,接收点高度为1.2 m,间距为0.5 m。反射声线数量为13 494个,模型早后期声线算法的转换阶次为2。后期算法考虑朗伯余弦定律,当反射阶次为2 000阶次或者脉冲响应时间为2 000 ms时停止计算。模拟时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50%。声源点位置设在演奏台中轴线上、距舞台边缘3 m处,距舞台面高度为1.2 m。声源为无指向性点声源。
观众席共布置了7个接收点,演奏台布置了2个接收点(主要用于了解乐队间的相互听闻情况)。模拟时考虑了演奏台上部声反射板的存在。
混响时间T30、C80、强度指数G、侧向声能因子LF、舞台支持因子ST1分别见表2。
根据白瑞纳克的研究结果2,中频混响时间在2.0 s为好,C80在-4 dB左右丰满度最好,强度指数在3.5 dB±1.5 dB左右最合适,舞台支持因子ST1宜为-12 dB±1 dB。模拟结果显示,混响时间、强度指数有理想的值。侧向声能因子LF值也较理想。C80偏大,表明丰满度稍差,清晰度较好,这样的结果可能与观众席地面升起过大有关。舞台支持因子稍偏小。
由于音乐厅两侧设置内凹的包厢,使该处侧墙不能有效提供侧向反射声,导致侧向能量因子分布局部偏小。
3.4 音乐厅音质测量结果
音乐厅建成后,对音乐厅音质进行了测量。测量条件是:音乐厅为空场,装修全部完毕,管风琴安装完成,舞台悬挂12 mm厚透明聚丙烯酸板。背景噪声测量时,空调系统开启。测量仪器采用B&K 4190传声器,B&K 2669L前置放大器,B&K 2690-OS2 NEXUS信号放大器,笔记本计算机,B&K2706功率放大器,十二面体点声源。测量用软件为Dirac,采用MLS方法测量脉冲响应。测量时声源设置在舞台中轴线离舞台边3 m处,舞台支持因子ST1测量时,测点在声源正前方1 m处。测量音质指标为混响时间T30、C80、强度指数、舞台支持因子ST1、声场分布、背景噪声。测量结果见表3。
音乐厅空调系统开启时的背景噪声小于NR20,主观感受很安静。声场分布各测点之间最大与最小声压级差为5.8 dB,出现在250 Hz,其他测点声压级差均较小。从测量结果看,音乐厅实际测量结果与模拟值基本一致。由于目前所用座椅吸声量较大,坐人后吸声量差别不会很大,因此,预计满场混响时间比空场测量结果稍短。舞台支持因子ST1比预计的小,但使用者感到满意。
4 多功能小剧场
4.1 多功能小剧场概况
小剧场是多功能、实验性的小型演出场所。小剧场舞台形式可根据不同演出的需要变化。与舞台形式变化相适应,观众席座椅也可有多种变化形式。
小剧场平面为长方形,长约23.2 m,宽15.4 m,第一排座位距梁底为13.35 m。小剧场设计有效容积约5 000 m3,其舞台形式可灵活变化。因不同的使用功能需要,小剧场的观众容量也随之变化,不同舞台形式及观众席具体数量见表4。
图19为小剧场下部平面图。图20为小剧场上部平面图。图21为小剧场剖面图。
4.2 建筑声学设计目标及措施
为了适应小剧场多种功能的使用要求,建筑声学设计目标是满足不同用途共同需要的高清晰度。小剧场混响时间设计值见表5。
小剧场背景噪声控制值为NR25。
小剧场混响时间控制具体措施:舞台后墙为强吸声构造。两侧墙面中高频吸声构造与低频吸声构造间隔布置,且低频吸声构造表面设有小的扩散肌理。观众席后墙做吸声结构。小剧场顶部为建筑结构顶级舞台设备,未做吸声处理。
5 结语
河南艺术中心建成投用以来,歌剧院、音乐厅和小剧场的使用率都比较高。不管是在歌剧院演出的多种类型剧目,还是在音乐厅举办的各种类型音乐会,都获得了演出团体及观众的广泛好评。观众和演员对剧场的音质效果的评价都很好,特别是演员对音质感到满意。
(编辑 周建辉)endprint
音乐厅背景噪声设计值取NR20。
音乐厅采用长方形平面,有利于侧向反射声的获得。音乐厅观众席采用很陡的地面升起,直达声没有任何遮挡,并降低了观众席对直达声的掠射吸收。为达到较长的混响时间,音乐厅每座容积保证10.3 m3/座。
为给舞台及观众席前区提供早期反射声,音乐厅舞台设计了反射板。反射板距离舞台面高度为8 m~9 m,采用12 mm厚透明聚丙烯酸板。舞台声反射板最初没有安装,经河南歌舞剧院专业人员试用试听后,最终决定实施。图16为舞台声反射板布置平面图。
音乐厅吊顶采用波浪形,面板为40 mm厚GRG石膏板,面密度大于40 kg/m2。舞台两侧下部墙面为40 mm厚石材面层。舞台两侧上部墙面及舞台后墙基层为厚重密度板,面层采用实木板,面层结合装饰效果做扩散处理。观众厅两侧墙采用40 mm厚石材面层,结合装饰效果做扩散反射结构。为防止石材面层振动,石材固定后打胶,并在石材背部空腔填砂。观众厅后墙采用穿孔木板吸声结构。观众厅地面采用实贴木地板。
对音乐厅座椅吸声进行了控制,并在使用前对座椅吸声量进行了测量。图17为音乐厅内景。图18为音乐厅侧墙局部。
3.3 音乐厅音质模拟
音乐厅建筑声学设计中对音质进行了模拟分析,音质计算机模拟采用丹麦技术大学研究开发的当时最新版本ODEON 6.5软件,模拟参数为混响时间T30、C80、强度指数G、侧向能量因子LF、舞台支持因子ST1等。在计算各个参量在音乐厅的分布时,把音乐厅座椅区域的面定义为观众面,接收点高度为1.2 m,间距为0.5 m。反射声线数量为13 494个,模型早后期声线算法的转换阶次为2。后期算法考虑朗伯余弦定律,当反射阶次为2 000阶次或者脉冲响应时间为2 000 ms时停止计算。模拟时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50%。声源点位置设在演奏台中轴线上、距舞台边缘3 m处,距舞台面高度为1.2 m。声源为无指向性点声源。
观众席共布置了7个接收点,演奏台布置了2个接收点(主要用于了解乐队间的相互听闻情况)。模拟时考虑了演奏台上部声反射板的存在。
混响时间T30、C80、强度指数G、侧向声能因子LF、舞台支持因子ST1分别见表2。
根据白瑞纳克的研究结果2,中频混响时间在2.0 s为好,C80在-4 dB左右丰满度最好,强度指数在3.5 dB±1.5 dB左右最合适,舞台支持因子ST1宜为-12 dB±1 dB。模拟结果显示,混响时间、强度指数有理想的值。侧向声能因子LF值也较理想。C80偏大,表明丰满度稍差,清晰度较好,这样的结果可能与观众席地面升起过大有关。舞台支持因子稍偏小。
由于音乐厅两侧设置内凹的包厢,使该处侧墙不能有效提供侧向反射声,导致侧向能量因子分布局部偏小。
3.4 音乐厅音质测量结果
音乐厅建成后,对音乐厅音质进行了测量。测量条件是:音乐厅为空场,装修全部完毕,管风琴安装完成,舞台悬挂12 mm厚透明聚丙烯酸板。背景噪声测量时,空调系统开启。测量仪器采用B&K 4190传声器,B&K 2669L前置放大器,B&K 2690-OS2 NEXUS信号放大器,笔记本计算机,B&K2706功率放大器,十二面体点声源。测量用软件为Dirac,采用MLS方法测量脉冲响应。测量时声源设置在舞台中轴线离舞台边3 m处,舞台支持因子ST1测量时,测点在声源正前方1 m处。测量音质指标为混响时间T30、C80、强度指数、舞台支持因子ST1、声场分布、背景噪声。测量结果见表3。
音乐厅空调系统开启时的背景噪声小于NR20,主观感受很安静。声场分布各测点之间最大与最小声压级差为5.8 dB,出现在250 Hz,其他测点声压级差均较小。从测量结果看,音乐厅实际测量结果与模拟值基本一致。由于目前所用座椅吸声量较大,坐人后吸声量差别不会很大,因此,预计满场混响时间比空场测量结果稍短。舞台支持因子ST1比预计的小,但使用者感到满意。
4 多功能小剧场
4.1 多功能小剧场概况
小剧场是多功能、实验性的小型演出场所。小剧场舞台形式可根据不同演出的需要变化。与舞台形式变化相适应,观众席座椅也可有多种变化形式。
小剧场平面为长方形,长约23.2 m,宽15.4 m,第一排座位距梁底为13.35 m。小剧场设计有效容积约5 000 m3,其舞台形式可灵活变化。因不同的使用功能需要,小剧场的观众容量也随之变化,不同舞台形式及观众席具体数量见表4。
图19为小剧场下部平面图。图20为小剧场上部平面图。图21为小剧场剖面图。
4.2 建筑声学设计目标及措施
为了适应小剧场多种功能的使用要求,建筑声学设计目标是满足不同用途共同需要的高清晰度。小剧场混响时间设计值见表5。
小剧场背景噪声控制值为NR25。
小剧场混响时间控制具体措施:舞台后墙为强吸声构造。两侧墙面中高频吸声构造与低频吸声构造间隔布置,且低频吸声构造表面设有小的扩散肌理。观众席后墙做吸声结构。小剧场顶部为建筑结构顶级舞台设备,未做吸声处理。
5 结语
河南艺术中心建成投用以来,歌剧院、音乐厅和小剧场的使用率都比较高。不管是在歌剧院演出的多种类型剧目,还是在音乐厅举办的各种类型音乐会,都获得了演出团体及观众的广泛好评。观众和演员对剧场的音质效果的评价都很好,特别是演员对音质感到满意。
(编辑 周建辉)endprint
音乐厅背景噪声设计值取NR20。
音乐厅采用长方形平面,有利于侧向反射声的获得。音乐厅观众席采用很陡的地面升起,直达声没有任何遮挡,并降低了观众席对直达声的掠射吸收。为达到较长的混响时间,音乐厅每座容积保证10.3 m3/座。
为给舞台及观众席前区提供早期反射声,音乐厅舞台设计了反射板。反射板距离舞台面高度为8 m~9 m,采用12 mm厚透明聚丙烯酸板。舞台声反射板最初没有安装,经河南歌舞剧院专业人员试用试听后,最终决定实施。图16为舞台声反射板布置平面图。
音乐厅吊顶采用波浪形,面板为40 mm厚GRG石膏板,面密度大于40 kg/m2。舞台两侧下部墙面为40 mm厚石材面层。舞台两侧上部墙面及舞台后墙基层为厚重密度板,面层采用实木板,面层结合装饰效果做扩散处理。观众厅两侧墙采用40 mm厚石材面层,结合装饰效果做扩散反射结构。为防止石材面层振动,石材固定后打胶,并在石材背部空腔填砂。观众厅后墙采用穿孔木板吸声结构。观众厅地面采用实贴木地板。
对音乐厅座椅吸声进行了控制,并在使用前对座椅吸声量进行了测量。图17为音乐厅内景。图18为音乐厅侧墙局部。
3.3 音乐厅音质模拟
音乐厅建筑声学设计中对音质进行了模拟分析,音质计算机模拟采用丹麦技术大学研究开发的当时最新版本ODEON 6.5软件,模拟参数为混响时间T30、C80、强度指数G、侧向能量因子LF、舞台支持因子ST1等。在计算各个参量在音乐厅的分布时,把音乐厅座椅区域的面定义为观众面,接收点高度为1.2 m,间距为0.5 m。反射声线数量为13 494个,模型早后期声线算法的转换阶次为2。后期算法考虑朗伯余弦定律,当反射阶次为2 000阶次或者脉冲响应时间为2 000 ms时停止计算。模拟时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50%。声源点位置设在演奏台中轴线上、距舞台边缘3 m处,距舞台面高度为1.2 m。声源为无指向性点声源。
观众席共布置了7个接收点,演奏台布置了2个接收点(主要用于了解乐队间的相互听闻情况)。模拟时考虑了演奏台上部声反射板的存在。
混响时间T30、C80、强度指数G、侧向声能因子LF、舞台支持因子ST1分别见表2。
根据白瑞纳克的研究结果2,中频混响时间在2.0 s为好,C80在-4 dB左右丰满度最好,强度指数在3.5 dB±1.5 dB左右最合适,舞台支持因子ST1宜为-12 dB±1 dB。模拟结果显示,混响时间、强度指数有理想的值。侧向声能因子LF值也较理想。C80偏大,表明丰满度稍差,清晰度较好,这样的结果可能与观众席地面升起过大有关。舞台支持因子稍偏小。
由于音乐厅两侧设置内凹的包厢,使该处侧墙不能有效提供侧向反射声,导致侧向能量因子分布局部偏小。
3.4 音乐厅音质测量结果
音乐厅建成后,对音乐厅音质进行了测量。测量条件是:音乐厅为空场,装修全部完毕,管风琴安装完成,舞台悬挂12 mm厚透明聚丙烯酸板。背景噪声测量时,空调系统开启。测量仪器采用B&K 4190传声器,B&K 2669L前置放大器,B&K 2690-OS2 NEXUS信号放大器,笔记本计算机,B&K2706功率放大器,十二面体点声源。测量用软件为Dirac,采用MLS方法测量脉冲响应。测量时声源设置在舞台中轴线离舞台边3 m处,舞台支持因子ST1测量时,测点在声源正前方1 m处。测量音质指标为混响时间T30、C80、强度指数、舞台支持因子ST1、声场分布、背景噪声。测量结果见表3。
音乐厅空调系统开启时的背景噪声小于NR20,主观感受很安静。声场分布各测点之间最大与最小声压级差为5.8 dB,出现在250 Hz,其他测点声压级差均较小。从测量结果看,音乐厅实际测量结果与模拟值基本一致。由于目前所用座椅吸声量较大,坐人后吸声量差别不会很大,因此,预计满场混响时间比空场测量结果稍短。舞台支持因子ST1比预计的小,但使用者感到满意。
4 多功能小剧场
4.1 多功能小剧场概况
小剧场是多功能、实验性的小型演出场所。小剧场舞台形式可根据不同演出的需要变化。与舞台形式变化相适应,观众席座椅也可有多种变化形式。
小剧场平面为长方形,长约23.2 m,宽15.4 m,第一排座位距梁底为13.35 m。小剧场设计有效容积约5 000 m3,其舞台形式可灵活变化。因不同的使用功能需要,小剧场的观众容量也随之变化,不同舞台形式及观众席具体数量见表4。
图19为小剧场下部平面图。图20为小剧场上部平面图。图21为小剧场剖面图。
4.2 建筑声学设计目标及措施
为了适应小剧场多种功能的使用要求,建筑声学设计目标是满足不同用途共同需要的高清晰度。小剧场混响时间设计值见表5。
小剧场背景噪声控制值为NR25。
小剧场混响时间控制具体措施:舞台后墙为强吸声构造。两侧墙面中高频吸声构造与低频吸声构造间隔布置,且低频吸声构造表面设有小的扩散肌理。观众席后墙做吸声结构。小剧场顶部为建筑结构顶级舞台设备,未做吸声处理。
5 结语
河南艺术中心建成投用以来,歌剧院、音乐厅和小剧场的使用率都比较高。不管是在歌剧院演出的多种类型剧目,还是在音乐厅举办的各种类型音乐会,都获得了演出团体及观众的广泛好评。观众和演员对剧场的音质效果的评价都很好,特别是演员对音质感到满意。
(编辑 周建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