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平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通过“数”与“形”有机结合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下面谈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与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应用。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渗透
1.数与代数领域
苏教版教材在整数、小数、分数及其四则运算等各个部分的安排,都是将“数”与具体的实物、图形或生活中的实际事例等联系起来,借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数(—)”。
2.图形与几何领域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的安排,不管是例题部分还是练习部分,都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角形”部分的“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
3.统计与概率领域
小学数学教材中,这方面内容的安排主要是与生活事例结合在一起的,将数据计算与实际情形相结合,并且像“概率”这部分内容,教材中图片呈现出来的数据都是有限的,学生都可以结合图形一个个地数出来。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可能性”。
4.综合与实践领域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的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其中。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总复习”中的综合与应用部分。
因此,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读懂教材,整合教材,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予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1.在“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时可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形以辅数
例如,一年级上册教学“关于0的加减法”时,开始就可以设计一个小故事。师说:“同学们,老师今天遇到一个难题,你们愿不愿意帮助老师解决啊?”话音刚落,学生都很疑惑,纷纷议论起来:“老师,什么问题啊?快说啊!”师:“既然同学们这么热情,那么就请大家认真仔细地听。”顿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师:“动物园里的熊妈妈对她的三个孩子平时要求很严,每只熊每天中午和晚上总共只能吃3个苹果。今天熊妈妈一早就出门有事,总共买了9个苹果放在家里,结果中午老大吃了1个,老二吃了2个,老三吃了3个。到了晚上,熊妈妈回来时发现,三只熊正大吵着,都想吃苹果,熊妈妈要怎么办呢?三只熊都能吃到苹果吗?对于这些问题请同桌间先互相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教师边说边打开PPT展示刚才描述的情境,同时出示一些提示的图片,便于学生思考讨论。这是一节新课的引入,教师以一个小故事为话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相结合,借“形”(故事情境与PPT展示的实例图形)激起学生的兴趣、情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的效果。
2.在“新授”时可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通俗易懂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遇到的一类题:“五年级(1)班有38个人参加兴趣小组,其中20个人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18个人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有10个人同时参加了这两个小组,问这两个小组都没有参加的有多少人?”对于这类题,学生刚开始接触时,可能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如果教学时能结合图形讲解就显得清晰明了。通过画图展示:只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10人,只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8人,两个兴趣小组都参加的有10人,所以这两个小组都没参加的有38-10-10-8=10(人)。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图中长方形代表全班同学,红色区域表示两个兴趣小组都参加的人,题目告诉我们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18人,这18人中有一部分学生还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这一部分学生就是红色区域代表的人数,所以只要将这部分人数扣除,剩下的就是仅仅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8人。同理算出仅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10人,求的就是长方形中绿色区域所代表的人数。每一部分的人数我们就能很清楚地从图中看出,一目了然。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不仅使知识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在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下,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能够举一反三,自主探究。
3.在“巩固练习”时可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数形互助,简单易行
例如,学生刚开始接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小敏和小强分别从A、B两地沿着同一条公路相向走来,小敏每分钟走55米,小强每分钟走60米,两人走了4分钟相遇,问这两地相距多远?”时,一般先要求学生尝试画图,然后列式,数形结合,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总之,数形结合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得到问题答案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领悟了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在于教什么,而在于怎样教。
(责编 童 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