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明,张 蓉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城市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载体,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以来,我国各大城市相继建设了形式多样的商业步行街,在这其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忽视了街区的场所精神。在这种条件下,从场所要素和场所活动出发,找出其中的问题,以求促使场所精神的回归。
红星路商业步行街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商务圈内,全长约570 m,位于总府路和东大街之间,与西侧成都市著名商业街春熙路和东侧纱帽街并置,还与历史文化古迹大慈寺毗邻(图1)。场地四周,大型购物广场和商业街区较为集中,交通便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交通功能为主,2003年改造为商业步行街,2007年至今,成都市政府完善了街区配套设施,准备将其打造成都市区商业新地标。
图1 红星路商业街区位分析
场所的意义形成了场所精神,而场所要素作为场所精神的形成背景显得至关重要。场所要素多为场所的实体建构,从普遍的意义上看,人在场所中的活动行为方式被具体体现在相应的场所要素之中,比如建筑、街道等环境元素的具体形式之中。对于红星路商业步行街的场所要素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
合适的街道空间尺度是形成亲切而又活力空间的基本条件。红星路商业步行街的街道尺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由于大量的高层使得在宏观尺度上街道剖面的高宽比过大,整体空间上易造成压抑的感觉,另一方面就与行人关系密切的裙房而言,街道尺度较为宽敞,不太符合步行街尺度需求,人与街道空间的心理距离较远,缺乏场所感和亲切感。
红星路商业街为主的纵轴线上,分布有东西向联系春熙路与红星路的大科甲巷、小科甲巷和联升巷三条横向轴线,串联成为商业街广场,共同构成了街区中的外部空间节点。这些节点应该集功能性与休闲性为一体,从交通上缓解周边人流集散的压力,作为空间组织的联系纽带,与街道的走向和周边建筑相呼应,强化特定的空间场所。红星路步行街在这四个节点的空间营造还很薄弱,对于人流的引导性不够。
建筑立面是构成商业步行街的主要界面,体现在建筑的立面风格、色彩、材质及广告等方面。对于商业氛围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带给购物者大量的视觉信息,从而感受到商业街的空间氛围。红星路商业步行街的建筑立面(图2)色彩丰富,材料的选择比较美观,但是材料选择的整体性较差,使得视觉景观的连续性不够。在商业街入口处,建筑立面给人的视觉感受有些凌乱,建筑立面在生动性和活力方面显得不足,缺少与商业街的有机融合,破坏了商业街景的协调性,容易引起视觉上的疲劳感。此外,由于商业街立面商业元素过于浓厚,地域性和文化性的元素较少,使商业街缺少特色。
图2 红星路商业街建筑立面
环境设施和建筑小品是商业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满足购物者休憩功能,又可以起到装饰和美化步行街区的作用。其中,交通类和休息类设施对于场所环境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室外餐饮座、凉亭等,既可以优化室外空间,又使得人们感觉舒适和惬意(图3)。对于商业街的铺地肌理,在设计中既要考虑铺装材料的特性,耐磨和防滑,同时也要考虑铺装材料和街道环境的协调性。这都是红星路商业街所欠缺的。缺乏丰富的公共空间语言,外部环境和内部商业在空间秩序上没有达到统一。缺乏吸引力的环境设施小品,这让红星路外部公共空间看起来单调乏味,吸引不到购物者。
场所精神中的活动是研究人们行为与场所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雅各布斯就曾提出要重视城市环境中富有魅力的交往行为,因为城市街道活力来源于街道功能的多样性。场所是和活动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体现了场所精神的内涵。因此,人在商业步行街中的活动不仅是外在形式,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
在调研红星路商业步行街时,我们将其中的活动人群可大致分为五类:周边居民、办公人员、本市市民、外来游客、途经人员。其发生活动的行为可以分为五类。虽然在他们当中发生的活动行为多是复合型,但是其主要活动的目的性较为明确。例如本市市民在商业街中大多是为了逛街购物,并伴有休闲娱乐活动的行为,停留时间相对较长。而途经人员,可能为了交通的需求,需要在此中途换乘,产生了交通行为,停留时间较短。外来游客多以休闲娱乐为主,来这里为了感受成都的地域文化,观赏街景。总体来说,现在的红星路片区人流量较少,从商业空间多利用角度出发,应该要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做到整体性和多样性原则,弥补现有缺失的功能,整合购物消费、旅游休闲、文化娱乐设施等多种功能,更好的促进人们的多元化商业活动。
在扬·盖尔的《交往空间》中,强调随着户外空间质量的提高,人们有延长活动时间的趋向。良好的场地和环境布局宜于人们驻足、小憩等,人们的公共活动与社会交往变得活跃起来。所以说,对于红星路商业街,应该找回失落的场所精神,塑造良好的场所环境,满足人们的活动行为需求。
商业步行街的公共空间较为丰富,不仅有基本的商业活动空间,同时也为户外休憩、文化娱乐等提供了场所,满足和延展了商业步行街的功能,与此同时,商业街区中的景观设计为商业步行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条件。绿地、小品、休闲场所不但是组成商业步行街绿化及开放空间的关键部分,而且还丰富了空间的多样性。对此,我们在步行街的设计上要注意空间秩序上的完整统一,满足空间多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层次性,把各自空间序列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塑造商业空间氛围,还可以满足人们在其中的活动行为。
人性化的设计是在深入了解人的行为习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商业步行街是人们公共交往的场所,是由若干个小空间组成的空间组合体,空间的分区不是越大越好。其空间尺度的人性化直接关系到空间的品质和氛围的形成。宜人的尺度可以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带给购物者安全感和依托感。因此商业步行街的设计应更多地体现对人的关怀。尤其是对于老人、小孩等,根据他们的自身条件和行为特征给予人性化设计,注重街道的尺度、路面的铺砖、小品的设置等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的需求,创造亲切、舒适的商业街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步行街空间的发展模式是否符合人们的环境行为心理是衡量场所精神的重要条件。步行街是人们发生多重行为的场所,因此应尽可能地考虑不同人的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商业需求和交往需求。在商业需求中,优雅舒适的环境会吸引人们逛街的兴趣,增加步行街商业潜力。可有的商家却盲目的占道经营,利用高音喇叭来招揽顾客,破坏良好的购物环境。在交往需求中,座椅的设置和座位的朝向,都能影响到公共活动的延续时间和活动环境的质量。因此在商业街的设计中,设置一些休闲娱乐设施等,满足人们的交往需求,以体现商业街空间中环境行为心理的考虑。
场所精神是影响商业步行街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蕴含着城市文化所赋予的重要意义。步行街作为城市商业空间的重要场所,只有将场所精神的内涵表现出来,才能够使人认可接纳,保持着自己的活力。对于红星路商业街区,我们需要植入场所精神的理念,以人的活动及参与为基点,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营造富有意义的城市商业空间。
[1] (挪)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扬·盖尔. 交往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