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艺术创作研究院(所)工作会议发言选录

2014-09-03 08:26
艺海 2014年1期
关键词:戏剧创作艺术

■魏俭

尊敬的鄢副厅长、邹健处长、胡应民所长、各市州的各位所长、主任和馆长们、同志们:

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参加我们会议的,除了与会的厅领导,大部分都是来自全省各市州的艺术研究工作单位的同行们,很高兴能邀请你们来省艺术研究院作客!很高兴能邀请到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的胡应明所长,胡所长将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和我们共同分享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的宝贵的工作经验。在会议期间,有什么要求尽管向我们提出,我们将竭尽全力做好你们的服务工作,让你们有宾至如归的感受,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单位,来自不同的市州甚至不同的省份,但我们对艺术研究事业的共同追求、共同希望使我们的心靠得很近!真诚地希望大家今后像手足兄弟一样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使我们共同的事业能有一个新的局面、能更上一个新台阶!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高兴能有举办这次会议的机会。在准备会议的前期工作中,我们得到了文化厅艺术处和有关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在今明两天的会议中,我们将就艺术研究、艺术规划、艺术创作(剧本交流)、“非遗”保护、艺术教育(项目合作、培训)、艺术档案等方面开创艺术工作新局面进行研讨交流,共同研讨艺术研究院所、创作中心等单位的业务工作,交流做法,推广经验,这将对全省艺术研究工作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真诚地希望来自于各市州的艺研所长、创作中心主任、艺术馆馆长们把你们好的经验、好的做法,毫无保留地交流出来供我们大家分享,工作中的问题也拿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愿我们参会的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不亦乐乎!

时代的进步,事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对加强全省艺术研究单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研究院所和创作中心的工作,尤其需要开放的观念和超前的意识,尤其需要适应改革开放、率先发展的思维方式和宏观把握、战略思考的宽阔视野。这对于我们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各兄弟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文艺大发展、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大好局面下,我们的事业将蒸蒸日上!

衷心祝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祝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各位新老朋友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旅程顺利!

■冯艳

我想就我所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艺术教育培训

开展艺术教育培训一直以来是我所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多年来我们针对艺术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端正思想认识,建立管理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开设艺术教育新课程,培养和培训教师队伍,配备教学器材等一系列工作人手,狠抓落实,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的热情,使我所的艺术教育培训工作走上了稳步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近几年,我所的艺术培训从原来单一的少儿艺术有偿服务拓展到了少儿、中老年人的减免、免费培训,由于降低了门槛,一下子就使研究所门庭若市,前来报名参加活动和艺术培训的人络绎不绝,所内琴声歌声不绝于耳,艺术氛围空前浓厚。短短半年时间研究所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我们坚持艺术为大众,贴心服务,娱乐万家的服务理念,力争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艺术辅导培训和服务,也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展开了积极探索。在完善文化艺术设施网络、提高文化艺术服务水平、丰富文化艺术服务内容和建设艺术人才队伍四个方面,领导重视,投入力度大,成效明显。今年我们对所内文化设施进行调整改造。为适应公共文化艺术建设的需要,我们对所内原有的活动场地和培训场地进行了一次重新规划和布局,并投入资金十余万元进行改造和设备购置,新增添了音响设备和大屏幕影视投影机。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形成了“群艺舞台”、“群艺展览”、“群艺讲座”、“群艺辅导”、“群艺阅览”、“群艺读品”、“群艺娱乐”、“群艺健身”等八大类共22个服务项目。根据中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特性,开设了很多适合老年人学习的艺术培训班,通过举办公益性培训、讲座、展览,丰富和提升群众文艺生活。开办了各类以4个月为一期的公益性培训班,其中中老年舞蹈班17个,器乐班4个、声乐班8个、少儿免费班4个;举办文学、摄影、美术、音乐知识、健康知识讲座48次。举办了“复兴之路”摄影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展、少儿美术展。群众参与达到万人次。通过举办公益性培训、讲座、展览,丰富和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使研究所活力大增。几乎每天都有歌声琴声,文艺气息很浓。除提供活动场地及教室,我们还在服务上尽其所能免费为其提供矿泉水,免费为其开放空调,为中老年人安心乐意在馆内参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面对老年人的询问、调换培训门类等一系列问题,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给予解释。这种良好的态度,和一心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得到了社会群众普遍的赞扬。做到了室内活动与广场活动并存,市民逐步由个人爱好、分散自发向有组织、够规模发展。许多人在工作学习之余或活动室唱唱歌、跳跳舞,或阅览室读书、看报,每天清晨更有大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各晨练点的广场舞活动中来。

今年我所还举办了县(市)、区文化馆专干及业余团队骨干参加的“省原创广场舞培训”和摄影等培训5期以上,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技巧。为使我市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活动质量上台阶,我们十分注重社区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采取业务干部走出去进社区,文艺骨干请进来进教室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培训,所里先后主办了十余期社区文艺骨干的培训班,目前常年固定在本馆参加音乐舞蹈艺术培训的中老年文艺骨干有三百余人,这些人业务素质的提高,为我市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活跃在我市城南公园、北塔激情广场、魏源广场等处的数十支群众健身舞蹈队,音乐爱好者聚会的组织者和骨干都是近年来参加了我馆培训脱颖而出的。

我所先后组建了中老年艺术团、枫叶合唱团、青少年管弦乐团、京剧票友社、二胡沙龙、梦丽缘合唱团6个文艺团队,它们常年在所内进行活动和排练,由我们定期派老师进行辅导。还指导和组建了15支基层文艺团队,指导节目编排,安排有组织的文艺团体使用排练场地,扶持业余文艺团队发展,打造一批在全市具有深厚影响力的文艺团队。各艺术团经常为群众演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业余艺术团不但是繁荣群众文化艺术的基础,更是丰富人民群众文艺的主体,而且是培养艺术人才、艺术作品的摇篮。

二、“非遗”保护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在健全机构、强化责任;制定规划,明确方向;深入普查、摸清家底;开展调研,制订条例;推进试点,摸索经验;公布名录,建立体系;评选命名,传承弘扬;举办展览,扩大影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地推进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正确处理抢救、保护和传承的关系,实现保护和传承并重;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特别注重保护项目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目前我市各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存续状况总体良好,传承机制、宣传机制、投入机制和创新机制基本建立,项目的核心内容大部分得到保存和继承。我市现有11个国家级项目、21个省级项目。2013年主要工作是:组织开展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申报推荐工作;组织开展第四批国家级项目申报及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组织邵阳布袋戏、苗族插绣、宝庆竹刻、滩头年画等四个项目参加在湖北武汉举办的“第一届湘赣鄂皖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组织武冈卤菜制作术项目参加在长沙举行的全省“文化遗产日”活动启动仪式暨湖南饮食文化展示展演活动;组织开展全市“文化遗产日”活动,各县市区均通过展板、视频宣传、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组织新闻媒体做新闻报道并播放专题片等方式,增进了市民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了解;举办邵阳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赛等。

虽然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在保护、传承、宣传、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复杂、长久的工作,工作中主要注重科学合理地制订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保护机制,构建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宣传展示、产业运作等体系,使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的抢救保护和有效的传承弘扬。

三、艺术档案

邵阳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建立了各类档案,文书档案和艺术档案比较齐全,多项档案保管借阅制度健全。1997年被邵阳市档案局定级为省二级档案室。目前,我馆配置有独立的档案室1间,并配套了电脑、空调、办公一体化设备、防磁、通风、恒温、除湿等相关设施,有兼职档案管理员,管理员每年参加市档案局的培训,学习了解档案管理方面的最新方法和资讯。

艺术档案工作是研究所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编研工作等。而收集、整理等各个基础环节,又是为艺术档案的管理、利用工作提供便利和创造条件的。艺术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工作,是艺术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揭示研究所业务工作管理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艺术档案的利用工作,则是检验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主要内容。

艺术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我所的档案工作之所以能上等级,就是认真抓了这个基础工作。我们在艺术档案的收集中,坚持“全面查找,宁多勿漏”的原则,广泛积累各个门类的艺术档案材料;在整理中采取“博收精选”的方法,正确处理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做到“量中求质”。因为艺术材料来源广泛,成分复杂,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这就决定了“全面查找”的多种途径和整理工作的艰难程度。在我所边收集边整理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了几种方法:

1、回忆收集。对一些失传了的好剧本或其他重要艺术材料,组织老艺人座谈、回忆,予以抢救,并反复核对,力求材料不失原貌,保持真实。如对我市的祁剧和邵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进行录制,其表演、声腔、曲调也作了系统的记录、拍照和录音,使这一历史资料保持下来。

2、重点收集。对有成就的艺术人员手中的材料和本市有影响的艺术活动,进行重点收集,力求完整和全面。

3、制度化收集。艺术档案材料的收集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既要靠档案人员的热心,还要严格归档制度。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积极开发艺术档案信息资源,配备足够的档案用房和档案柜架、装具,备有防火、防盗、防渍、防有害生物等安全设施,并定期检查档案的保管状况,做好各项安全措施。

当前,社会结构日益多元,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文化观念日益多样。邵阳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将借此良机,学习省院及兄弟市的先进经验,积极改进工作方法,以建设文化强省、促进文化大发展为目标,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式下,创新机制,加大投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努力为开创艺术工作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王小云 永州市艺术创作中心

过去一年,永州市艺术创作中心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使永州市艺术创作中心成为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指导中心、群众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群众文艺创作与优秀文艺节目培育中心、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开拓创新的思路,扎实有效的作风,齐心协力,团结合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发挥文化活动组织指导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在全市的大型文化活动中,我中心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了中心的社会职能,发挥民间业余团队组织的作用和通过协调协会和企事业单位运作来完成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高质量地完成了所承担的任务,全年组织或参与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余场次,大型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二、运用人才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社会文艺辅导、培训服务工作

永州市艺术创作中心立足基层进行文艺辅导,加大馆办艺术培训,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文艺的求学、求智新要求,基层群众文化不断创新发展。

三、调动艺术人才资源,文艺创作屡创佳绩

永州市艺术创作中心深入基层,组织指导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积极组织参与上级部门的评奖和对外交流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艺创作展演和交流日益繁荣。

四、加强民族民问文化研究,非遗保护卓有成效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永州市艺术创作中心扎实有效地开展了非遗保护各项工作,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取得新的进展。

艺术创作的主体首先是艺术家,人是艺术事业之本。要实现出精品力作、出名家大师的目标,必须依靠一代代优秀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我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一是提倡艺术家要树立德艺双馨的奋斗目标,担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德艺双馨,不仅是党和人民对艺术家的殷切期待,也应该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一切有理想、有追求、有作为的艺术家都应该向梅兰芳、常香玉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忠诚祖国,热爱人民,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继承弘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价值理念,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从事艺术创作,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做经得起历史检验、深受人民爱戴的艺术家。

二是提倡艺术家要深入现实生活,体验生活,把握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料。要牢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要与普通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激情,要深入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和生产建设的第一线,感受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不做精神贵族,不无病呻吟。把人民群众作为表现的主体,把个人的艺术追求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塑造人类心灵的实践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三是提倡艺术家要有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不保守、不僵化。艺术家要善于把创新与继承有机结合起来。要善于总结吸取前人的艺术成就和经验,借鉴当代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成果,充分发挥奇妙的艺术想象力,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是提倡艺术家要有博大胸怀,开放包容,不搞门户之见,发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精神,乐见百花齐放的局面。加强艺术家之间的团结,营造融洽和谐、积极向上的艺术氛围,是繁荣发展艺术事业的关键,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促进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艺术家应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提倡艺术家互勉,反对艺术家相轻,提倡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支持,共同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

五是提倡艺术家要树立精品意识。要克服浮躁心态,不要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有一种殉道精神,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要以吴冠中等杰出艺术家为榜样,牢记肩负的社会责任,树立高远的艺术追求,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淡泊名利、潜心创作、心无旁骛、精益求精,不流俗,不媚俗,始终坚持艺术的冰清玉洁。

当前,我省作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艺术建设的发展颇具影响力,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和坚实的文化产业基础。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突出优势,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发挥文艺作品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加强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抵制“三俗”之风,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精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艺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许贤志 郴州市艺术研究所

2003年6月,我从郴州市劳动系统调入文化系统,次年初接任现职,迄今为止,已在市级艺术研究所负责人的岗位上摸爬滚打了整整十年。十年一瞬间,甘苦寸心知。十年里,上级领导和业内老师给过我诸多教诲与帮助,让我感受到了职业的神圣与光荣;十年里,我和单位同仁不敢懈怠,咬牙冲刺,亦曾品尝过成功的片刻喜悦与欢欣;十年里,屡遭挫折,教训深刻,更多领略的是困境中艰苦跋涉的茫然与忐忑。这份茫然与忐忑,只有类似我这样半路出家,以业余作者身份混迹专业岗位的人才会感受更加真切、更加深刻。论及基层艺术研究所当前的困境,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三难”。

一是运作难。办事通常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一个单位能否正常运作也需以此为前提条件,三者缺一不可。三者齐全对基层艺术研究所来说难于上青天,单位的运作难免七磕八碰。首先,从天时来讲,基层艺术研究所多有欠缺。主要体现在公益事业单位定性上缺少刚性政策支持,没有增添底气的尚方宝剑。近几年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方案和提法,文化部门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都有提及,明确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唯独没把艺术研究院明确列入其中,而是一个等号等掉了。这种定性上的缺失或不清晰,容易让地方领导和部门产生歧义,以致做出不利单位的决策,弄得单位地位比较尴尬。很多时候,上级对你不重视,把你当块小面团,想怎么揉就怎么揉,想怎么摆布就怎么摆布。我来艺研所这些年,单位经历过三次大的折腾。第一次是我刚到艺术研究所报到时,郴州有关方面对财政供养单位重新划类,郴州艺术研究所被划人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第二次是2007年,当时新调入市局的一位主要领导力主解散单位,将单位剩余编制拿到局里使用,把单位仅有的两位工作人员我和一女同志分别抽到局办公室和文艺科协助工作;第三次是始于去年的市委编办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他们拿出的预案又将我所列入公益二类即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范畴,迄今我们还在汇报争取中。这三次折腾每次对单位都是大劫难,让我们大伤元气、九死一生。如果不能保证艺术研究所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地位,单位势必难以坚持,陷于万劫不复之境。拿不到尚方宝剑,你就无法理直气壮地据理力争,很多时候你就得忍气吞声地吃哑巴亏。因此,我们迫切希望上级能行文明确界定艺术研究所公益一类的定性。

其次,从地利来讲,基层艺术研究所有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很难得到地方财政的有力扶持。现在各级地方财政都十分吃紧,把钱控得很死。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可像艺术研究所这样的边缘单位即使天天哭天喊地也很难到财政化到缘。何况财政现在强调按项目拨款,上一年度末申报下一年度的工作项目。报项目当然不难,我们每次都会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拟定一批项目上报,可每次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所报的项目几乎全被财政否定。项目得到财政认可必须要有依据,即上级是否有指令性计划安排,是否有红头文件圈定。圈内人都明白,基层艺术研究所的工作目前很难找到这种相对应的权威性批文,这就让我们在争取财政资金扶持上见人矮三分,时刻处于劣势,自然影响到单位的运作。建议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对艺术研究所的工作和经费途径做一个总揽性的专题部署,让嗷嗷待哺的基层艺术研究所今后向财政部门申请经费能够“师出有名”。

再次,从人和方面来讲,基层艺术研究所也有某些遗憾。我们的处境比较孤独,缺少良好的工作群体外围环境。姑且不与外系统比,就拿本系统的市级群艺馆来比较,他们除了隶属市文广新局管辖外,还上有省群艺馆的经常性的垂直指导和工作考核,下有县(市区)文化馆的无时不在的工作联系,可谓上可通天下可达地,工作起来上呼下应、收放自如。而市级艺术研究所无论是与省艺术研究院还是与市内各级剧团的联系都是比较松散的,靠的是行为自觉和情感驱使,而非机制约束,远不及市群艺馆与上下级群艺馆、文化馆联系那么紧密。即便是与兄弟市州艺术研究所的横向联系,也因为缺乏工作勾连而素少往来,各个市级艺术研究所各自封闭,缺乏交流、缺乏比较、缺乏竞争。往往感到身单力薄、孤军奋战。这种上无可依靠有力臂膀,下无可支撑坚实腿脚的状态无疑增添了单位事业运作的难度。可否参照文化馆系统,建立起上下联动、左右呼应的工作机制,搭建经常性的学习、交流平台,从而增加基层艺术研究所的工作活力。

二是突破难。基层艺术研究所普遍人员编制不足、行当设置不全、工作力量薄弱。我们郴州市艺术研究所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我所成立于1963年,初名戏剧工作室,最多时曾有九个编制,后来一减再减压缩到五个。前辈老师曾多次创造事业辉煌,包揽过文化部文化奖、曹禺剧作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重大奖项,但是,好景不长,我进所那年,单位有能力、有经验、有成果的前辈老师全部退休,留下我和一位出纳出身改做编剧的女同事苦撑危局,单位人才青黄不接,事业出现断层。因为上级控制进人,曾经长达数年只有两人在岗工作。好不容易等到上级解禁招考进满了人,又被市局借走两人,迄今仍然只有三人留守单位。人员再少也是一个法人单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诸如人事、工资、财务、计生、综治等需要应对的行政事务工作样样不少。因为单位没有专职行政人员,事务性工作只好赶鸭子上架,由业务人员分摊。除了常规性的创作、研究和辅导工作,市局领导还要求我们经常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研、审批和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文史研究方面的工作。由于人手少,事务工作压头,很难集中精力搞业务,要想实现工作华丽转身形成突破甚为困难。

三是提升难。这里所谓提升主要是指队伍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的提升。队伍稚嫩、业务能力差是我所最致命的问题之一。本人年纪大点,却是半瓶子醋,其他四位同事都比较年轻,其中有三人还是2008年后通过公开招考引进来的。三位新人一位硕士两位学士,文化程度可谓不低,但艺术实践经验却几乎是空白。单位要发展,事业要推进,必须依赖年轻人的成长进步。固然,年轻人的成熟主要依靠他们自身的先天悟性和现实努力,但单位为其营造学习成长的良好环境也十分重要。新人要成长,就得多学习、多锻炼、多培训、多观摩。现在合适的学习机会太少,展现能力的平台也比较缺乏。好不容易写了点东西,又因为或是比较粗糙或是名气不足等原因推不出去、立不起来;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培训机会,或因经费紧张送不了,或因一个萝卜一个眼走不开而功败垂成。最令人头疼的是,三位新人中间的两人,长期借调局里帮忙,成天忙于事务,无暇顾及专业,指望他们的业务水平短时间内有大的提升显然不切实际。

以上提到了当前基层艺术研究所存在的几个主要困难。提出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摆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要走出困境,冲破难局,一方面需要借助上级倾斜政策的扶持和外界及时有力的帮助,另一方面还得依靠自身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要舍得出大力,下苦功,要有以下几股“劲”。

一是日思夜想不松手,有股“痴劲”。

戏剧不景气已有时日,戏剧界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室外的风光太迷人,别的行业诱惑力大,别的岗位含金量高。没股痴劲,很可能移情别恋。为此,我们不妨首先讲讲缘分。不管你是调进来,还是考进来,不管你是新人还是老手,只要进了艺术研究所,就是戏剧人,就与戏剧有不解之缘。其次可以叙叙感情。艺术研究所的同志好歹都算是戏剧人,是吃戏剧饭的,我们靠戏剧生存,戏剧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尊重它、善待它、亲近它。第三应该谈谈责任,人要有职业道德,要有职业操守,应该干一行爱一行。来到艺术研究所,人人守土有责,人人拼搏有份,必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必须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熬得住艰苦。第四要提提希望。湖南是一个剧种较全、剧团较多、戏剧艺术历史比较悠久的戏剧大省,像我们郴州姑且也算得上是一个戏剧大市。这些年党和政府大力提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春天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戏剧艺术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戏剧艺术的繁荣,从事戏剧事业不掉价、不卑贱,大有可为。总之,要让大家明白,戏剧这块阵地不能丢弃,戏剧这份事业不能松懈。需要有人为它坚守,需要有人为它奉献,需要有人为它痴迷。

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有股“倔劲”。

有人说,没有倔劲,不能搞戏剧。我对此深以为然。可能与省内同行不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外界普遍不看好我们,认为我们资质浅、能力差,阵营不整,难有作为。树争一张皮,人争一口气,我们把种种猜忌和怀疑当做鞭策动力,不信邪,不气馁,自我发奋,力争有为。古人说:“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我们偏要反其意而行之。做到力微也要负重,言轻莫忘发声。人员少,更要人尽其才;力量弱,更要鼎力而为。锈铁也打四两钉,边材当作正材用。不会写,埋头练;不会做,试着来;剧本一时找不到婆家,我们自筹资金,牵头组织排练参赛。就这样,怕动笔的渐入佳境写出了剧本,门外汉蹒跚学步摸出了门道,逐渐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单位的事业也逐渐变被动为主动,重新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三是闪转腾挪练太极,有股“巧劲”。

1、善于借力,一则主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的指导和帮助,弥补自身不足,学会拿大旗作虎皮,借神仙法力壮大声势;二则邀请单位退休老同志出山,让他们发挥余热助一臂之力;三则放低身位,及时与外界沟通,邀请市内外行家里手当帮手、做同盟,请外来和尚协助念诵经文,以他山之石来攻本地之玉。

2、善于借势。不做井底之蛙,不自我封闭,主动寻找展现自我的平台、主动寻找锤炼功夫的路子、主动寻找显露手艺的契机。敢于献丑,敢于露嫩,不怕别人喝倒彩,不怕热脸贴冷屁股。省、市艺术节等重大艺术赛事以及市里的重大宣传演出活动,往往是政府极力主导、全力推动的重头工作,如能积极争取,主动参与,牢牢把握这种借势上位的良机,也许可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善于借“策”。就是要理解吃透政策,借助政策因素来推动事业发展。近来,党和政府一再大力提倡事业单位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我们应该认真领会精神,及时在本单位试行。我所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拟定了单位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并制定了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对每个人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和奖罚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通过机制调整,常念紧箍咒,常穿紧身衣,自我加压,互相提醒,强化了责任意识,激发了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效果。

毋庸讳言,尽管或大或小都面临某种困境,因为有上级领导和专家老师的厚爱与关心,我省各个基层艺术研究所的工作还是各具特色,可圈可点的。我们郴州市艺术研究所也不例外,取得了若干工作成果。今年到目前为止,我所直接创作的作品已在《艺海》等省级核心艺术期刊发表6部(篇),夺取省级奖励2个,国家级奖励4个。其中由我所创作并与资兴花鼓剧团联合打造的花鼓小戏《老四维稳》,代表湖南角逐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喜获好评,首次为湖南摘得该奖项的最高奖——优秀剧目奖。

■刘可风 岳阳市文学艺术研究所

岳阳市文学艺术研究所现从事专业艺术创作的人员共计四名,其中一级作曲一名,二级编剧一名,三级舞美师一名,三级编剧一名。

1980年代我所共有全额拨款在编的专业创作人员十一名。因工作需要,人员的流动以及到龄正常退休,专业创作人员已严重不足,青黄不接。在聘的四位创作人员均为大专学历。中青年人才占整个人才队伍的50%。目前虽然从事专业艺术创作的人数不多,但队伍是精干的,在本专业范围内是完全能挑起创作重任的。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后,我们多次组织全所干部,认真地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方针、政策,凝聚了领导班子的力量,大家形成了合力。明确了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立足根本,狠抓创作

近十来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戏剧滑坡,专家们赖以施展才华的戏剧团体,由于种种原因已陷于泥泞的沼泽中举步维艰。久被清贫缠绕的艺术家们人心思变。如果单位再没有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这个集体将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我们领导班子长期坚持为新老专家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以期达到专家们能有更多精力潜心创作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宽松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具体的工作目标。

艺术研究所因工作性质的原因,加上没有办公场地,长期采取弹性上班制,工作分量,难以秤称斗量。如果没有具体的工作指标,也将难以衡量个人的工作质量。因此,近三年我们始终采取目标管理的办法,即不管那个专业,规定每人每年必须有省以上的作品两件或国家级作品一件的基本任务。有了这样的硬性指标,除少数特殊专业以外,大多数专业人员出色地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

(二)在满足本市剧团对剧本及二度创作力量需求的基础上鼓励横向发展。

长期来,我们艺研所作家们创作的剧本在满足本市剧团需求的基础上已相对过剩,二度创作力量处于间歇性闲置状态,仅靠本市剧团来体现我所生产的剧本达到出成果,出精品的目的显然已远远不够。所以,我们极力主张艺术创作上的横向发展,并提供了相当优惠的条件。当然,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此项政策将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这几年艺术创作上的横向发展,的确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培养了人,也达到了借鸡生蛋的目的。2012年第四届湖南艺术节由我所作家创作的《无字碑》和《山竹》就是由湖南省京剧团和株洲市花鼓戏剧团上演的。使作家的椟中之玉得以大白于天下。也提升了我所的知名度,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在捉襟见肘的财力情况下,尽可能保证基本业务开支。

艺术研究所是全额拨款单位,在旁人看来,似乎是一个不想事也不愁吃穿的铁饭碗。其实不然,所谓的全额拨款其实是用来吃饭和最基本的办公费。没有一分钱的专项经费,维持运转已远远不足。为此,单位上的各项开支十分谨慎。在文化系统长期有人戏称我是“铁公鸡”。没有当过家,不知当家的难,为了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大家的切身利益,也顾不了那么多的好名声。这几年,虽然经济上相当困难,但所里始终保证了重点作家参加国家、省各级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的基本费用。基于我们这样做了,近几年,我所在创作上的成绩斐然。

二、始终关注人才队伍的建设

文学艺术研究所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艺术创作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戏剧文学、音乐、舞台美术和戏曲导演的研究与创作。因此,在选择和聘用人才上是不拘一格的。选贤任能,唯才是举,是艺术研究所用人的一贯理念。正是由于这种理念的驱使,岳阳市文学艺术研究所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曾在全国拿到过戏剧创作的六连冠。为此,1988年全国的艺术创作会在我们岳阳召开,中国剧协主席剧作家曹禺先生欣然为我所提写所名。而《喜脉案》、《曹操与杨修》、《将军谣》、《镇长吃的农村粮》、《八品官》、《弃花翎》等剧目都已载人中国戏剧史册,音乐创作、导演等专业也在全国拿到了各种大奖,戏曲音乐的收集整理也有近五十万字进入国家及省卷。这些成绩的取得,没有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不可能做到的。1980年代是我所人才聚集的鼎盛时期,也是艺术创作硕果累累的时期,但那是已经成为过去的辉煌。对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文化强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科学跨越,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要求,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从事专业文学艺术创作的队伍不断萎缩。作家们呕心沥血创作的剧本难以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和提高,已经到了恶性循环的地步。

(二)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人事制度等客观原因,用人制度处于一种相对凝固状态,人才的正常流动、交流、竞争机制很难得到实施。因此,通过制度使人才得以优化和素质提升的目的难以达到。

(三)过去因为对社会、人文学科的研究机构投入相对薄弱,基础、硬件设施差,单位人数少,人员结构单一,也缺少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单位没有良性的经济运转模式,使专业人才难以得到再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现在流行一句话: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岳阳市属于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有谁计算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岳阳创造过多少经济价值。这恐怕很难用数字来计算。我们进行精神财富对物质财富的反作用力的深层次的思考还远远落后于形势,要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建设增光添彩,我们文学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实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文化人才队伍。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将更加关注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在期盼和呼唤新的文艺复兴和与之同时产生的精品力作。这对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我们文学艺术研究所主要从事舞台剧全方位的创作。需要能独立从事戏曲剧本、戏曲音乐、导演和舞台美术设计创作方面的人才。为此,我们向市委和市政府出具了专题报告,艺术研究所要增编四人,其中编剧2人,音乐创作1人,文化产业经营人才1人。已经得到积极回应,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人选,会为我所进人大开绿灯。今后五年,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稳定目前的创作队伍,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让专业人才每两年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培训学习,更新创作理念,提高知识水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所用。

2、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与专业院校和兄弟创作单位加强横向联系,发现人才,并在人才引进中增加过渡期,在全盘了解的基础上慎重引进人才。

3、尽可能引进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使中青年人才达到50%的比例,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比例分别达到两个30%和一个40%的比例。

4、对人才实行工作业绩上更为细化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即每年每人必须有国家级作品一件、省级作品二件的业务指标。

总而言之,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有信心做好这项工作,为完成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三、为岳阳市创建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做好基础工作

目前,岳阳市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高端艺术品牌。要做好这一工作,我们艺研所的专业人员也要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要结合“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趋势来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岳阳市经济建设格局中所处的位置。要研究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我们才能知道广大群众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品牌。盲目地立项和投入是要吃败仗的。我们岳阳有独一无二的君山岛,在这个岛上,流传着无数美丽动人的传说。我们还有举世无双的岳阳楼。只要精思竭虑,选好角度,创立高端艺术品牌,然后扩大一批产品,带动相关产业,最终达到本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目的。实现新时期艺术科研院所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价值。

四、今后工作的打算。

(一)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单位的日常工作相对规范。依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

(二)制订三年创作规划,每年创作一个有一定质量的戏曲剧本,使创作步入良性循环。

(三)对有突出贡献的创作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将绩效工资的留成分割成三部分,基础出勤占百分之四十,完成目标管理任务占百分之三十,重大活动或工作失误占百分之三十。

(五)寻找文艺创作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途径,争取找到与市场经济合拍的项目,向市场要效益。

(六)建立健全的艺术资料库,把艺术创作交流纳入正常的工作轨道。

■曾晓红 益阳市戏剧工作室

在这里先汇报一下益阳的工作,再谈一下我个人对新形势下艺术工作的认识。

一、情况汇报

(一)戏剧活动

近年来益阳的戏剧活动很多、规模较大影响深广的有以下活动。

1,花鼓戏会演

从2010年开始,益阳连续三年举办了全市性的花鼓戏会演,参加会演的除市区三个国有剧团(2011年后转为企业),其他全部是民间职业剧团。第一、二届会演,在益阳大剧院剧场演出,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为满足广大观众需要,去年会演,把演出场地移到室外,下午和晚上演出,免费观看。观众不顾冬天的寒冷,上午8点就占座位,带被子、吃盒饭,直到晚场结束。每场评委的位子,都由工作人员提前占着。有不少是从岳阳、汉寿、湘阴过来住旅社看戏的观众,十多天会演,观众近十万人次,其中有不少青壮年观众。

会演经费,政府给每场戏的剧团补助5000元(有的剧团5000元还达不到他们平常收入,因为在乡下演出,他们一场收费是7000元),前两届会演收入归会演办付场租、电费等开支。经费来源非常有限,益阳在克服困难举办花鼓戏会演。为了推广、振兴花鼓戏,也为了满足群众对文艺生活的需求,花鼓戏会演会继续举办下去。

2.开展“花鼓大戏台”送戏下乡活动

从今年开始,我们开展到各乡镇演出的“益阳花鼓大戏台”送戏下乡活动,每年演出300场。这个活动首先是由各剧团报名(包括民间职业剧团),然后组织专家下去审看节目,以及评估灯光、音响、服装、舞台装置等各方面的条件,再签订演出协议。活动一般集中在节假日期间,看戏的人山人海,反响热烈,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3.举办首届中国(湖南)花鼓文化艺术节

今年11月,省文化厅、益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湖南)花鼓文化艺术节在益阳举行。艺术节筹备了近1年,5月份省文化厅正式下文举办艺术节。艺术节由6大活动组成,包括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论坛、票友大赛、歌手大赛和以花鼓戏为内容的书法、摄影、剪纸、美术作品展等,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邀请了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湖北荆门市艺术剧院、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以及株洲、娄底、邵东等省内外院团,场场爆满。研讨会邀请了贵州大学、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湖北艺术研究所、省艺术研究院、省花鼓戏剧院及市里的专家15名,他们的精彩发言是花鼓戏发展繁荣的航标和指明灯,意义重大。同时,我们创办了《中国花鼓戏》刊物,定为季刊,创刊号刊登了省内外专家文章26篇。艺术节气势很大,中央和省里的有关领导参加,10多个新闻媒体和网站进行了跟踪报道,轰动了整个益阳城。

(二)戏剧创作

2010年,我们召开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戏剧创作座谈会,邀请了省艺术研究所的领导、专家参加。组织了四次剧本讨论会,并向省里报送了《校铭石》、《奶奶再爱我一回》等五个剧本。

今年5月2日一3日,益阳市文广新局召开文化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区县市文化局长、重点作者。会议传达了蔡武的讲话及省里的有关精神,部署了今年的创作任务,戏工室退休老专家进行了专业讲课。目前,益阳剧作家们已经创作剧本有古装戏《金扇记》(明代)、《南越王》(汉代)、现代戏《桃嫂》等5个。我们准备组织专家阅读讨论。

(三)艺术研究

自“音乐集成”、“戏剧志”完成以后,近年就戏剧艺术研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

1.将原来几百盘传统戏曲录音带制成了光盘,其中包括湘剧、花鼓戏。

2.我们鼓励老专家将过去的研究课题或讲课稿进行整理,现已整理的有《戏曲音乐理论》(6万字)、《戏剧创作讲座》(10万字)、《益阳民间音乐》(10万字)、《中国音乐的历史分期》(20万字)等。

3.益阳民间职业剧团非常活跃,有十七八个。2010年,戏工室专门作了调查,并写出了《益阳民间剧团调查报告》,刊登于《艺海》杂志2010年第九期。

(四)“申遗”工作

在市文广新局的统一安排下,我们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指导整理了“益路花鼓”、“益阳弹词”、“回族武术”、“梅山文化”等项目的申报资料。

二、对新形势下艺术工作的认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向。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建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思想、新方针、新构架。凭我的水平,不是一时能领会的,下面我只就一些实际情况,对今后的工作谈一些看法。

(一)戏剧创作

戏剧创作面临几个问题:

一是文化体制改革,戏剧艺术团体都改成了企业,有的是股份制企业,他们的艺术生产(即剧目生产)进入资本运作,一切都要通过董事会,这些文化企业不会养专门的剧作家、作曲家、导演、舞台美术设计师等专业人才。事实上我们市、县、区一级剧团早就没有了这方面的人员了。

二是由于戏剧走入低谷,编剧人员越来越少,业余爱好者也几乎没有,就益阳来说,原来有专业戏剧创作人员19个,后来有的调走,有的改行,有的退休,有的已经作古。可以说:戏工室可支配的艺术创作人员没有一个,戏工室是个光杆司令。

三是新的人才进不来,全额拨款的事业编,都要参加考试,而艺术人才都是怪才、偏才,多的是实际工作经验,缺少理论知识,考试对他们来讲非常难。2011年,益阳市文广新局曾试行特招,但并没成功,人才引进非常困难。

四是过去戏剧创作的模式已不适应新的文化体制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我们过去抓戏剧创作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的模式,即大多数作者写戏都是为了应付会演,而会演节目多由政府投资,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万,追求所谓“雅化”、“豪华,拼消耗。许多戏都是形式大于内容,会演一过无法再演。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政府要由过去的办文化转向管文化,这是一个根本转变,剧团企业化了,要财政大量投资排一个戏,几乎不可能,要剧团投资更不可能,所以,我认为今后的创作要由应付会演转向到为演出团体服务上面来,为丰富剧团的上演剧目而创作,为增加剧团的保留剧目而创作,为剧团的优秀剧目而创作。要创作通俗化的、民间化的、深受观众喜爱的戏剧,也要创作出让演员能施展表演才华的戏剧。

所以我个人认为,戏剧创作要拓宽思路:一是基础较好的戏,不要汇演结束就丢了,而要继续重新修改加工提高,不断演出;二是作者可以把眼光投向传统。从金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剧目众多,这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很多好的剧本可以作为我们今天创作的借鉴,过去有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在新的形势下,要想和过去一样,每个剧团有编剧人员,戏工室固定多少编剧人员是完全不可能的了。因此,我认为戏剧创作要逐步走向社会化,要发现和培养大量的业余爱好者,以举办戏剧创作讲座等形式培养爱好者,逐步拉起一支业余的戏剧文学创作队伍,保证源源不断的人才,确保戏剧文学创作这项事业持续发展。

(二)艺术研究

艺术研究是个很重要的领域,不可能终止,但研究人员比创作人员还奇缺。很多艺术随着现代文明进程已经是“无再生文化”了,如益阳的“篇歌”、“高腔山歌”、“哭嫁歌”等,这些又是很有特点的民间音乐,需要抢救。因此,地方艺术研究应与“非遗”工作结合起来,这个结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只能靠省里协调,如果协调得好不仅“申遗”工作能做好,研究工作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势力”,肯定需要更多的艺术人才,需要更多的优秀作品,这只能靠我们创造新的经验和办法,去适应新形势下的艺术创作工作。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因我接手工作不久,水平有限,这次是抱着向大家学习来的,有错误的地方,请领导和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颜娃沙 衡阳市艺术研究所

一、衡阳市艺术研究所基本情况

衡阳市艺术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他的前身是衡阳市戏剧工作室,是一个公益性艺术科研机构,是繁荣当地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力量,现有编制16人,已在编14人,岗位设置前有正高职称2人,岗位设置后,人事部门以百分比例为由,只保留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5人,文化结构为本科30%,大专55%,高中、中专15%,专业结构为文学、音乐、戏剧、舞蹈四个专业,最大年龄58岁,最小年龄26岁,平均年龄42.5岁,另有退休专业人员10人,目前拥有办公用房11间,计180m2。

衡阳市艺术研究所经过53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一支学术上、创作上卓有成就的专家队伍,推出了一批艺术研究及创作成果,先后创作了大型电视剧5部,大小戏剧76部,出版各类学术、创作专著10部,创作了音乐、舞蹈台本、诗歌、小说、散文近千件,撰写了各类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各级奖励200多次。其中剧作家刘和平的大型电视剧《雍正王朝》、《李卫当官》、《大明王朝》风靡全国乃至海内外,大型新编历史剧《甲申祭》1990年代初获国家“文华”大奖,2012年创作的歌曲《东方有条神奇的江》、大型歌剧《夏明翰》双双获得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到目前为止,衡阳市艺术研究所已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9个,为繁荣衡阳的文艺创作添上了彩笔,作出了贡献。

二、新形势下,艺术研究所面临的困惑

艺术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特别是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两年以来,伴随艺术学科的地位提升、疆域拓展和数量增加,艺术学界对艺术学科的地位、属性、特质、方法等学科基本规范有了新的自觉,并开展了新的探索和实践。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更是一次机遇,然而,许多人还抱着过去的老“套筒”,视野不开阔、观念不更新、思想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味地用“传统”遮住自己的视野,框住自己的任务、职能,困守一域,最后束缚自己的手脚,对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至少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走出误区转变观念

大家都知道,艺术研究所的前身均为各地的“戏剧工作室”,这是一个时代催生的产物,在那个时代也许是有着它实质存在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也就逐渐地结束了它原来单一的历史使命。进入198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文化艺术视角,多种艺术形式更加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人民群众更是向往一种多形式、多层次的艺术享受,广大艺术工作者对新的历史时期下自己的任务、职能、属性、特质、方法等也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将原来的“戏剧工作室”改名为“艺术研究所”,这无疑给广大的艺术工作者开辟了一个形式多样、领域广阔的艺术海洋。然而在一部分人当中,还认为“艺研所”主要是从事戏剧工作,主要是创作剧本、指导戏剧,其它艺术只是一个从属的地位,甚至是忽略不计,这里我并不是说戏剧不重要,尽管目前戏剧创作、戏剧生产、观众需求等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或者失去往日的热量,但它毕竟是传承中国文化代表之一,也是我们艺术工作者重要工作之一,只能更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但我们不能偏颇、不能失重。那种认为其它艺术只是“艺研所”从属地位的思想,是走进了一个狭隘的“艺术胡同”,将会严重制约艺术事业的发展和生存,将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进入新世纪后的2002年,文化部曾以文教科发[2002]52号,向全国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全国艺术研究院所建设的意见》的文件,明确了任务与职能,概定了评估标准,十多年后的今天,艺术部门还是没有多大的改观,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我们的思想认识不足,观念没有转变,导致经费匮乏、条件简陋、人才流失。面对这种现状,作为基层的艺术工作者是最有发言权的,只是有些话不太好说,也可能不便于说,如果一味地突出某一面而忽略另一面,那将是整体萎缩,推而不进,例如艺术教育这一块来讲,如果面向社会办一个戏剧创作学习班,可能是门可罗雀,反之举办一个音乐(包括音乐文学)、舞蹈班会齐装满员,这就是说,我们在某种形势下必须学会选择和表现。纵观衡阳几十年来艺术事业发展的历史,凡在省级以上获奖的作品,戏剧占30%、音乐(包括音乐文学)占40%、舞蹈与其它占30%,这种现实的存在是不能回避的。因此,我认为“艺术研究所”要想重塑地位与形象,就必须放眼长远、重视当下、开阔视野、拓展疆域,除戏剧外还必须将音乐(音乐文学)、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工艺设计等艺术形式纳入我们的视野和职能范围,这对于提升艺术事业的发展空间和走向市场的竞争力无疑是有益的。总而言之,只有艺术多样化,才能真正地继承和弘扬;才能达到推动中华文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的。以上所述有“个性”也有“共性”,但只要是为了艺术事业的“振兴”就是我们期待的。

2、有想法没规划

有“想法”没“规划”,其实就是没办法。这里的“没办法”可能更多的是客观的原因,我并不是强调“客观”而推脱“主观”,只要大家耐心地听听下面我讲的几个方面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A、无办公经费

说起来可能有点不相信,已有53年历史的衡阳市艺术研究所,从来没有预算过一分钱的办公经费,就只有人头工资,一张纸用了正面用反面,正常的办公无法维持,如水费、电费、电话费、网络费无法交纳,经常因此而停水、断电,有时无奈只好从干部职工的工资中扣一点,大家摇头晃脑,严重影响了工作情绪,为此嘴巴说破皮,报告写了一大摞,就是解决不了办公费。

B、无创作经费

同样是五十多年,没有一分钱的创作经费(也称业务经费),然而所里的专业人员硬是勒紧腰带、咬紧牙关奉献一批批的创作成果,多少年来这支专家创作队伍用自己仅有一点工资去学习、去创作、去出专著,连寄一部作品的快件都难以报销,作品在外地获奖更无法成行去领奖。这还不如一个县级文化馆,我曾在一个县级文化馆任馆长十几年,这个文化馆每年有创作经费5万、办公费5万、设备购置费7万,都列为财政预算,这是市与县倒差距的怪现象。

c、无设备购置经费

衡阳市艺术研究所仅有的一台钢琴已有48年的历史了,现已是钢丝生锈、五音不全,创作人员无法在钢琴上作业,经常到外单位或各自朋友家中蹭用,至于想添置其它的器材那就是真正的“梦想”了。

我不知道这种“三无现象”还存在多少,这应该是客观的因素吧。正是这些客观使一些“想法”胎死腹中而不能规划成行。文化部虽有文件,那只是十几年前的部门文件,权力部门不买账,下面忍气吞声,所以形成今天的局面。

想起这些,寒酸之外我只想提一条建议:综合这些情况,能否以省厅的名义向省政府写出报告,然后请求省政府向全省转发一个《关于加强全省艺术研究院所(创作中心)建设的意见》的文件,解决长期以来认识不足、经费匮乏、条件简陋、人才流失这个大问题。

■熊大庆 株洲市文化艺术创作中心

2013年8月,我们株洲文化艺术创作中心和省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为期五天的“株洲市2013年专业演员舞台艺术研修班”,对株洲地区常年奋战在舞台实践一线的中青年演员进行脱产培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停下来思考、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大家接受新的舞台艺术知识,思考自己艺术经历,碰撞各自不同的艺术火花,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扬起艺术之帆。

五天的研修中,学员学习热情高涨,专家授课精彩纷呈,组织工作顺利圆满,影响广泛深远。这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剧团从业人员、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甚至有些人通过这次研修班才知道了有我们这样一个单位。我想从这个研修班谈起,谈谈我的一些认识与思索。

一、从我们的危机开始思考,寻找出路

众所周知,当前的专业戏剧艺术危机四伏:优秀青年演员青黄不接,编导人才极具匮乏,新剧目创作萎靡,好戏越来越少,一些传统戏曲遗产得不到好的继承,基层尤其是县级专业剧团连生存都出现了困难。这些危机不仅仅属于台前的各级专业剧团,作为幕后的我们,承担服务、指导剧团的艺术研究、创作单位,同样面临这些危机,甚至危机更重,有唇亡齿寒之感。

其实归纳起来,我们的危机最重要的是艺术人才的危机,没有人才,就没有好戏,没有好戏就得不到各方面认可。近年来,省艺术研究院深刻认识到这点,相继举办了编剧、演员的全省高级研修班,效果显著,反响热烈。我们也觉得戏剧艺术走出危机,首先要培养人才,打好基础。我们提出举办研修班,为常年奋战在舞台实践一线的中青年演员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立刻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与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办班,资源优势互补

我们和省艺术研究院几番联系,提出办班思路,立刻得到了明确肯定的答复,全力支持我们办班。我们备受感动和鼓舞,全力做好组织工作。省艺术研究院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株洲本地艺术团体学员的特点,精心谋虑,选择省内顶尖的授课专家,根据授课对象设置针对性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基层学员传授了宝贵的知识,最终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为此,省艺术研究院魏院长在开学典礼上提出:此次联合办学,是共同为株洲市专业艺术人才业务素质的提高搭建平台,又是主管部门、专家和学员三方融合的全新尝试,希望合作方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培养人才”的办学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此次联合办学圆满成功。

这次研修班的成功举办探索了一条新路,省艺术研究院汇集最好的专家力量,株洲市文化艺术创作中心进行精心的组织安排,这是“合作办学,实现共赢”的新路,也是一次资源优势互补,省市单位联合办学,实现共赢的成功范例。

三、争取剧团的支持,实现共赢

戏剧要继承、要发展、要创新、要繁荣,必须要有舞台艺术人才,这已是共识。所以我们一提出举办研修班,首先得到了株洲各剧团的热烈回应,他们积极报名,还争取更多的学习名额。研修班学员覆盖株洲全市所有专业剧团的中青年演员,很多学员参加剧团工作之后还是首次接受正规的舞台艺术培训。考虑到剧团经费紧张,我们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实现了所有学员免学费,县级学员免食宿费,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为研修班的顺利组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剧团就是我们的客户,为客户服务,如果客户不满意,不买账,我们的服务岂不是自作多情。

在此,我想引用几位研修班学员的话。株洲戏剧传承中心的学员杨小妹说:感谢市创作中心给我们提供了一次这么好的机会,让我们株洲市所有的兄弟剧团的同仁们走到了一起,共同来学习、探讨和交流;攸县花鼓戏有限公司的学员王敏说:我们学到了很多平时很难接触到的实践和理论知识,我们还要再来学习;茶陵云阳演艺中心的学员谭艳玲说:我们一定要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带到工作中去,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力争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株洲市戏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些学员的满意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认可。

四、精心组织安排,形成—个办班规范

我们把这次研修班作为今年的一项首要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力求办出实效。首先为研修班争取了财政专项经费6万元,让学员们得以全免学费和食宿费用,安心地完成学业;其次,全力以赴、合理有序地安排研修班各项细节:事先根据授课对象来确定授课专家,并就授课内容和方式跟专家们进行反复沟通;全程接待授课专家,为专家授课提供一切后勤保障;安排学员在株洲期间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用餐、住宿、学习环境;精心组织研修班的课堂教学,激发学员们的学习动力,激发课堂互动热情;在课堂之外还组织学员观摩神农城水秀表演、观看电影以及学员互动等活动。

在办班模式上,这是一次探索,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研讨活动,都要把地方学员、省级专家合理、有效地组织安排好,才能形成效应最大化。这也为今后继续办班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各剧团学员的学习热情,也提升我们办班的自信心,也增加了各方面对办班的认可度。

五、在危机中寻找契机,实现我们的价值

危机已经存在,专业戏剧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从业者,叫苦叫屈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不能自暴自弃、听之任之,只能在危机中探索出路。我们作为服务和指导剧团的单位,更应思考在前,行动在前,有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在危机中寻找突破点。我想,坏到不能再坏的时候,必然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为了好起来寻找契机,首先认识到的是要着手重视人才的培养,举办研修班是方法之一。实践证明,这一思考与行动,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让各个剧团的学员学习了知识,开拓了眼界,提高了水平,必将为本地专业戏剧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举办这次研修班对我们来说受益良多:开辟了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多了一个支撑点;媒体的广泛报道,扩大了单位的影响;得到了各级剧团的认同,为与各级剧团的联系架起了一座桥梁;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肯定了我们单位的价值;与省级单位加强了互动,争取了更多的优势资源的支持;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演员,为本地专业戏剧事业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这些都是一个契机,实现我们价值的契机。

这样的研修班我们还会坚持继续做下去,为本市乃至全省专业戏剧艺术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我们艺术研究、创作单位不仅仅是举办研修班,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我们这只是一次探索、一个契机,一个开始。

■陈建文 常德市文化艺术研究所

2013年11月中旬,在长沙召开的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所)工作研讨会,是一次具有特殊历史纪念意义的会议。我们是怀着有些激动,有些期盼的心情参加这次会议的。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听了各地州市所长的发言,尽管工作中有许多困惑,但总体感觉是:主调是积极的、阳光的、向前的。

在几十年的文化事业建设的过程中,过去的戏曲工作室秉承了历史赋于它的使命,在剧本创作、文史资料、舞台艺术指导、人才培养、艺术成果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诸多方面,显现了它的存在价值,真正起到了“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

常德在1980年代享有全国三大“戏窝子”之一的美誉(湖南常德、四川自贡、福建莆田),这里出了很多的好戏,出了好一批舞台艺术的大家,在业内,我们戏称的四大天王“盛和煜、康健民、水运宪、佘致迪”,就是其代表人物。至今,以盛和煜为代表的,继以担纲戏剧湘军的领军人物。在本地,我们还有三大“地王”,即“汪荡平、刘京仪、黄士元”等一批执着于戏剧创作的编剧群,他们年事有点偏高,但每年都有新作问世,不能不说,“戏窝子”留给我们的影响和遗韵是不可小视的,它将深刻影响到我们新生代的戏剧创作。基于此,我们在今年5月29日举行一个简洁而庄严的拜师会,有三位编剧老师和三位青年编剧结成了“一对一”的师生关系,这也许叫一种传承。

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我们始终肩负着一个神圣的使命,秉承着社会、政府赋予我们的职责与任务,去不断开拓、锐意进取。说老实话,以戏剧创作为主要内容的艺术研究所的工作,由于戏剧的持续低迷会出现很多困难,有时,这块的工作在文化行政中心工作中会被弱化,甚至边缘化。孔子说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还是咬紧牙关,冲破阻力,克服困难。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开展工作,如何顺应历史变革与潮流,想了很多办法,一直在那里探索。5年前,我接手了常德市文化艺术研究所的全面工作,当年,办公场地破旧,人员结构老的老,小的小。专业人才,特别是编剧人才缺乏,资金严重不足,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办公场所得以搬迁,业务经费较大幅度提高,专业人才得以引进,基本配备了“编剧、导演、音乐、舞美、艺术设计、主持人、服装”等艺术门类。为后继的发展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我们在文史资料和文献集成的基础上,组织重点作者立了一些文化艺术研究的项目,加以系统研究、重点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常德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里,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门类,著书立说,指导实践,传以后人。常德的三大剧种、三大曲艺,如荆河戏、常德花鼓戏、常德高腔、常德丝弦、常德渔鼓等都已完成系统研究,分别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出版,向全国发行。另外,我们编著的《常德人文历史连环画》上、下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等的出版发行,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作为一个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寻找本体的定位,我以为“加强基础科研、服务公益文化”,是我们这个时期的基本定位。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加大对文化艺术的基础科学研究,以此催生出多元的文化产品,多样的舞台精品剧目,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于社会,把这项工作和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就会感到,我们的戏剧创作就会活水源泉滔滔不断,就会感到我们所肩负的使命,就会感到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今年的常德百团大赛动静不小,是群众口和专业口合办的文艺盛事。我们组织专业人员下剧团,搞辅导,派编剧定向创作,忙个不停。今年,我们就百团大赛创作小戏、小品三十多个,领导高兴,老百姓更高兴。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城市建设,打造“泛湘北区域中心城市”,实施“三改四化”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开始市民反映大,意见多,社会褒贬不一。为此,我们集中优秀作者打造了小戏《搬家》、常德丝弦《建设现代新常德》等一整台新创文艺节目,通过文艺院团下到各个社区、街道演出,起到了较好的释疑宣传作用,把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向广大市民艺术化地解读和宣传,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加强自身建设和基础科研,注意人才培训,顺应时代潮流,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这或许是一条抬头见曙光的路。

戏剧发展到今天,有时难免有些“尴尬”,投入成本大,市场回报少,精品立起来难,但我们还是要有自强不息,不辱使命的精神和胸襟。千百年演绎过来的戏剧,博大精深的戏剧,空灵洒脱的戏剧,或许是我们难得的人生读本。正视它、亲近它,或许就有不一样的感觉。有人说得好:戏剧是其它艺术形成衍生之母本,集古今艺术之大成,是最高层次的艺术,是永不落伍的前沿时髦艺术。感谢戏剧,才使我们大家走到一起,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去迎接下一个戏剧时代的蜕变!

参加这次会议,受益匪浅,兄弟地州市艺术研究所所长们的交流发言、省厅领导的讲话、省院领导的关心,一并带回去,仔细消化,期待每年聚首一次。我想这次会议达到了这样一个目的,就是“众人拾柴、抱团取暖,形成一种声音,引起一定的共振”。

■田特平 湘西自治州民族文艺创作研究所

目前,在艺术研究单位工作实践中,主要存在着地位不稳、基础不牢、资金紧缺、人才匮乏、信息不畅、交流不够、协作不力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艺术研究院(所)职能的发挥,削弱了其在文化强省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搞好我省的艺术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建立组织保障体系。用活用足国家对文艺研究院所的政策,在省级层面上行文,明确各级艺术研究院(所)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编制、经费、职能、岗位设置、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积极主动争取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的支持,建立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争取和请求财政部门按照国务院以不低于本地区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增加对文化建设投入的有关文件精神,确定对艺术研究院(所)投入的相应增长比例。彻底解决艺术研究院(所)地位不稳、基础不牢、资金紧缺这些长期困扰阻碍艺术工作发展的问题,建立文艺大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2、建立艺术工作交流平台。建立全省艺术研究所(创作中心)艺术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上下联动,横向联合,交流协作,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强化上级业务部门对下级艺术工作的指导作用,打破艺术工作各自为战、孤军作战的局面,发挥整体功能和联动效应。设立对外艺术交流协作部门,提高对外艺术文化交流的规模和水平。多渠道多方式交流推广湖南优秀的艺术产品。

3、加强艺术人才队伍建设。艺术人才队伍是推进艺术工作的核心。要把艺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紧抓好,制定适应时代发展和艺术研究单位业务需要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目前主要是制定全省艺术人才培训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实施艺术人才培训工程,采取委托培养、鼓励进修、参加研讨、组织考察交流等多种方式,有计划地培养艺术研究学术带头人,优化艺术科研队伍结构。针对基层艺术工作者普遍反映培训机会少、平台低、力度不够等问题,每年举办全省各类艺术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基层艺术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省艺术研究院、创作中心与地州区艺术单位及有关基层文化单位之间开展“双向学习锻炼”,有效提升艺术队伍素质。

4、设立艺术创新专项资金。由省级财政每年安排700万艺术创新专项资金,制定《湖南省艺术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艺术设施建设、艺术产品、艺术研究、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分配比例、具体项目和使用办法,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针对艺术工作投入不够稳定、不够平衡的情况,在省级财政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各级财政也要相应加大文化投入,把本地的艺术创新的相关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艺术创新工作的经费投入。对重要艺术产品、重大艺术研究项目和公益性艺术活动,推行项目补贴、委托生产或管理、定向资助等形式,拓展艺术产品的供给方式和渠道,提高艺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5、建立艺术创新基地。建议省研究院创作中心建立一个示范性的艺术创新基地,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艺术创新试点,加强跨系统、跨地区、跨学科的艺术交流和协作,逐步实现文化艺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文艺创作研究和学术成果质量,积极探索湖南艺术创新工作的新途经和新模式。

6、加强非遗保护研究工作。非遗工作是艺术研究单位目前一项新的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自身的一项重要的职能,体现本地区艺术工作的特色。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艺术研究单位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保护研究工作,使研究院(所)成为本地非遗保护研究的中心。

7、建立全省艺术档案数据库。实施全省艺术档案数据库建设工程,启动知名艺术家档案、艺术单位基本档案系统建设工作,搭建全省艺术档案数字化平台实施全省联网。

陈赛 湘潭市艺术创作研究所

我将湘潭的基本情况向大家介绍和汇报一下:

一、先说一下文艺创作情况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下,每年我市专业口和群文口都组织进行了经常性的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其中各类剧(节)目都有原创作品,但总的来说也就地(市)级水平,很难有基础较好的作品。因为我们艺研所和市文广新局文艺科在一起上班、办公,所以全市的各类文艺活动我都有条件参加,我们还是很认真地观摩,希望从大量的原创作品中发现基础较好的作品再来提高。

这几届的省艺术节我市都有创作剧目参加,我在剧团工作过三十多年,深深知道剧目创作的艰辛,关键是人才问题、资金问题,这两个问题要解决难度都很大,所以这几届艺术节我市也只是参加省艺术节会演,成绩不是很理想。每次省艺术节的汇演,参加演出的剧院得不到专项资金的全部保障,我们总是在领导面前呼吁,但收效不大。湘潭以前曾经被称作是“戏窝子”,很多戏都得过大奖,到今天目前这样状况,我们作为艺术创作单位负责人感到心痛,又难以求到解决的办法。

文艺创作有一定的困难,但日常工作总还是做。上半年我市向省里报了2013-2015年剧(节)目创作规划,我们组织专业、群文口召开了创作座谈会,大家都谈了些创作意向,一级编剧袁雪飞老师准备以齐白石和彭德怀为题材创作两个大型剧目。市艺术剧院拟将大型花鼓戏《特别支部》拍摄成实景电影。今年我市推出了“欢乐潇湘·幸福湘潭”周末大戏台惠民品牌,每周末在固定时间、固定剧场组织专业和业余演出团队进行惠民演出。

今年我市“欢乐潇湘·幸福湘潭”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在全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名列前茅,该活动有3700余支队伍,10万人次的群众演员参加。大型实景舞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即将在韶山上演,群文口也规划以湘潭特有的人文资源为基础创作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二、湘潭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基本情况

在职4人,退休4人。所长陈赛,52岁,三级演奏员;副书记凌俐,55岁,群文馆员;陈胥,34岁,财务人员;王力,56岁,专干,长期病休。我们艺研所曾是文化局戏研室,1994年成立,2004年以来没有办公场所,我们三人就分到不同的科室上班,所里全年的工作经费为8万元,仅只能维持正常工作运转。

三、工作中的一些思考

1、编导等专技人员人才短缺是各单位现状,艺研所要联合市专业剧团、市群众馆、电视台和社会上的编创力量来集中力量抓好剧(节)目创作这个环节,现在是各搞各的,力量太分散,要形成一种机制性东西(例如半年度开一次创作会或进行一次采风活动)。

2、艺术研究所一定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但因为我们所是一个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总有一些不是专业技术人员被安排进来,是领导意图,为解决某些问题,不能拒绝。

3、建议省艺研院牵头多组织我们外出观摩、业务学习、采风等各类创作活动,费用可以由各地自理。我们下面各地须要一个省艺研院的文件函,才能完成财务报账手续。

曹汝龙 长沙市剧本创作中心

一、艺术创作和演出情况

1、湘剧《苏秀才》继湖南省艺术节荣获田汉大奖后,今年再度提质修改,参加中国戏剧节演出,对外宣传湘剧,扩深影响,广获好评。

2、由我市戏剧专家杨源明执笔的湘剧《贾谊》正在创作,年底完稿,将作为明年湘剧院的另一精品力作进行打造。

3、由我市戏剧专家陈义平撰写的花鼓戏《村官和井》,剧本已基本完成修改,年底或明年初将排练公演,力求打造成花鼓戏的另一精品力作。

4、恢复了花鼓戏《海哥与九妹》,将于年底赴新加坡演出,进行文化交流,扩大地方戏影响力。

5、湘江剧场演出延续文化惠民品牌。市湘剧院和市花鼓戏剧院恢复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折子戏,深受百姓喜爱。

6、今年将在往年“杜鹃花奖”文艺汇演基础上,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举办2013年长沙市首届“杜鹃花”舞台艺术节。动员全市人民共同参与、广泛关注,形成文化热点,力促长沙演艺惠民走在全国前列,为建设“全面小康之市”、“两型引领之市”、“秀美幸福之市”营造氛围。

二、湘剧“非遗”保护和艺术教育情况

一是成立了以国家级传承人曹汝龙、曾金贵同志为首的“长沙市湘剧院非物质遗产保护领导小组”,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进行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二是聘请相关专家参与组织领导及编辑整理湘剧有关的书籍和戏曲光碟工作,如《湘剧基本唱腔音乐集》及各类传承人艺术特点论文集等。

三是大力挖掘恢复传统优秀湘剧,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传统湘剧优秀代表作整理排练成戏,使之重现舞台焕发光彩。如《拜月记》、《金丸记》、《大破天门阵》、《斩三妖》、《金印记》等,现已恢复上演剧目四十多台。

四是创作排演一批优秀的新剧目,在全国打响湘剧艺术品牌,扩大湘剧影响力。湘剧《古画雄魂》两次入围全国舞台精品工程三十台;《人间知己》重新排演,大获好评。

五是建立湘剧艺术资料数据库。已在各地收集有关湘剧的音像资料、文字资料,整理归档了大量的传统湘剧剧本和乐谱等。并通过公开征集湘剧图文资料、传统脚本等手段大力丰富了资料数据库。

六是大力培养优秀的湘剧人才,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等方式,组建一支高品质的湘剧艺术人才队伍。储备30岁以下青年传人40多名。其中30岁以下青年演员获长江流域青年演员大奖赛铜奖1人;优秀青年演员周帆、曹威治获湖南省2011年度戏曲“芙蓉”大奖,均破格晋级为“三级演员”;连续四届在长沙市杜鹃花专业文艺汇演中取得年均“两金”、“四银”、“八铜”以上的好成绩;演奏、编导、舞美等方面的人才也大有斩获。取得的艺术成就一直名列市属院团前茅,在省内戏剧界亦有美名,在全国也颇具影响力。特别是一些重点剧目的主创人员是长沙本土艺术人员,这在全国同类级别剧团中比较罕见,受到全国专家的一致好评,树立了长沙市专业艺术的品牌。

(责任编辑:尹雨)

猜你喜欢
戏剧创作艺术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戏剧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