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铃薯新品种福克76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适应性广、商品性好,2010年、2013年先后通过福建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分析其品种特性的基础上,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对福克76鲜薯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不同种植密度对福克76鲜薯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栽培、密度6.75万株/hm2的鲜薯产量最高,为38.72 t/hm2,大中薯率93.7%。综合考虑产量、商品性等因素,在闽西冬种福克76最佳栽培方式宜采用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密度6.75万株/hm2。
关键词:马铃薯;品种特性;栽培方式;种植密度
中图分类号: S532.0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106-04
收稿日期:2014-05-07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研究(编号:2008NZ001-1)。
作者简介:梁金平(1972—),女,福建上杭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薯类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Tel:(0597)5383151;E -mail:jinpingL72@126.com。 马铃薯是福建第三大粮食作物,以福建为代表的南方冬作区,利用冬闲田生产的马铃薯主要作为菜用,收获商品薯填补北方马铃薯销售的季节空档,比较效益显著,有巨大发展潜力[1-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菜用型马铃薯生产上的需求,科学制定育种目标,从“坝9×卡它丁”杂交组合的后代中选育出新品种福克76[3]。该品种通过6年试验,于2010年、2013年先后通过福建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加快福克76的推广,提高种植效益,本研究在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的基础上,针对闽西马铃薯生产普遍存在栽培方式比较粗放、栽培密度偏稀、产量较低等问题,参照有关作物品种栽培的报道[4],2012年在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龙门赤水试验基地,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进一步探讨福克76最佳栽培方式及栽培密度,旨在为该品种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福克76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坝9×卡它丁”杂交组合的后代中选育而成,试验采用脱毒种薯,由西岸(福建)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1.2试验方法
1.2.1品种产量及其主要特性2006—2007年2年福克76连续参加福建省马铃薯新品种区试,2008年参加福建省马铃薯生产试验,以紫花851为对照。2009—2011年2年参加国家南方冬作区马铃薯区试,2012年参加国家生产试验,以费乌瑞它为对照。本文采用的品种产量、特征特性试验数据来自福建省种子管理总站提供的马铃薯新品种区试总结和生产试验总结,以及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提供的国家马铃薯南方冬作区区试总结和生产试验总结。茎叶生长动态数据来源于本所承担的福建省马铃薯区试的挖根考种结果。
1.2.2栽培方式及密度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栽培方式,副区为栽植密度,采用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13.32 m2,双畦双行区,试验地四周设3行保护行。栽培方式(主区A)设4种: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A1)、黑色地膜覆盖(A2)、白色地膜覆盖(A3)、常规栽培(A4);种植密度(副区B)设4种:5.25万株/hm2(B1)、6.0万株/hm2(B2)、6.75万株/hm2(B3)、7.5万株/hm2(B4)。其中常规栽培是整畦开沟,在中间施入基肥后在沟两边播种,后培土,喷除草剂;地膜覆盖是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加盖黑色或白色地膜;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是整畦开沟,中间施入基肥,在沟两边播种后覆盖稻草(稻草用量约为2.25 t/hm2),培土,喷除草剂,加盖黑色地膜。试验安排在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龙门赤水基地试验基地,前作为水稻,土壤为沙壤土。统一采用整薯播种(单薯质量30 g左右),于2012年1月5日播种。各处理施用复合肥750 kg/hm2、尿素150 kg/hm2和硫酸钾 225 kg/hm2 作基肥,齐苗期用尿素150 kg/hm2和硫酸钾 150 kg/hm2 打孔追施。成熟期全区考种计产,其他管理同大田生产。
1.3统计分析
福克76的生长动态分析采用Excel软件,区试与栽培试验结果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5]。
2结果与分析
2.1福克76品种特性分析
2.1.1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福建省区域试验,7个点平均鲜薯产量32 689.2 kg/hm2,比对照紫花851增产20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平均薯干产量6 096.6 kg/hm2,比对照紫花851增产25.57%,鲜干产均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007—2008年度续试,6个点平均鲜薯产量28 195.05 kg/hm2,比对照紫花851增产10.5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鲜产居参试品种第二位;平均薯干产量5 030.1 kg/hm2,比对照紫花851增产12.65%,干产居参试品种第三位。2008—2009年度参加省生产试验,4个点平均鲜薯产量35 400.0 kg/hm2,比对照紫花851增产20.86%。2009—2011年参加国家南方冬作区品种区试,12个点2年平均鲜薯产量33 675 kg/hm2,比对照费乌瑞它增产30.0%。2012年参加南方冬作区生产试验,平均鲜薯产量35 835 kg/hm2,比对照费乌瑞它增产244%。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
2.1.2主要农艺性状该品种株型直立,分枝少,枝叶繁茂,生长势较强,叶片绿色,茎绿带褐色,花冠淡紫色,匍匐茎短,结薯集中,薯块大小中等,较整齐,块茎扁圆形,薯皮黄色光滑,薯肉浅黄色,芽眼深度中等。据2年国家区试结果,单株主茎数2.1个,单株结薯数6.1个,平均单薯质量100.8 g,商品薯率88.2%。从出苗到植株枯死95 d左右,属中晚熟鲜薯食用品种。
2.1.3品质据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福克76(南方区试12个试点抽样样品)块茎品质测定结果,淀粉含量14.87%,干物质含量18.95%,还原糖含量0.1%,粗蛋白含量2.26%,维生素含量249 mg/kg。该品种营养价值高,蒸煮食味香,粗纤维少,适口性好,属优质菜用型马铃薯新品种。
2.1.4抗逆性与适应性据2年国家区试结果,人工接种鉴定,福克76抗马铃薯轻花叶病毒病,抗马铃薯重花叶病毒病,感晚疫病;田间鉴定,晚疫病发病比对照轻。耐贮性强,休眠期中等,抗逆性较好。根据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意见,福克76适宜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德宏和贵州黔东南州等冬作区种植。
2.1.5茎叶、块茎和T/R值生长动态从福克76茎叶、块茎和T/R值生长动态图(图1、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福克76地上部茎叶生长势生育期各个阶段均比对照强,播种后45、60、75、90、105 d福克76茎叶生长量分别为5.28、12.27、14.49、15.78、15.25 t/hm2,比对照紫花851茎叶生长量高23.9%、59.7%、50%、43.3%、47.3%。播种后45~60、60~75、75~90、90 d~105 d福克76平均块茎鲜薯日增重分别为0.224、0.252、0.742、0.856 t/hm2,比对照紫花851平均块茎鲜薯日增重高330.7%、57.5%、-8.8%、6.07%。播种后60、75、90、105 d福克76的T/R值分别为3.65、2.03、0.863、0.49,T/R值达到1前低于对照,后期T/R值高于对照。表明福克76具有生长势强,比对照结薯早,早期膨大快,中期生长稳健,后期不早衰的特点,是其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2.2福克76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2.2.1不同处理组合生育期和出苗率的比较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密度处理对马铃薯生育期无影响,不同栽培方式均可提早马铃薯出苗,提高出苗率,提早成熟。其中,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A1)、黑色地膜覆盖(A2)、白色地膜覆盖(A3)出苗期分别比常规栽培(A4)提早5、5、6 d,出苗至成熟期分别比常规栽培(A4)提早2、2、2 d,出苗率提高2.93、264、3.64百分点。表明覆膜处理苗期可提高光辐射吸收和能量转化,增温效应显著,有利于马铃薯出苗和根系的生长。封垄后覆膜对土壤温度影响较小,对马铃薯生育期影响不显著。2.2.2不同处理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由表1可知,16个处理组合中,福克76主茎数在2.8 个(A4B2)~ 4.1个(A1B1)之间,4种栽培方式平均主茎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A1)、黑色地膜覆盖(A2)、白色地膜覆盖(A3)、常规栽培(A4),分别为3.7、3.55、3.5、3.03个。株高在43.1 cm(A4B1)~58.2 cm(A2B4)之间,4种栽培方式平均株高由高到低依次为黑色地膜覆盖(A2)、白色地膜覆盖(A3)、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A1)、常规栽培(A4),分别为55.3、50.2、47.5、44.7 cm。单株结薯数在7.1个(A3B4)~ 8.6个(A1B3)之间,4种栽培方式平均单株结薯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A1)、黑色地膜覆盖(A2)、白色地膜覆盖(A3)、常规栽培(A4),分别为8.3、7.7、7.5、7.1个。单株块茎鲜质量在0.411 kg(A4B4)~ 0.617 kg(A1B1)之间,4种栽培方式平均单株块茎鲜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A1)、黑色地膜覆盖(A2)、白色地膜覆盖(A3)、常规栽培(A4),分别为0.573、0.548、0.536、0.475 kg;4种栽植密度平均单株块茎鲜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5.25万株/hm2(B1)、6.0万株/hm2(B2)、6.75万株/hm2(B3)、7.5万株/hm2(B4),分别为0.576、0.564、0.531、0.462 kg。
2.2.3不同处理组合商品性状的比较马铃薯商品性状主要由大中薯率和劣薯率指标体现。劣薯包括空心、裂薯、绿薯、病薯、畸形薯及烂薯,劣薯率的高低也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由表1可知,16个处理组合中,福克76大中薯率在81.7%(A4B4)~ 93.7%(A1B1)之间,4种栽培方式平均大中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A1)、黑色地膜覆盖(A2)、白色地膜覆盖(A3)、常规栽培(A4),分别为92.7%、88.1%、86.0%、82.4%;4种栽植密度平均大中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5.25万株/hm2(B1)、6.0万株/hm2(B2)、6.75万株/hm2(B3)、7.5万株/hm2(B4),分别为88.2%、87.4%、87.1%、86.5%。福克76劣薯率在3.6%(A1B1)~ 16.7%(A4B2)之间,4种栽培方式平均劣质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常规栽培(A4)、白色地膜覆盖(A3)、黑色地膜覆盖(A2)、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A1),分别为15.8%、126%、9.4%、5.1%。
3讨论与结论
福克76表现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适应性广,商品性好,适宜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德宏和贵州黔东南州等冬作区种植。该品种株型直立,薯形扁圆形,薯皮黄色、光滑,薯肉浅黄色,单株结薯数较多,干物质较高,品质较好,抗病性较好。茎叶、块茎动态及T/R值结果表明,福克76生长势强,结薯早,前期块茎膨大速度快,中期生长稳健,后期不早衰,属中晚熟耐肥品种。因此,生产上要特别加强前期田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后期酌施现蕾肥,撘好丰产的架子。
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福克76以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栽培、密度 6.75万株/hm2 的鲜薯产量最高,鲜薯产量为38.72 t/hm2,比产量最低的处理组合增产42.52%,大中薯率高达93.7%,生育期缩短5 d,劣薯率降至3.6%。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种植密度两因素鲜薯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裂区设计试验明确了不同栽培方式均可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大中薯率和商品性,采用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栽培方式最佳,黑色地膜覆盖栽培方式次之,种植密度在6.75万株/hm2水平下鲜薯产量和大中薯率最高。因此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栽培方式配套相应的种植密度才能获得高产。
前人围绕稻草包芯和黑色地膜覆盖各自的增产机理做了大量的研究[6-9],认为稻草包芯创造了疏松通透性良好的土壤环境,能增加土壤微生物,促进土壤酶活性,减缓叶片衰老,增强光合能力,促进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协调生长。黑色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产、增温保墒、保水防旱、抑制杂草、减轻病虫害和防霜冻等优点,但在生产中要注意观察苗势,及时破膜。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栽培经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闽西冬种马铃薯福克76最佳栽培方式宜采用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密度6.75万株/hm2,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根据闽西冬种马铃薯生长期气温“低—高”变化的特点,栽培上除了选择适宜的栽培方法和密度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采用脱毒种薯,做好催芽和种薯消毒处理,利于早出苗、出齐苗。(2)注重晚疫病的药剂防治。闽西地区3—4月份的降雨、雨日数和田间相对湿度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影响该区马铃薯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当日平均气温 10~18 ℃、相对湿度高于65%连续2 d以上,晚疫病即会发生。在齐苗期和现蕾期喷施保护性药剂预防,发现中心病株后施用内吸治疗剂,药剂防治应注意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汤浩,蔡南通,罗文彬,等. 福建马铃薯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615-618.
[2]汤浩,翁定河,杨立明,等.福建冬种马铃薯生产技术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2006,21(3):198-202.
[3]罗文彬,汤浩,梁金平,等.马铃薯新品种福克76选育与栽培技术[J]. 福建农业学报,2010,25(4):418-421.
[4]罗维禄. 不同栽培方式与密度对冬种马铃薯中薯3号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2011,26(6):961-965.
[5]唐启义,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53-163.
[6]翁定河,朱鸿,张招娟,等.冬种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的生长发育特性及其生理特征[J]. 中国马铃薯,2009,23(2):75-81.
[7]谢向誉. 福建省冬种马铃薯稻草包芯高产机制的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8]沈开安,王运超,李戈莲. 山区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潜力与技术[J]. 中国马铃薯,2001,15(3):169-170.
[9]林建光,金江彬. 永嘉县春马铃薯覆膜早熟栽培技术[J]. 中国马铃薯,1997,11(1):38-40.
前人围绕稻草包芯和黑色地膜覆盖各自的增产机理做了大量的研究[6-9],认为稻草包芯创造了疏松通透性良好的土壤环境,能增加土壤微生物,促进土壤酶活性,减缓叶片衰老,增强光合能力,促进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协调生长。黑色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产、增温保墒、保水防旱、抑制杂草、减轻病虫害和防霜冻等优点,但在生产中要注意观察苗势,及时破膜。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栽培经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闽西冬种马铃薯福克76最佳栽培方式宜采用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密度6.75万株/hm2,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根据闽西冬种马铃薯生长期气温“低—高”变化的特点,栽培上除了选择适宜的栽培方法和密度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采用脱毒种薯,做好催芽和种薯消毒处理,利于早出苗、出齐苗。(2)注重晚疫病的药剂防治。闽西地区3—4月份的降雨、雨日数和田间相对湿度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影响该区马铃薯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当日平均气温 10~18 ℃、相对湿度高于65%连续2 d以上,晚疫病即会发生。在齐苗期和现蕾期喷施保护性药剂预防,发现中心病株后施用内吸治疗剂,药剂防治应注意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汤浩,蔡南通,罗文彬,等. 福建马铃薯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615-618.
[2]汤浩,翁定河,杨立明,等.福建冬种马铃薯生产技术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2006,21(3):198-202.
[3]罗文彬,汤浩,梁金平,等.马铃薯新品种福克76选育与栽培技术[J]. 福建农业学报,2010,25(4):418-421.
[4]罗维禄. 不同栽培方式与密度对冬种马铃薯中薯3号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2011,26(6):961-965.
[5]唐启义,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53-163.
[6]翁定河,朱鸿,张招娟,等.冬种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的生长发育特性及其生理特征[J]. 中国马铃薯,2009,23(2):75-81.
[7]谢向誉. 福建省冬种马铃薯稻草包芯高产机制的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8]沈开安,王运超,李戈莲. 山区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潜力与技术[J]. 中国马铃薯,2001,15(3):169-170.
[9]林建光,金江彬. 永嘉县春马铃薯覆膜早熟栽培技术[J]. 中国马铃薯,1997,11(1):38-40.
前人围绕稻草包芯和黑色地膜覆盖各自的增产机理做了大量的研究[6-9],认为稻草包芯创造了疏松通透性良好的土壤环境,能增加土壤微生物,促进土壤酶活性,减缓叶片衰老,增强光合能力,促进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协调生长。黑色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产、增温保墒、保水防旱、抑制杂草、减轻病虫害和防霜冻等优点,但在生产中要注意观察苗势,及时破膜。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栽培经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闽西冬种马铃薯福克76最佳栽培方式宜采用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密度6.75万株/hm2,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根据闽西冬种马铃薯生长期气温“低—高”变化的特点,栽培上除了选择适宜的栽培方法和密度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采用脱毒种薯,做好催芽和种薯消毒处理,利于早出苗、出齐苗。(2)注重晚疫病的药剂防治。闽西地区3—4月份的降雨、雨日数和田间相对湿度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影响该区马铃薯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当日平均气温 10~18 ℃、相对湿度高于65%连续2 d以上,晚疫病即会发生。在齐苗期和现蕾期喷施保护性药剂预防,发现中心病株后施用内吸治疗剂,药剂防治应注意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汤浩,蔡南通,罗文彬,等. 福建马铃薯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615-618.
[2]汤浩,翁定河,杨立明,等.福建冬种马铃薯生产技术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2006,21(3):198-202.
[3]罗文彬,汤浩,梁金平,等.马铃薯新品种福克76选育与栽培技术[J]. 福建农业学报,2010,25(4):418-421.
[4]罗维禄. 不同栽培方式与密度对冬种马铃薯中薯3号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2011,26(6):961-965.
[5]唐启义,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53-163.
[6]翁定河,朱鸿,张招娟,等.冬种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的生长发育特性及其生理特征[J]. 中国马铃薯,2009,23(2):75-81.
[7]谢向誉. 福建省冬种马铃薯稻草包芯高产机制的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8]沈开安,王运超,李戈莲. 山区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潜力与技术[J]. 中国马铃薯,2001,15(3):169-170.
[9]林建光,金江彬. 永嘉县春马铃薯覆膜早熟栽培技术[J]. 中国马铃薯,1997,1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