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2014-09-01 12:54王远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4期
关键词:实践新课改应用

王远

摘要: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认识到21世纪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教学。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新课改;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24-02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语文课是改动幅度较大的一门课。新的理念落实,新的角色转变,新的学习方式的构建,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挑战。新课程怎样教?新课程怎样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新课堂?这些问题都是走进新课程的中小学教师经常遇到和思考的问题。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理念,体现课改精神呢?笔者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培养师生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就喜欢听老师的课,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反之,教师对学生冷漠,师生关系疏远,学习进步也不明显。有的学生甚至对这门功课变得不感兴趣,对这位老师也有抵触情绪。所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优者不偏爱,学习差者不歧视,了解学生,理解差生,关心差生,多鼓励,少批评,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自卑感逐渐消失,激发起他们勤奋好学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多提问,多鼓励,多辅导,让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从教师那里受到鼓舞、鼓励,从而尊重教师,激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他们在听课过程中,就能全神贯注,听得投入,学得扎实,记得牢固,理解得透彻,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精心设计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上好一课的关键一环,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便在于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我以前在讲《狼》这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很快的走进了课本。导入能紧扣课文内容,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

三、设计问题情境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面前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便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在讲解《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优美的题画诗,但是从画的题目分析,苏轼诗中有一点欠缺的内容,大家能否把它找出来。”此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诗人的诗也会有缺欠,这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找出诗中没有写到“晚”的内容。学生们想象画面上应该有夕阳的,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春江晚景”。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诗的内容和题画诗的特点。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诱发兴味。

四、开展实践活动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古诗诵读、查字典比赛、作文评比、“我与好书交朋友”演讲比赛、出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等系列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么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五、延伸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时,我除了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勤奋好学的名人故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之外,还每周为学生安排一节“读讲活动课”。活动课中,学生“读”自己在课外看到的文章,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半个学年下来,全班同学都能轮到一次读讲机会。通过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六、运用电化教学

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没有情境的教学是不成功的。语文教材的所有选文都有特定的情境。再现情境的有效方法就是将课文中的抽象文字变为直观的形象。据国外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用语言介绍一种物品,人的识别时间为2.8秒;用线条图表介绍,识别时间为1.2秒;用彩色照片介绍,识别时间为0.9秒;如果是实物展示,识别时间仅为0.4秒。可见,具体直观的形象对人的感知具有神奇的作用。形象越鲜明、越具体、越直观,就越能缩短感知时间,引起联想和想象,激发认知兴趣,提高认知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录像、电视、投影等常规电化教学手段,可使课文中的抽象文字,变为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均能同时感知的具体形象,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程视界下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自编独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不再是教师对学生机械训练的场地,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不再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讲坛,而是师生探究建构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平台;不再是教师模式化运用的车间,而是师生展现聪明才智的天地。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认识到21世纪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教学。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一个符合素

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新课改应用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