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路标

2014-09-01 18:04卫苗苗
山东青年 2014年7期
关键词:幸福道德

卫苗苗

摘 要:21世纪是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精神急速衰落的时代。当今社会中道德失序的现象日渐凸显,道德的沦丧和弃守变成了社会发展的最大问题,因此重申与探讨坚守道德的意义与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变得极为重要。本文将结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与德国著名哲学人类学家马克斯·舍勒的有关理论研究并探讨人们是否有必要去追求道德的高尚,道德的失序又究竟源于何处。

关键词:道德失序;道德;幸福

21世纪是一个属于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飞速时代,也是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速食的时代。物质的速食带来的可能仅仅是我们可以身体上仍可修复的危害,然而精神上的速食或者饥荒所带来的恶果虽然不可视却无时无刻不在蚕食着我们的精神与灵魂。

近几年有关社会道德失序的负面舆论与日俱增,一系列的道德滑坡现象也使得我们不得不拷问人类自身的良心,道德究竟为何物,是否还要坚守做一个道德的人。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我们在当今科技、物质、经济如此高度的发达的社会中日渐沦为物质压迫下的奴隶,更有一部分人放弃了道德的准则,在通往至善幸福的路上放弃了前进的机会和权力。

一、道德存在的必要性

(一)人之为人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作为一种“存在”,其所构成分别是“肉体”与“灵魂”,并且相对于其他生物而言,人类的优越性正是体现在他们所具有的灵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之所以为人正是由于拥有这一份拥有理智的灵魂部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的隐德莱希(entelecheia)或生生之德是追求着至善作为人的最终目的的[1]。作为区别于动植物的人类,人自身的终极目标与动植物存在着质的差距。我们所要进行的活动不仅仅是植物性的活动(生长)也并非动物性的活动(感觉感官的享受),而是在完成这些生存与感官上的活动之后还需要运用自身的理性来进行实践的创造活动。也就是说人之所以区分于其他生物就是在于其理性性质,而相比较动植物而言是需要更高级的追求或者生存目的的。而这更高一层的追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人类追求善(good)的实践活动,并在这种实践活动中获得“道德德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

(二)幸福是目的

亚里士多德主张至善即幸福,他指出人们愿意追求快乐与幸福并且以这个为生活的主要乃至最终目的,人类进行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皆是为了最终达到自己我的幸福,无论是财富的积累、荣誉的争取亦或是对于智慧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向往,这些也都是通向幸福的手段,最终这都是一种精神上至上的抚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肉体上我们所要达到的追求简单易行,并且很容易得到,而人们更注重的则是精神上对于自身的终极的关怀。

而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追求怎样的幸福,又怎样去获得呢?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生活可以被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物质的享乐生活,另一种是崇尚荣誉的政治生活,第三种则是追寻知识的德性的生活。这三种生活都可以给不同的人带来快乐与好,也能带来幸福,但这三种生活并非目的。我们所要追求的是一种自足的、完善的、自身即为我们所要追求的最大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所要追求的幸福必须要通过德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并指出德性的获得是要通过实践,只有你行过这样德性的事才能获得这样的德性,单凭教育是没有用的。

二、道德失序的根源及其影响

(一)道德失序的根源

德国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以及哲学人类学家马克斯·舍勒就在他的著作《价值的颠覆》中的一篇论文《论害羞与羞感》中指出[2],人类脱离众生物之所以为人而存在,是由于人的羞感的存在,并把羞感分为身体羞感和灵魂羞感[3]。身体羞感的形式构成“生命的爱”与“本能冲动”之间的对立指数,由于来源于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功能的“生命的爱”限制于阻碍着“本能冲动”而产生的羞感,它同时又保证人类不会像动物一样陷入自然的本能冲动中。而灵魂羞感,则构成“精神与灵魂的爱的价值选择”与“生命的基本本能” 之间的对立的指数。舍勒指出身体羞感的产生来源于“生命的爱”与“本能冲动”之间这样一种较高价值与较低价值之间的冲突;同样,这种形式同样出现在“灵魂羞感”当中。而道德的失序所关联正是的“灵魂羞感”,正如“身体羞感”一样“灵魂羞感”关系着一种人内心深处对于较低价值与较高价值选择的冲突,类同于身体羞感,精神的羞感同样来源于一种较高价值的选择与一种的较低价值的选择之间的一种主体在价值选择上的左右摇摆的冲突的感情。

道德失序作为一种价值选择错位的现象正是由于羞感这种情感体验的失衡,人们在进行价值选择的时候如果能够进行如同身体羞感中的“自我转回”这种对于自身理性的转回与反思,产生在较高价值与较低价值选择之间的冲突从而使主体在精神与灵魂上产生强烈的撼动与羞感,那么心灵的秩序随之将会有更大可能性维持在正确的范围之内,维持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由此看来,归根到底道德的失序是源于人们价值选择的错位、内心的秩序的混乱。

(二)道德失序对人们的幸福感的影响

正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是由身体与灵魂所共同构建的。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物质生活只能给予我们身体上的愉悦与满足,对于我们的灵魂却无所贡献,更多的时候无节制的物欲更是对于我们灵魂的蒙蔽与牵绊。身体与物质上的高度满足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只有灵魂的愉悦与快乐才能使我们体会什么是完满的幸福,而灵魂所能体会的愉悦我们可以将其归为三类:一类是纯粹理性层面上对于知识的获取;第二类则是在实践理性范围内对于道德的体认把握以及实践;最后一类是超越我们人类理性与知性所能认识的范围,即宗教。然而,在有些国家与地区由于风俗习惯或者文化背景的影响,只有小众人数信仰宗教,作为第三类能为灵魂所体会的愉悦感就不存在普遍性。那么除了宗教之外,满足理性对于知识的欲求与对于在实践理性范围内对于道德的体认把握以及实践就成了使得我们达到完满幸福的有效途径,因而道德的体认与道德行为的实践是我们是否能追寻到完满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以上对于对道德以及幸福之间的关系的诸多理论论述,不难推测道德行为对于人们在社会中所体认的幸福感或多或少都是会造成一定影响的。而在现实层面,由根据此问题设计的问卷调查中,在随机抽样并接受问卷调查的100人中:有27%的人表示道德的失序会严重影响到他们在社会中所体认到的幸福感,同时,有42%的人表示道德失序的现象对于他们所体认到的社会幸福感有大幅影响,有29%的人同样表示有一定影响,只是不会有很明显的下降,而仅仅只有2%的人表示没什么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有47%的人表示良好的道德秩序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在社会中体认的幸福感;42%的人表示道德秩序的改善肯定会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良好的道德秩序是他们感到愉悦;11%的对此表示不确定,而对于道德秩序的好坏对幸福感无影响同意的的人数为0。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很明确的表明了社会的道德的秩序或社会中的道德状态将会对他们体认到的幸福感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同意良好的社会道德状况会带来更强烈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1版.

[2][德]马克斯·舍勒 著 罗悌伦 等译 价值的颠覆[M].北京: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3][美]曼弗雷德·S·弗斯林 著 张志平 张任之 译 舍勒的心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1版.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猜你喜欢
幸福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为了“幸福”的母亲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