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瑜 李艳君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着深度调整,一方面使我国出口增长和结构升级的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也带来加速技术进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新机遇。中国作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随着国内经济转型步伐加快,不仅要推动出口升级,继续稳定出口增长,更要进一步加大进口市场开放力度,积极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促进进出口的均衡发展。
一、外贸政策调整有利于扩大进口
长期以来,我国“重出口、轻进口”,一直推行“奖出限入”、“宽出严入”的贸易政策,形成了出口促进和进口替代的政策目标和政策体系。要素配置和收入分配不断向出口产业集中,促使外贸出口获得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并导致经济发展对出口部门过度依赖。与出口相比,进口政策偏重监管,进口受到严格控制,增长缓慢,贸易顺差持续扩大。2005年货物贸易顺差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并持续4年大幅攀升。2008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981亿美元历史高点,此后虽因全球经济危机、外贸整体发展速度放慢而逐渐收窄,但随着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出口增速再度超过进口,最近3年贸易顺差快速扩大。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约占2013年全球贸易的12%。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进口1.95万亿美元,分别居世界第1和第2位,贸易顺差达到2597亿美元,为全球金融危机5年来的新高。
总体而言,我国进口与出口发展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进出口失衡、货物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也带来贸易摩擦增加、能源资源供应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等诸多问题,给当前和今后的外贸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困扰,并加大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同时,由于长期实施进口限制、对国内部分产业过度保护,导致一些行业出现了垄断、竞争力低下、缺乏创新动力的局面,影响了产业升级。
近5年来,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以缓解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了进口贴息专项资金。2011年,国家启动了设立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行动,目前已设立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苏州工业园区、宁波保税区。2012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进口,适当扩大进口规模,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并从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完善管理措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组织领导等几个方面,对积极扩大进口的推进和落实给予保障。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史无前例地将加强进口列为第一条,并提出了非常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几项重点工作和思路。这一系列外贸政策的调整反映出扩大进口、加快调整贸易结构,将成为我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二、进口规模扩大的同时更要重视进口结构优化
随着我国一系列外贸政策的调整,我国的进口规模不断扩大,从2002年至2013年,进口规模由2953亿美元扩大到1.95万亿美元,增长了5.6倍,进口额占全球进口的比重也由4.4%提高到10.3%。进口与出口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同样重要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进口具有更长期、更有价值的作用:进口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对建立完整产业体系、介入产业分工中的高增值环节具有关键作用;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等资本品,有助于提高国内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出口产业竞争力;进口消费品可以产生消费示范效应,增加国内消费市场的产品丰度,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并传导至生产环节,提升国内同行业制造水平,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和质量。因此,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缓解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进口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资源配置、提高人民福利的积极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一是能源、资源等初级产品进口依赖程度急剧上升,但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缺失;二是先进技术设备进口滞后,未能有效提升国内产业装备水平和竞争力;三是对消费类产品进口存在偏见,进口比例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进口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需求、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的作用不够重视。
三、当前积极扩大进口战略着力点
(一)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
国内外实践表明,先进技术设备进口所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十分明显,通过技术引进,可提升国内企业制造能力,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后进国家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发展甚至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和捷径。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时期,实施高新技术进口和自主创新并举的战略,是提升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内生增长动力和后劲,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以高速铁路技术为例,通过初期的进口设备、引进技术,我国围绕高铁技术完成了400多项科研实验,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目前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00-500公里的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要综合考虑经济转型升级的稀缺性要素,充分发挥关键要素投入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先进技术设备进口,要正确认识并协调好高端技术设备进口与国内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战略合作,加大政府间高技术领域磋商力度,努力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先进技术设备进口的管制和限制,扩大高技术产品进口。另一方面,也要适当降低工业制成品进口关税,推进贸易便利化,这既是世界贸易发展大势所趋,同时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进口环境,也是为我国产业发展营造“鲶鱼效应”,对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活力形成良性刺激。
(二)增加高质量中间产品的进口,提升分工层次
全球化改变了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间产品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力量,贸易规模迅速扩张,成为各国货物出口的重要内容。本世纪以来,我国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日益加深,中间产品进出口均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出口占比超过40%,进口则达到75%左右。这凸显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进口中间投入品在工业产品制造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口产品中的进口含量不断提高。事实上,中间投入品进口对于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途径和结果。
今后10年,我国正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化的时期,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产业间贸易要升级,产业内贸易也要升级。要继续鼓励中间产品贸易,积极扩大出口规模,调整进口结构。增加高质量中间产品的进口,从而提高下游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出口竞争力;在控制“两高一资”产业的同时,增加“两高一资”中间产品的进口,减少国内能源资源消耗;大力扶持国内自主创新,适当控制零部件进口,避免对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进口的过度依赖,给国内相关部门提高研发生产能力提供时间和空间。
(三)稳定战略性资源和能源进口
我国自然资源禀赋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源、原材料短缺的约束日益强化,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本世纪以来,国际能源资源市场争夺日趋激烈,大宗商品告别低价时代,我国通过国际市场保障资源能源安全的困难越来越大,包括以经济的价格获得稳定的资源供应。高依存度使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情况下,国内经济运行风险加大:进口能源资源付出更多代价,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对外部经济波动更加敏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受到牵制。因此,必须配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倡导合理消费,控制能源资源进口的增长速度;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及新用途、新的使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国内储备机制,协调进口与国内储备,把握进口的规模、时机、节奏,真正做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和能源保障。
(四)适度进口,弥补粮食供需缺口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强调“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度进口”。粮食安全的核心目标明确地界定为谷物安全,同时增加了通过国际市场弥补粮食缺口的空间。“适度进口”首次被明确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已实现了十连增,与此同时,在旺盛的国内需求推动下,粮食进口持续快速增加,不仅成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其他主粮也出现了净进口,我国未来粮食供应面临更大压力。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能将有高达5千万~1亿吨的粮食供应缺口,加之我国粮食生产多年来存在品种结构失衡情况,通过国际市场进行结构性补充是保证国内粮食供应安全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全球粮食供求紧平衡呈常态化,粮食低价时代难以再现。今后若粮食进口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传导作用将更加突出。这既是全球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中国今后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难以回避的风险。
鉴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进口基数高,今后在粮食进口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身风险,还要担负起稳定国际粮食市场的大国责任。要确定适度的进口规模和品种,总体来说有三个标准。首先,控制粮食进口在世界市场份额,不威胁全球其他国家的粮食安全,不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为代价。其次,粮食进口规模不能导致国内生产萎缩,不能伤害国内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和生产能力。第三,要提高粮食进口中的虚拟资源含量,降低国际粮价波动传导到国内的风险。因此,要加强对粮食进口的总量调控、品种调控,寻求最有利的口粮消费与饲料消费比例,在粮食、饲料和肉禽蛋奶产品的生产与进口之间进行品种权衡,实现粮食进口来源的多元化,防范过度集中的风险。
(五)进一步增加消费品进口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将会有相应的升级调整,对高质量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将快速攀升。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到2020年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国内消费不断增长,消费结构逐渐升级,消费品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我国对外开放度日益提高,也将促进进口消费品需求的迅速增长。
实际上,本世纪以来中国消费品进口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且增速大于货物贸易总进口的增速。按照联合国商品贸易BEC(Broad Economic Catalogue)分类,2001年-2013年,中国消费品进口额由86亿美元增长为866亿美元,年均增速21.2%,高于同期商品总进口18.9%的平均年增速。尽管如此,我国消费品进口在总进口中所占比例仍偏低。2013年中国消费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仅为4.4%,低于世界17%的平均水平,在主要经济体中,仅略高于印度的3%。因此,要进一步扩大消费品进口,提升国内消费结构,改善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者福利,并反过来促进国内消费品产业的升级;尤其要扩大符合安全、健康标准的高品质食品和保健品进口,扩大教育、科研、体育和休闲等用品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