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升
摘 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以教材为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把教材的死内容变成活知识,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使用;创造性
教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媒介,是实施教育教学目标的蓝本,教材的使用和开发关系到课程改革的贯彻与落实,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为探索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以教材为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把教材的死内容变成活知识,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备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
在教学实践挣,很多教师的认识上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教语文”就是在“教课文”,一学期将一册语文书中三十几篇课文引领学生掰开揉碎地讲完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实践证明,这样地教语文把文本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而获得的情感体验,本应通过阅读而培养的语文素养全部淹没在繁杂而冗长的分析、讲解中,这样不但浪费了大量的阅读时间使学生因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我们所用的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材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这就告诉我们要把教材看成一种资源,而这种资源就像一座无形的宝藏,只有不断地被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它才会日益丰富,才会最大限度地回馈开发者。语文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因而我们就必须以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眼光重新审视和使用它。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1)创造性地开掘教材。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独特价值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是用了什么花招,而是如何把课文上得最有‘意义的内容传授给学生。(2)创造性地组合教材。创造性组合教材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以语文教材中的某一个教学文本为依据,灵活地和教材中或者教材之外的相关文本组织在一起使用的方法。(3)创造性地综合教材。教材的综合性使用是指教材在创造性使用时,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需要为依据,把教科书与生活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也体现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全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4)富于个性地创造性使用教材。这里所说的“富于个性地创造性使用教材”,一方面,表现为在教学内容上对教材文本的修正、删减或调换。修正,就是对教材中不够准确或不完善的内容,通过核查或考证而校正、完善之。删减,则是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将不适合的教材文本大胆放弃。调换是指根据语文教学实际,选用合适的材料取代原来的教材文本。删减和调换的前提都是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写作特色,才能做到大刀阔斧,灵活自如。另一方面,表现为在教学形式上对教学时间以及课型等的自主安排。其实,原来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或多或少地也这样做过,但是由于“教材权威”意识的影响,心中忐忑,不知道这样做究竟对不对,有时也是一种随意性的行为。
二、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始终把握“语文教材”的立足点
语文教学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给语文课带来生机,但是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语文教学真正姓“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因此,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教学技巧和教学风格的不同的教师采用同样一册教材进行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各自的认识和教学需要,对教材原有的课文进行重新组合,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防止脱离教材任意发挥,要警惕忽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过多过早补充内容,或过多地进行非语文活动。教材文本依然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也就是说,要适时有度的拓展并延伸教学内容,拓展即对教材文本的拓展,延伸是在课文基础上的延伸。其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不能丢。不论哪个年级段,都要不打折扣地进行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训练,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要根据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绝不能忽视这一点。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感悟和创新中真正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权家湾小学,甘肃 陇西 74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