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玥
摘 要:自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出现大量关于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而实际上,通过对克莱茵方程的分析,美国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军事优势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使得美国霸权依然在全球处于主导地位,并没有走向衰落。就目前而言,对于美国霸权,国际社会很难通过传统外部制衡和内部制衡对其加以限制,但可以通过制度和道德角度起到制衡的效果。
关键词:美国霸权;权力平衡;制衡 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集中出现了关于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但随着时间进展,从乌克兰争端到“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依然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那么,美国霸权是否真正衰落了?如果没有衰落,国际社会是否能够形成一种制衡美国霸权的力量?
一、对于美国霸权衰落的主要观点
对于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第一次出现在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第一次出现贸易逆差,尼克松政府调整了黄金美元“双挂钩”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在随后的四十年间,对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特别是冷战后,美国经历了1991年海湾战争,1999年科索沃战争,2001年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并在2008年接受了经济危机的洗礼之后,美国霸权衰落的呼声不绝于耳。
关于美国衰落的探讨,主要存在以下观点:
第一,从美国政策上看,美国自奥巴马入主白宫后,逐渐从中东开始战略撤退。从伊拉克撤军,到放弃干预叙利亚,再到“能源独立”战略,美国在中东的利益需求似乎逐渐收缩,对亚欧大陆“世界岛”的控制也相应减缓。相反在远东地区,2009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至2013年的“亚太再平衡”,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经营其亚太布局,特别是扩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开始了亚太地区海上纷争与中美博弈时期。从地缘政治角度上讲,美国这一举措是放弃了陆权论并转向制海权,从强调一定要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一个陆权强国挑战者,到强调一定要保证美国在海上的优势,即维持强大的海军、海上贸易和海上交通线。按布热津斯基的观点,当美国实力较强时,会推动陆权说,而在其实力相对较弱是,强调海权论。阎学通老师也在著作中提及,美国制定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由美国相对衰落决定的,而不是根据其中东战略成败决定的。这一战略调整,可以被视作是美国霸权相对衰落的标志之一。
第二,从国际格局上看,从冷战后的美国一枝独秀逐渐演化为所谓的“一超多强”,但实际针对的就是中国的崛起。有观点将中国的崛起和中美之间的权力转移作为美国衰落的标志,甚至认为在未来,中美之间的依附将是平衡的,甚至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大于中国对美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军事上美国会将更加防范中国,而且从政治、文化等方面,中国对美国的影响也会比现在更加明显。
第三,从国际社会的期望上看,美国对国际社会的干预程度远比其权力顶峰时小很多。有观点认为美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始终在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在冷战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企图把自己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别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常的国家关系只能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任何国家,自恃强大,迷信武力,谋求霸权,推行扩张政策,注定要失败。制造借口侵犯他国主权,干涉他国内政,终将自食其果。强调美国的影响力因其霸权主义的扩张行径屡遭国际社会谴责,故其霸权和国际支持也逐渐衰退。
二、美国霸权的现状
从实际上看,一国是否拥有霸权,与其综合国力密切相关。同样,一国霸权是否衰落,也主要发生在国家内部。根据克莱因方程,一国的综合国力等于人口和领土、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之和,与国家政策与制度和国家意志之和的乘积[Pp=(C+E+M)×(S+W)]。根据美国的现实情况,美国国土面积位列世界第四,拥有3.1亿人口,人类发展指数全球第三,自然资源丰富,地理条件极为优越,是西半球唯一一个大国,“于诸国之中,天佑美利坚,南北各邻弱国,东西有鱼群相伴”,远离欧亚大陆的位置是其成为天然的离岸平衡手,制衡欧亚大陆诸国。
在经济方面,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经济基础与规模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迄今为止依然是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与中国相比,美国的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对较低,同时,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是在美国所提供的制度保障下实现的。所以如果发生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停滞,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会远小于中国。同时,在提供全球秩序方面,美国的军事行动可以不受其对外贸易牵制,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承担军事行动的后果,这一优势是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相较的。
在军事方面,美国在2007年以前,其军事支出远超于其他国家,约占其GDP的4%。虽然在奥巴马政府任期内实现了削减军事开支,但美国的三军装备、军事技术研发能力、军事基地数量、境外驻军人数以及投射力均领先于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有实力应对单边军事打击,无需盟国提供任何军事援助,只需政治支持。
美国在这三方面的优势地位并未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同时,在国家政策与制度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完善的民主制度的国家之一,其三权分立制度不仅维系着美国三百年正常运转,同时也是战后国际制度的建立基础。更重要的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与传统民族国家不同,其国家认同是依赖于价值观念的统一,强调民主、自由、平等、包容等。这些价值观念,使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行动更易在民主国家范围内产生呼应和认同感,在道德和制度保障层面上取得一定支持。
最后,在国家意愿方面,美国的维护全球秩序、确保首要地位的意愿是其综合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因素。根据金德尔伯格的理论,当且仅当世界存在唯一霸权国家,且该国家有能力,也有意愿维护国际秩序,承担相应义务时,世界才会趋于稳定。因为秩序的稳定相当于一种公共物品,如保证全球运输和贸易安全,而恰恰是美国的军事存在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这样一种安全。试想美国回到“孤立主义”状态,减除对相关国家的必要干涉,只会使军事上依赖美国的国家更不安全,国际社会将回到原有的军备竞赛状态,国家间的紧张程度进一步提升,而就现今社会而言,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样的能力和意愿提供这种公共物品,以维护一个体系正常运转。
所以,根据克莱因方程,上述变量均未有根本改变时,美国的综合国力并未有较大改变。从国家内部分析,没有霸权衰落的倾向。
那么,如果美国对世界和平和安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形成一种势力以制衡美国行动,均衡美国的霸权呢?
三、针对美国的制衡假设——外部制衡与内部制衡
在无政府国际体系中,国家首先追求的是安全和生存,故最大化的寻求权力去实现这一目标。当国家间实现了均势,各国权力分布大抵平衡,国际体系才会稳定,所有国家才不会挑战现状。所谓国家间的均势即为实现其目标而选用的全部能力,包括有形武力之间的平衡。而达到均势存在多种方法,制衡霸权是其中之一。
对霸权的制衡,其中一种方法是外部制衡,即其他国家形成同盟,以实力的合力去抵消霸权国家的实力优势。但这种方法只有在多级体系下才可以实现。所谓多极体系中的“极”,是指一个国家有能力不依靠其他国家,单独保卫自己的领土不被他国入侵,即在一个多级体系中存在多个有相当能力的大国。这种外部制衡是指在多级体系下各主要大国之间的联合,以达到平衡权力的功能。大国结盟制衡霸权可以产生两方面优势:第一,可以增加各国自己的实权;其二,可以阻止其他国家的权力添加到霸权国身上。当一个霸权国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威胁时,被威胁国可以与其他大国联合起来行程联盟,制衡霸权国家的企图。这是一种对自身的保护性手段。
但是,形成这种局面需要几方面前提。第一,所有的联盟国家需要有利益一致或部分一致。这就涉及到联盟的管理问题,即主要维护联盟的国家需要付出一定量的交易成本以换取制约霸权国所得到的收益。但是,在一个联盟中,一个共同利益的实现需要合作,但合作时却存在背叛动机,这种背叛可能会由两种因素导致:1、信息不对等:即对同盟国家的意图、品德和行为的知晓程度不对等;2、霸权国的分化行为:即霸权国通过自身权力或利益诱惑以使联盟瓦解。
其次,在一个多级体系的同盟之中,存在误判的可能性也很高。由于多级同盟会出现信息不对等的状态和多组利益配比,当因某些国家因信息问题对同盟国的行为与意图判断出现偏差,或利益配比不均,出现同盟内部矛盾,也可导致同盟的背叛和瓦解,不利于实现对霸权的制衡。
第三,同盟制衡霸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身安全。在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安全相当于一种公共物品,需要各国承担一定量的义务来实现。但是在一个国家同盟中,很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即每个国家都认为对方应承担更多制衡霸权国的主要成本。这也成为多级体系中形成对霸权国外部制衡的困难因素。
最后,同盟国的实力显现也受地理要素制约。当同盟国在地理上临近时,其军事投射能力会降低。
所以,同盟的政策永远是相互妥协的产物,而同盟的管理则必须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在一个多级体系中,对实力相当的国家构成的集团管理就更为困难。我们假设当今社会真正存在“一超多强”的格局,即美国是一个霸权国家,同时存在多个实力相当的大国,比如“金砖国家”。但是,这些实力相当的国家去结成联盟抗衡美国的情况下恐怕也不会发生。根据上述原因,第一,联盟的交易成本中,各国需要一定的利益一致或部分一致以换取更加安全的国际环境。就目前而言,“金砖国家”不存在这样的利益需求,各国的安全状态也没有受到严重的威胁。第二、这些国家相互间也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等或利益配比不均,从而产生不必要的误判。第三,就目前的国际体系而言,全球安全这种公共物品主要是依靠美国的军事存在维护的。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包括“金砖国家”也从中受益。最后,各“金砖国家”虽不存在地理临近问题,但巴西、印度和南非的军事实力与中俄相较明显落后,三国的军事投射能力本身就存在问题,即便联合也难以制衡美国。而除了“金砖国家”之外,其他主要国家已然是美国盟友,其余国家更不具备“主要大国”这一前提条件。所以,不会出现对美国的外部制衡。
对霸权制衡的第二种方法是内部制衡,即存在第二个强国,通过增加自身实力达到制衡霸权国的目的。这种状态属于典型的两极格局,如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的相互制衡。虽然在冷战时期对峙的是两大阵营,但这两组同盟关系是各自以一个强国为核心,其他国家依附在强国周边所形成的同盟,与多级体系下的同盟不同。这些结盟国家均不构成一“极”,结盟与否也对体系不构成影响,而且各自集团内部并非依靠利益一致或部分一致凝结,而是靠美国对盟友的安全承诺和创立制度限制自身权利,和苏联强化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一切主导地位实现的。国际体系通过两极格局达到稳定状态,主要有两方面因素:第一,两极具有大致相等的军事力量,即达到均势,是一种理想的权力分布状态;第二,两极均具备核实力,这样的权力性质导致战争成本极大提高。所以,在内部制衡的两极体系下,存在更少的冲突对数,更少的误判可能及较高的威慑作用。
但是,随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已不复存在,国际社会进入政治“多极化”时代。冷战期间对美国的内部制衡也随之瓦解。
三、制衡美国的现实方法——制度制衡与道德制衡
从上文我们得出结论,目前就权力状态而言,美国依然独大,全球范围内也没有形成一种对美国霸权的制衡。但是,是否存在其他方式制衡美国呢?
其一,可以通过制度制衡美国行为。美国霸权时期的世界秩序最大特点就是制度建设。与英国霸权时期的世界相较,英国依靠的是人员、资本、贸易的自由流动实现,即建立在英国的单边自由贸易政策基础上,需要单独一个霸权国家维系。而今天的秩序是一种制度化的秩序,是美国在战后依据自身模式,将自己的制宪经验运用到国际社会中以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这种制度化的秩序可以依靠制度的自身动力来维持,虽然依靠霸权国美国来提供一定的公共物品,但与英国霸权相较,对霸权国的依赖程度没有那么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制度建设来制衡霸权国的行为。以亚太地区为例,现在的亚洲是依靠日本和美国的影响。但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加,美国在亚洲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在无政府状态下,当地区权力发生转移时,国际政治不会出现“追随”强者,自动“选边”的现象,打破现有状态只能依靠建立新的地区性制度来制衡。如果想进一步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可以通过亚洲地区建设新制度,限制美国在亚洲的收益,增加美国在该地区的行动成本,从而达到制衡美国的目的。
其二,可以通过道德制衡美国。道德制衡是一种“负面制衡”,通过宣传美国的“双重标准”来削弱美国的影响力。在国际关系中,软实力强大的国家有能力向世界推崇一个很高的道德标准,以此作为国家行动合理性的重要依据,但行为却与该标准不统一。比如2013年,美国爆发“棱镜门”事件后,就是向世界公开美国的伪善,并挑战美国在伪善被揭露后的反应能力,并最后迫使美国对被监听国家(法国、德国等)做出一些让步。所以,道德制衡可以作为削弱美国软实力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制衡美国的目的。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世界格局而言,无论是多极体系下的外部制衡霸权,还是两极体系下的内部制衡都很难实现,世界上还是美国独大的单极格局。但是,可以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制度制衡和道德制衡来影响美国的软实力,进而起到对美国行动的限制作用。
[参考文献]
[1]阎学通,历史的惯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乔治·凯南,等,美国大外交[M].雷建锋,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4]肯尼思·奥耶,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M].田野,辛平,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5]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权利斗争与和平,第七版[M].徐昕,郝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约瑟夫·奈,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第九版[M].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
[7]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外交与外事管理系,2012级在职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