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模式探析

2014-09-01 10:11陈劲劲莫爱屏
山东青年 2014年7期

陈劲劲+莫爱屏

摘 要:翻译转换意为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细微变化。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模式包括比较模式和描写模式。比较模式着重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细节比较,研究微观结构转换,主要包括“调整”、“修改”、“转变”三种翻译转换类型。描写模式着重研究微观层面的转换模式对宏观结构的影响。范·路文兹瓦特的研究模式虽具有一些缺点,但是它将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结合,对译文与原文进行客观、全面和细致的比较,在翻译界确为一个不小的创新。同时,其所包含的较强的逻辑性值得中国翻译界借鉴,对翻译本科人才培养也有所启示。

关键词: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比较模式;描写模式

一、引言

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①,简而言之,就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细微变化(Munday, 2010:55)。对“翻译转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翻译学者维内和达波内特(Vinay & Darblenet,1958)是代表人物。他们将翻译策略分为两类——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和间接翻译(oblique translation),共含七个步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经典模式。虽然此项研究已属于“翻译转换”的范畴,但是“翻译转换”这个概念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由卡特福德(Catford,1965)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正式提出。他认为翻译有两种转换——层次转换(shift of level)和范畴转换(shift of category)。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列维(Levy,1967)、波波维奇(Popovic,1970)、米科(Miko,1970)等捷克学者采用了语言的文体学及美学的方法研究翻译中的转换问题。

20世纪80年代,范·路文兹瓦特②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由原来单一微观层面的转换,转为同时关注微观层面的转换对宏观层面的影响,将语言转换与话语和叙事功能相匹配,并将该研究系统化。她的观点最初见于其1984年的博士论文中,之后其论文英文缩写版被分成两部分,分别于1989年和1990年刊登在Target上。这两部分也就是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模式的两大部分:比较模式(comparative model)和描写模式(descriptive model)。

由于范·路文兹瓦特的研究模式主要适应于小说式叙事性文本(fictional narrativetext)的完整译本(integral translation)(Leuven-Zwart,1989:152),所以笔者主要选取文学作品的完整译本进行分析。另外,范·路文兹瓦特的研究模式涉及句义、句法、语用和文体等多个层面,而翻译可以被看作是言语使用的一种特殊情况,翻译过程中静态的语义问题和动态的语用问题制约翻译的成功与否(莫爱屏, 2011:88),但囿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讨语义层面的转换。

二、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模式中的比较模式

比较模式着重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细节比较,研究微观结构转换,比如句子、从句、词组(Leuven-Zwart,1989:154)。它是描写模式的基础。

(一)译素、元译素与比较步骤

在介绍该模式之前,有必要弄清两个概念:译素(transeme)与元译素(architranseme)。在比较之前,首先要确定的是比较的单位(李德超,2004:51)。范·路文兹瓦特认为,作为比较的单位,句子过长,而单词和短语又过短,均不利于比较,因此需重新确定一个可供比较的单位,这个单位就是译素(transeme)。所谓译素,即“一个可理解的语篇单位”(Leuven-Zwart,1989:155)。它可分为事件状态译素(state of affair transeme)和附属译素(satellite transeme)。前者由一实义动词或系词(copula)充当的谓词(predicate)和论元(argument)组成,用/…/来表示。后者没有谓词,它可以看作是“时间状态译素的状语的确定或扩充”,用(…)来表示。之后在本文对转换的分析中会用到这些符号。

确定译素之后,继而确定原文译素与译文译素之间的共通点(common denominator),即两者之间的共有意义,这便是“元译素”(architranseme),缩写为ATR,它是原文译素和译文译素的比较基点(Leuven-Zwart,1989:156)。需要补充的是,ATR一般由实词或是共有的释义来表达。虚词(介词、连词、代词)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在实际操作中,确立ATR往往需要借助双语字典里的解释。

明确了译素与元译素这两个概念之后,接下来举例分析比较步骤。

(1)ST:/(Occasionally)she stopped to rest (in a mechanical way) (by some gate or post.) /(选自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第115页,外研社)

TT:/她(偶尔)也(机械地)(在某个大门口或是柱子旁)歇一歇脚。/(选自《苔丝》第81页,译林出版社)

ATR:occasionally,now and then

STT:occasionally

TTT:偶尔(occasionally)

本文中,ST代表原文(source text)、TT代表译文(target text)、ATR代表元译素(architranseme)、STT代表原文译素(source text transeme)、TTT代表译文译素(target text transeme)。

比较步骤如下:第一步,划分译素。在例(1)当中,原、译文可以划分为一个事件状态译素和三个附属译素。第二步,分别找出每个译素的元译素。在此例中,我们以对第一个译素的分析为例。它的元译素为“occasionally,now and then”。第三步,将原文译素、译文译素分别与元译素进行比较,分别确立原文译素、译文译素与元译素之间的关系。此例中,原文译素为“occasionally”,我们发现它与元译素为同义关系。译文译素为“偶尔”,它与元译素也为同义关系。第四步,通过分别分析原、译文译素同元译素的关系,得出原文译素与译文译素的关系,并由此确立翻译转换类型。在此例中,原、译文译素与元译素均为同义关系,由此得出原文译素与译文译素为同义关系,此时不发生翻译转换。

(二)翻译转换类型

在范·路文兹瓦特的比较模式中,有三种情况会导致三种不同的翻译转换的产生(详见下表)。

1.调整

当原文译素、译文译素之一与元译素为下义关系(指原文译素或者译文语素为下义词,元译素为上义词),而另一译素与元译素为同义关系时,此时发生的翻译转换类型称之为“调整”(modulation)。这也就意味着,在“调整”类型中,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原文译素与元译素为下义关系,而译文译素与元译素为同义关系。此时,可将此类转换称之为“概括化”(generalization)。第二,原文译素与元译素为同义关系,译文译素与元译素为下义关系。此时,可称为“具体化”(specification)。例如:

(2)ST:/(As soon as I had perused this epistle, )Iwent to the master,//and informed him that his sister had arrived at the Heights./(选自Wuthering Heights第186页,外研社)

TT:/ (看完这封信,)我马上就去见主人,//向他报告他妹妹已经到了呼啸山庄。/(选自《呼啸山庄》第100页,北京燕山出版社)

ATR: letter,a written message addressed to a person or organization

STT:an especially long, formal letter

TTT:信(a letter)

例(2)中,原文译素与元译素呈下义关系,因为“epistle”除有“信”这层意思外,还强调“信的形式很正规、篇幅很长”。而译文译素与元译素呈同义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原文与译文之间有翻译转换的发生,译文比原文的意义更为广泛了,此时我们称该转换为“概括化”。

(3)ST:/The carriage! //But James will not like to put the horses to(for such a little way.)/(选自Emma第6页,外研社)

TT:/坐车!//可詹姆斯不会愿意套上马(去赶那么一小段路的。)/(选自《爱玛》第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ATR:put,cause to be in a certain state

STT: put

TTT:套上(catch sth. with a rope or other instruments, a special form of “put”.)

例(3)中,原文译素与元译素呈同义关系,而译文译素与元译素呈下义关系,因为“套上”除“移动、放置”这层意思外,还有“将某物圈住”这层意思。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原文与译文之间有翻译转换的发生,译文比原文更为具体了,这就是“具体化”。

2.修改

当原文译素、译文译素均与元译素为下义关系时,此时发生的翻译转换类型称之为“修改”(modification)。例如:

(4)ST:/Iremember her hero had run off, //and never been heard of for three years.)/(选自Wuthering Heights第114页,外研社)

TT:/我记得她的男主人公已经出走,//三年没有音讯。/(选自《呼啸山庄》第6页,北京燕山出版社)

ATR:leave

STT:leave suddenly

TTT:出走(leave without leaving a message)

例(4)中,原、译文译素与元译素均为下义关系。因为在原文译素中,“run of”不仅有“离开,走”的意思,还强调“快速地离开或者跑”,而在译文译素中,“出走”不仅有“离开,走”的意思,还强调“不留任何讯息地走”。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原文与译文之间发生了“修改”的翻译转换。

3.转变

比较模式的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翻译转换形式为“转变”(mutation),这是一种比较

特殊的转换模式。当原文译素与译文译素之间差别过大,导致无法建立元译素,此时,将发生“转变”。此类转换可以分为三种子类:增加小句或者短语;删减小句或者短语;完全改变意义(Leuven-Zwart,1989:169)。例如:

(5)ST:/She passively assented, //arose, //and putting the room in order//they took up the fewarticles that belonged to them, //and departed noiselessly./(选自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第598页,外研社)

TT:/她不得不表示同意。//两人收拾好房间,//拿起属于他们的那几件东西//便悄悄离开了。/(选自《苔丝》第428页,译林出版社)

ATR:0

STT:arise

TTT:0

例(5)中,原文中的“arose”在译文中被删去。当时发生的场景是,一天清晨,苔丝和克莱尔在一间小屋子里,苔丝刚醒,由于克莱尔发觉老太婆等会会进来这间小屋子,所以催促苔丝赶紧起身离开。因为“苔丝起身”这层意思已经在上下文中体现出来了,比如“她不得不表示同意”、“便悄悄离开了”,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便将“arose”删掉了。因此,无法比较原文译素与译文译素以确立元译素。这种类型属于“转变”中的第二种子类:删减小句或短语。

三、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模式中的描写模式

翻译转换模式中的描写模式是研究宏观结构转换的,比如人物塑造风格、叙事角度变化。或者说,它是用来分析微观层面的转换模式如何影响宏观结构的。比如:句法语用调整(syntactic-pragmatic modulation)如何影响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描写模式的建立借鉴了巴尔的叙事学(narratology)以及里奇和索特的文体学(stylistics),旨在将篇章层面(小说世界的语言表述)和故事层面(文本叙事包括叙事角度)的概念与语言学的三大功能(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和文本功能)结合起来。范·路文兹瓦特通过一张复杂的图标描述了这些元素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将具体的微观和宏观结构转换与篇章及故事层面的三大功能搭配起来(Munday,2010:61)。

描写模式的大体操作是,将微观层面(比如短语、分句、长句)的转换进行区分归类,统计每种转换出现的频率,再观察其对宏观层面(比如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累计效应。

范·路文兹瓦特的许多研究生已经将该模式运用到分析西班牙语和拉美文学文本的荷兰语译本中。结果显示,语义转换最占优势,具体化和解释出现的次数也很频繁。范·路文兹瓦特经过分析,认为翻译策略应以目标文本为中心,应以目标文化的接受程度为翻译的关注重点。

四、对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模式的评价

(一)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模式的优点

首先,该翻译转换模式比较全面、详尽地阐述了译文同原文之间的关系。论其全面,范·路文兹瓦特的模式充分阐释了译文之于原文在语义、句法、语用和文体等方面出现的转移,而莱斯(Reiss)和豪斯(House)等学者的模式只是着重比较原、译文某一方面的功能(比如语篇功能和语用功能),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比较。

其次,该模式较为客观地对翻译进行评估。谈其客观,它与中国传统的朦胧式的翻译理论(比如“神似”、“化境”)有所不同。范·路文兹瓦特的模式将译文与原文的比较建立在逻辑层面上,为翻译评估提供了可验证的基础。另外,范·路文兹瓦特是对真实的翻译文本进行评估,而非像维内和达波内特以及卡特福德那样使用自己设计的、理想化的例子。

再者,该模式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推动了当今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发展。比如,该翻译转换模式创造性地引入了比较的中介——译素的概念,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来比较文学作品的原、译文。此外,范·路文兹瓦特的研究,从微观的短语、句子等层面的比较,到探讨微观层面对宏观层面(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的影响,自下而上,步步推进,从而得到研究结果。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bottom-up”研究方法。国内翻译教学长期注重微观层面,即只强调听、说、读、写、译的技巧训练,而忽视宏观层面的培养(牛宁,2009:167)。因此,范·路文兹瓦特的研究方法对翻译本科人才培养也有所启示。

(二)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模式的缺陷

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最受学界批判的就是它过于复杂。例如,在比较模式中,在三种大的翻译转换类型之下,还有37种分支。如果真正在翻译研究中使用,研究者要经过长时间的专门的学习。对于长篇文学翻译的研究来讲,这更是一个大工程。另外,各分支界限不明显,一些分支还存在着交叉,对此,就连范·路文兹瓦特本人也予承认。

再者,该翻译模式中对“元译素”的判定也充满了主观色彩。虽然元译素被认为是原文译素与译文译素的共通点,但共通点的认定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范·路文兹瓦特比较模式下的翻译转换的三种类型以及描写模式,并且对该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价。笔者认为,虽然该研究模式具有一些缺点,比如分门别类过多、操作困难、只适用于较短篇幅的文章、某些概念的引入带有主观色彩,但是它的优点也十分明显。该模式将语言学与翻译结合,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结合,对译文与原文进行客观、全面和细致的比较,补充了原有理论的不足,促进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时,与中国传统的模糊的翻译理论不同,范·路文兹瓦特的研究模式所包含的较强的逻辑性值得中国翻译界借鉴,对翻译本科人才培养也有所启示。

[注释]

①②在谭载喜主译的《翻译研究词典》中,将van Leuven-Zwart翻译为“范·路文兹瓦特”,将translation shift翻译成“翻译转换”,本文采用此译法。

③本表格由笔者改编。综合了范注释路文兹瓦特1989年在Target上发表的文章第159页的内容以及杰里米·芒迪在《翻译研究入门》一书中对转换类型的定义(第64页)。

[参考文献]

[1]Austin,Jane.Emma[M].Beijing:Beijing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2]Hardy,Thoma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Beijing:Beijing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3]Leuven-Zwart, K. M.van.Translation and original: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I[J].Target 1. 2, 1989,151-181.

[4]Leuven-Zwart, K. M. van.Translation and original: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II[J].Target 2.1, 1989,69-95.

[5]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Routledge, 2010.

[6](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宋兆霖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7](英)简·奥斯丁.爱玛[M].祝庆英,祝文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8]李德超.鲁文-兹瓦特论翻译转移的比较[J].外国语言文学,2004,(4):50-57.

[9]莫爱屏.翻译研究的语用学途径[J].中国外语,2011,(3):88-94.

[10]牛宁.范·路文兹瓦特的比较模式以及描写模式[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4-168.

[11](英)沙特尔沃思,考伊.翻译研究词典[Z].谭载喜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2](英)托马斯·哈代.苔丝[M].孙法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