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延儿?裘申魏
一堂美术课的最后一分钟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图1是学生在《线条的魅力》课内完成的作品。总体来看,这些瓶瓶罐罐上的线条粗细、曲直、疏密的布局以及色彩的应用都很好地体现出了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的掌握。
但是,仔细观察之后,我发现了一张奇怪的作品。图2是一个女同学表现的瓶子的上下两个组成部分。瓶子的上半部分线条运用极为精彩,不管是线条的变化,还是组织布局,是如此的完美。与瓶子的下半部分漫不经心的布局,一成不变的线条,潦草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询问学生为什么如此潦草对待作业,那个女同学说:“后面乱画的那些是你说还有最后一分钟之后画的。”我心里不禁“咯噔”一下,本应是一件完美的作品,却因为我的一句“还有最后一分钟”变得有了残缺,变得不完美了,甚至可以说是糟蹋了。
课后冷静思考:“快点,快点,还有最后一分钟了。”我这样催促着学生,我究竟想得到什么啊?现在的课堂,看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评、他评、互评,那么多的评价形式真的达到了评价的目的吗?教师真正关注到了学生的课堂需求了吗?其实我们对评价的认识还是存在误区。
现象一:评价标准还是过于单一。尤其是上公开课时,往往就以学生的作业完没完成来作为评价学生学得好不好的标准,作为教师教得好不好的标准。
现象二: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尽管我们现在的课堂上有他评、自评、互评等等多种形式的评价,看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在平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了学生的评价体验。
现象三: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在老师的眼里只有作业,在看到作业的同时,我们看到学生的进步了吗?听到他们成长的声音了吗?
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作了尝试。
一、星级评价,享受成功
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作业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以模糊理论为依据的“优、良”等级制在现行的美术作业评价中被广泛应用。但仅仅以“优、良”来评价学生的作业,作业之间的差异很难区分,也很难让大多数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低段的孩子,“优、良、合格”在他们的眼中仅仅是一个字,一个词语,它们代表着什么含义,自己的作业到了什么水平,他们并不清楚。能否找个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评价符号呢?我想到了同样以模糊理论为依据的星级制。对于平常的课堂作业,所有交上来的,完成了的作业,我都打个“优”。孩子们能完成作业,表达一定的内容,为什么不先肯定他们呢?然后以星星的多少来评价作业的差异。通过这一颗颗红星(图3),孩子们看到的永远是成绩,永远是成功。孩子们永远是充满了自信的。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还应参与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如果缺少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就是不完全的学习。因此,对于当堂必须评价的作业,我就放手让学生用星级制来参与评价:觉得自己有创意的,就贴一颗创意星(图4),觉得自己色彩丰富的,贴一颗色彩星——明确了评价的要求,掌握了评价的方法,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样能让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评语评价,指明方向
评语这个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语文、品德等学科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在美术学科中却鲜有评语的身影。这有其客观原因存在,美术教师任教的班级多,若每个学生,每次作业均以评语来评价,一天当做两天用也来不及。但偶尔用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有时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真的很难从画面的构图、色彩等方面来评价,说构图吧,很小,很偏;说色彩吧,太随意。但是他的画面中有一种别人没有的内容的表达,或者说某个细节画得特别生动,仅仅打上几颗星星,很难全面评价他的作业。其他同学会有疑问:画成这个样子,也有五颗星星,老师怎么评的?作者也会失去信心。我就在作业的反面写上评语:你画的人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大大的嘴巴,整齐的牙齿,圆圆的眼镜,挤在一起的皱纹,太生动了,奖励五颗星星。如果能画得再大些,就更完美了。孩子们看了我写的评语,到处和别人炫耀,能让他乐好几天呢!下次的作业他真的画得大了。表扬的评语很中听,诫勉的评语更重要。
三、二次评价,提升水平
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能只依赖于期中或是期末一两次的操作。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的表现、修正的机会。于是我就对孩子们的作业进行了二次评价,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看到自身的希望,从而鼓起勇气继续努力。每次把批改过的手工作业发给学生的时候,我总会告诉他们:如果你觉得自己还能做的更好,可以回家再做一次。我随时欢迎大家拿着更高质量的作业来找我。你会得到更高的评价。那些未得到满意星级的学生暗下决心,回家后又努力的完成了更优秀的作业(图5)。而那些已经拿了很高星级的学生同样不甘示弱,也纷纷回家研究更好的表现手法。
四、情境评价,体验快乐
在游戏化的美术课堂情境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交流,互相协作,围绕教材的教学目标,把游戏活动作为美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强烈兴趣。另外,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不由自主的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学生不会感到上课的压力,而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美术评价,例如一年级第二册中的《信封玩偶》这一课,整堂课中我以参加森林音乐会为主线贯穿。最后的评价环节也是在这个游戏情境中悄然进行的。教师的手上套上信封做的狮子玩偶说:我想邀请会摇尾巴的小猴子和我一起去,我还想邀请慢慢爬的小乌龟一起去。你们想邀请谁参加森林音乐会啊?简单的两句话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同时也对学生作业进行了评价,点出了每个信封玩偶的特点。有了教师的点拨,学生们纷纷说:我想邀请会动耳神功的小兔参加。我想邀请挥舞着翅膀的蝴蝶参加——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游戏中,情境中完成评价,既轻松,又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整堂课中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
现在的课堂上我还是会说“还有最后一分钟了”,可是现在的课堂上,没有孩子们的脸色一沉,没有孩子们的思考都不思考,唰唰唰唰唰唰,走马观花一般,飞一般,把作业涂满,把作业赶完。因为我对学生作品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其实从作业的角度来说,学生的线条运用并不见得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最大的变化在教师对待评价的认识上,最大的变化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中,这时的学生是满足的,愉悦的,成功的。
( 吕延儿 宁波市鄞州区栎社小学 浙江宁波)
( 裘申魏 宁波市江北区洪塘实验学校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