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军
纵观历年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性现象,区域地理考查长盛不衰,独霸“半壁江山”。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广与深化,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呈现方式、能力要求层次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变化一 降低了区域空间定位能力要求
空间定位能力作为地理学科一项基本能力,在历年高考试题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但近年来对这一能力要求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在:区域信息增多,定位难度降低;已知区域增多,未知区域减少。
变化二 命题上“弱化了知识,强化了能力”
据统计,近年高考中区域地理部分纯知识性考查的试题在题量和分值上均呈下降态势,而能力考查的试题相对增多。能力考查具体表现在:命题者提供较为丰富的区域背景材料,围绕区域某一典型或独特地理现象设问,综合考查同学们深度解读图文材料、精确提炼有效信息、科学加工处理信息,进而合理解决区域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1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6(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青藏高原为背景,考查区域风沙灾害的沙源形成和起沙原因。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尽量结合材料,避免脱离题干图文信息而进行套路化(或模式化)答题的行为。(1)结合图文信息可知,错那湖地处青藏高原,周围多山地,地域较封闭。从所处的地理环境来判断,其沙源主要来自本地。读图推理分析,由于东北部多河流注入,带来的泥沙多且易堆积,加上冬春季河湖处于枯水期,因此部分河湖浅滩易裸露,成为本地主要沙源。(2)起沙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物质条件,二是动力条件。物质条件:沙源丰富(上题已分析)且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气候高寒且冬春季干燥,植被稀少);动力条件:冬春季西风强盛(主题干文字材料信息)且湖面无阻挡(图中信息)。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露出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无独有偶,类似试题在2013年高考中亦有呈现,且试题情景中的材料信息在解题中的重要性表现更为突出。
例2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7(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解析 本题以非洲维多利亚湖为背景,考查影响鱼类繁殖的自然条件。高考结束后部分师生纷纷“吐槽”,认为这是一道生物试题。的确,此题若单纯从地理角度思考有一定难度,但是同学们若能首先充分解读主题干区域背景材料,并提炼出相关有效信息点“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体型最大的淡水鱼”和“肉食性鱼”,然后进行信息整合处理,即将“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与“体型最大的淡水鱼”组合,“鱼类资源丰富”与“肉食性鱼”组合,最后得到答题要点也似乎不难。
答案 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丰富,为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综上,建议同学们在学习和复习区域地理时注意两点:一是构建心理地图,但可适度降低深度和难度;二是增强对试题中区域背景材料信息的解读、提炼、处理和应用能力。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5)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下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据此完成1、2题。
1.甲国位于(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2. 该批产品运往甲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
A.好望角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麦哲伦海峡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8、9)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3、4题。
3.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4.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5. 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据此回答问题。
5.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endprint
纵观历年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性现象,区域地理考查长盛不衰,独霸“半壁江山”。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广与深化,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呈现方式、能力要求层次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变化一 降低了区域空间定位能力要求
空间定位能力作为地理学科一项基本能力,在历年高考试题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但近年来对这一能力要求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在:区域信息增多,定位难度降低;已知区域增多,未知区域减少。
变化二 命题上“弱化了知识,强化了能力”
据统计,近年高考中区域地理部分纯知识性考查的试题在题量和分值上均呈下降态势,而能力考查的试题相对增多。能力考查具体表现在:命题者提供较为丰富的区域背景材料,围绕区域某一典型或独特地理现象设问,综合考查同学们深度解读图文材料、精确提炼有效信息、科学加工处理信息,进而合理解决区域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1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6(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青藏高原为背景,考查区域风沙灾害的沙源形成和起沙原因。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尽量结合材料,避免脱离题干图文信息而进行套路化(或模式化)答题的行为。(1)结合图文信息可知,错那湖地处青藏高原,周围多山地,地域较封闭。从所处的地理环境来判断,其沙源主要来自本地。读图推理分析,由于东北部多河流注入,带来的泥沙多且易堆积,加上冬春季河湖处于枯水期,因此部分河湖浅滩易裸露,成为本地主要沙源。(2)起沙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物质条件,二是动力条件。物质条件:沙源丰富(上题已分析)且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气候高寒且冬春季干燥,植被稀少);动力条件:冬春季西风强盛(主题干文字材料信息)且湖面无阻挡(图中信息)。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露出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无独有偶,类似试题在2013年高考中亦有呈现,且试题情景中的材料信息在解题中的重要性表现更为突出。
例2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7(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解析 本题以非洲维多利亚湖为背景,考查影响鱼类繁殖的自然条件。高考结束后部分师生纷纷“吐槽”,认为这是一道生物试题。的确,此题若单纯从地理角度思考有一定难度,但是同学们若能首先充分解读主题干区域背景材料,并提炼出相关有效信息点“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体型最大的淡水鱼”和“肉食性鱼”,然后进行信息整合处理,即将“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与“体型最大的淡水鱼”组合,“鱼类资源丰富”与“肉食性鱼”组合,最后得到答题要点也似乎不难。
答案 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丰富,为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综上,建议同学们在学习和复习区域地理时注意两点:一是构建心理地图,但可适度降低深度和难度;二是增强对试题中区域背景材料信息的解读、提炼、处理和应用能力。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5)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下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据此完成1、2题。
1.甲国位于(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2. 该批产品运往甲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
A.好望角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麦哲伦海峡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8、9)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3、4题。
3.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4.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5. 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据此回答问题。
5.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endprint
纵观历年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性现象,区域地理考查长盛不衰,独霸“半壁江山”。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广与深化,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呈现方式、能力要求层次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变化一 降低了区域空间定位能力要求
空间定位能力作为地理学科一项基本能力,在历年高考试题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但近年来对这一能力要求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在:区域信息增多,定位难度降低;已知区域增多,未知区域减少。
变化二 命题上“弱化了知识,强化了能力”
据统计,近年高考中区域地理部分纯知识性考查的试题在题量和分值上均呈下降态势,而能力考查的试题相对增多。能力考查具体表现在:命题者提供较为丰富的区域背景材料,围绕区域某一典型或独特地理现象设问,综合考查同学们深度解读图文材料、精确提炼有效信息、科学加工处理信息,进而合理解决区域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1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6(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青藏高原为背景,考查区域风沙灾害的沙源形成和起沙原因。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尽量结合材料,避免脱离题干图文信息而进行套路化(或模式化)答题的行为。(1)结合图文信息可知,错那湖地处青藏高原,周围多山地,地域较封闭。从所处的地理环境来判断,其沙源主要来自本地。读图推理分析,由于东北部多河流注入,带来的泥沙多且易堆积,加上冬春季河湖处于枯水期,因此部分河湖浅滩易裸露,成为本地主要沙源。(2)起沙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物质条件,二是动力条件。物质条件:沙源丰富(上题已分析)且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气候高寒且冬春季干燥,植被稀少);动力条件:冬春季西风强盛(主题干文字材料信息)且湖面无阻挡(图中信息)。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露出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无独有偶,类似试题在2013年高考中亦有呈现,且试题情景中的材料信息在解题中的重要性表现更为突出。
例2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7(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解析 本题以非洲维多利亚湖为背景,考查影响鱼类繁殖的自然条件。高考结束后部分师生纷纷“吐槽”,认为这是一道生物试题。的确,此题若单纯从地理角度思考有一定难度,但是同学们若能首先充分解读主题干区域背景材料,并提炼出相关有效信息点“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体型最大的淡水鱼”和“肉食性鱼”,然后进行信息整合处理,即将“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与“体型最大的淡水鱼”组合,“鱼类资源丰富”与“肉食性鱼”组合,最后得到答题要点也似乎不难。
答案 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丰富,为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综上,建议同学们在学习和复习区域地理时注意两点:一是构建心理地图,但可适度降低深度和难度;二是增强对试题中区域背景材料信息的解读、提炼、处理和应用能力。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5)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下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据此完成1、2题。
1.甲国位于(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2. 该批产品运往甲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
A.好望角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麦哲伦海峡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8、9)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3、4题。
3.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4.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5. 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据此回答问题。
5.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