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
摘 要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生态旅游得到持续发展。其中,作为全球最具价值、分布最为广泛的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也逐渐进军旅游领域,湿地旅游已然成为现代旅游的一大潮流。如何在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加大对我国湿地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是当前旅游部门需要慎重思考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对生态旅游和湿地文化进行简要介绍,继而提出几点开发和利用湿地文化的措施。
关键词 生态旅游;湿地文化;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2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并不是最近提出的,早在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就已经提出,当时定义为具有保护环境和有效维护当地人们生活的旅游活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态旅游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且不断得到推广。生态旅游是一种理念,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对具有悠久历史的湿地文化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进一步构建良好的自然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1 概述
1.1 定义
要想了解湿地文化的概念,大家首先要明确何为湿地。湿地是指人工的或者是天然的,暂时的或者是长久的带有一定泥炭的沼泽地或者是水域的地带,其中退潮时低于六米的水域也可称为湿地。作为生态功能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是人们重要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在生态旅游的推动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湿地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湿地逐渐在时代的变迁中孕育出独特的湿地文化,由此为湿地的文化旅游蒙上了一层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风险社会的到来,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日益得到重视,也不断催生着湿地文化的发展。
1.2 特征
湿地文化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湿地文化的时代性,湿地文化由来已久,但由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使得湿地文化也有着每个时代的特色,携带每个时代的烙印,湿地的发展正是与人类的文明共同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湿地文化总是与其时代的整体文化氛围相适应的;其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众所周知,政治经济决定文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造就不同的湿地文化;第三,具有脆弱性,湿地文化的这一特征在近些年来表现的尤其明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深化,不同国家的文明不断碰撞,我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大,尤其是现代的文明方式、消费观念不断侵蚀着古老的湿地文化;最后,创新性,这一特征与其时代性的特征相辅相成,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湿地文化也会不断得到发展,在保留原有时代精华的同时,会得到新时代赋予的新的湿地文化理念,由此不断推动湿地文化的发展。
2 开发和利用
2.1 加大湿地文化宣传力度
目前,湿地已经纳入到生态旅游之中,如何能够有效加强湿地的保护,是当前生态旅游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人们普遍缺乏对湿地的认识,更谈不上了解湿地文化,因此,首要措施就是加大对湿地文化的宣传力度,帮助人们树立对湿地的生态文明理念,熟悉湿地文化,增强生态意识。这一点可借助大众传播的手段,诸如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介进行湿地文化的广泛宣传。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湿地文化的认知,提高公众保护湿地的主动性。
2.2 从实际出发,加快建设特色湿地文化
人们在上述中提到湿地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因此,在开发湿地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湿地文化的这一特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特有的湿地环境和当地经济状况进行湿地文化的建设,不断凸显特色湿地文化。如在江西的湿地文化建设中,就可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文化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在江西省内,有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如滕王阁、琵琶亭等,当地生态旅游部门就可根据这些特色的文化研发相关的人文产品,不仅宣传了当地的湿地文化,更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可谓一举两得。
2.3 完善湿地文化管理部门机构
在生态旅游的大背景下,要想对湿地文化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各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把湿地文化的推广作为政务的重要部分,适时建立健全湿地文化等相关部门和宣传机构。此外,要对设置的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制定明确的责任标准,有助于湿地文化得到高效利用。最重要的一点还要完善湿地文化的管理制度,真正把湿地文化的建设提到战略高度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湿地文化得到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湿地文化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对湿地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湿地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也将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不断开发湿地文化,丰富人们的生态环境知识,培养湿地保护的生态文明理念。总之,在生态旅游的视野下,对湿地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持续进行,但同时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由此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