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扬
摘 要:MS开机附着过程是GSM技术的重要内容,是相互通信的必备环节。文章分析了MS开机到附着成功的流程,具体包括RR连接建立流程及用户附着流程涉及的鉴权、加密、IMSI附着及位置更新过程。同时,简要分析了附着过程的一些异常情况及处理。
关键词:开机附着;鉴权;加密;位置更新
GSM技术目前仍为通信行业的主流技术之一。其中,MS开机附着过程作为相互通信的首要环节,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就MS开机到附着的信令流程展开详细分析。
1 流程概述
MS开机首先进行接入层的信令交互,建立RR连接;然后进行鉴权、加密过程;之后,如果MS开机后处于关机前同一位置则进行IMSI附着,如图所示;否则启动位置更新流程。
2 RR连接建立流程
2.1 流程解析
首先MS将在随机接入信道(RACH)向BSS发送信道请求消息,申请一个专用信道(SDCCH),BSC为其分配相应的信道成功后,在接入允许信道(AGCH)中通过立即分配消息通知MS,随后MS将在为其分配的SDCCH上发送一个层三消息—CM业务请求消息,这里的消息类型为IMSI附着的位置更新。该消息被BSS透明的传送至MSC,MSC收到消息后通知VLR处理此次MS的接入业务请求。
2.2 层三消息包含的信令参数
层三消息是无线接口中的网络应用层,这个业务请求中包含以下信息:(1)CM Service Type:请求的服务类型(2)Ciphering Key Sequence Number:加密密钥序列号(3)Mobile Station Classmark:移动手机类型,包含加密算法等信息(4)当前网络,位置区和小区的识别消息。
3 鉴权、加密流程
3.1 鉴权、加密过程解析
收到业务接入请求后,VLR首先查看数据库中该MS是否有鉴权三参组,三参组分别是rand(随机数)、sres(符号响应)、kc(密钥)。如果有,将直接向MSC下发鉴权命令,否则,向相应的HLR/AUC请求鉴权参数,得到三参组,再向MSC下发鉴权命令。MSC收到鉴权命令后,通过BSS向MS下发鉴权请求,在该命令中含有鉴权参数,MS收到鉴权请求后,利用SIM卡中的Ki(IMSI)和鉴权算法,得出鉴权结果,通过鉴权响应消息送达MSC/VLR,由VLR核对MS上报的鉴权结果和从HLR取得的鉴权参数中的结果,如果二者不一致,拒绝此次接入请求;如果一致则鉴权通过。鉴权通过后,MSC/VLR将向MS下发加密命令,该命令内含加密模式,MS收到此命令并完成加密后,回送加密完成消息,之后的消息将加密后才在空中接口传送。
3.2 鉴权、加密相关参数
SIM卡中有四个与鉴权和加密相关的数据:鉴权算法A3、加密序列算法A8、加密算法A5和移动用户个人鉴权键Ki,在加密命令中,指出了MS支持的A5算法类型。手机收到网络下发的rand,进行如下运算:KI(IMSI)+rand+A3--->sres,KI(IMSI)+rand+A8--->kc,手机再对加密前的消息M以A5算法进行加密运算,得出加密后的消息M:M+kc+A5---> M。
4 IMSI附着、位置更新流程
MS开机后如果处于关机前同一位置,流程中位置更新请求消息类型为在VLR中发生IMSI附着,如果处于关机前不同位置,则请求消息类型为普通位置更新。
4.1 IMSI附着流程
(1)MSC收到MS发来位置更新消息为IMSI可及。(2)MSC将IMSI可及信息再发送给VLR,VLR将IMSI不可及标记更新为IMSI可及。(3)VLR反馈MSC可及信息信号。(4)MSC再将反馈信号发给MS。
4.2 位置更新流程及参数
MS开机后处于关机前不同位置时,MSC收到MS发来的位置更新消息为普通位置更新,跨MSC的位置更新流程如图。
位置更新的同时HLR向VLR下载用户数据,包括CAMEL用户数据,GPRS用户数据,ODB数据,补充业务数据。
5 异常情况分析
(1)RR连接建立时失败,对于无线侧,尽量减少SDCCH拥塞。(2)非法用户在鉴权时失败,原因为SIM卡内的KI值与HLR开户的KI值不一致。(3)位置更新不成功的用户,不能成功附着。导致位置更新失败的原因很多,必要时启动信令消息跟踪,查找失败原因,解决存在的问题。
6 结束语
开机附着流程作为正常通信的首要环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提高无线网络利用率的基础上,保证局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网络保障方面减少异常情况的发生,提高开机附着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文博.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第2版.
[2]张建斌.GSM原理及其网络优化.机械工业出版社第2版.
[3]蔡跃明.现代移动通信.机械工业出版社第2版.
[4]曹达仲.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
[5]Lawrence Harte.introduction to GSM,Phoenix Global Support(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