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述评

2014-08-28 19:23符琼
学理论·下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者职业大学生

符琼

摘 要: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CNKI对相关文献进行搜索,从研究成果年份分布、学科分布、研究群体、研究方法,择业观的含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建议进行梳理,指出前期研究的不足,明确笔者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观;述评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050-02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麦可思研究院自2007年以来,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进行全国性调查研究。在《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从总体就业去向分布上来看,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但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1]。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大学生择业观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

一、研究概况

(一)年度研究情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选用“关键词”为“大学生”且“择业观”、“篇名”为“大学生”且“择业观”、“主题”为“大学生”且“择业观”进行搜索,共搜索出210篇文章,其中以期刊来源为主。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从1996年开始,在2005年之前研究成果较少,从2010年研究成果突增,具体年份分布详见表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学界对于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重视程度与大学生的就业制度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关。

(二)学科分布情况

学界对于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学科分布较广,包括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社会学及统计学、经济管理、职业教育等学科。但是,从搜索的文章以及作者涉猎的学科领域来看,210篇文章其中有187篇文章都分布在高等教育领域,占到总数的89%;在社会学领域分布较少,仅有2篇。

(三)关注群体情况

学者选取的研究对象,从文献搜索的情况来看,超过85.7%的文章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研究的是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择业观。然而,仍有少数学者将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行分类,其中有12篇文章研究关注点在女大学生,3篇文章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1篇文章研究贫困大学生的择业观,3篇文章关注“90后”大学生的择业观。除此之外,少量文章把研究对象定位在艺术类大学生、体育专业大学生和高职高专大学生。

(四)研究方法

从搜索的文献来看,对于“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多数选用的是規范性研究,对于文献资料的总结和归纳,停留在描述性分析层面,较少学者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

在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中,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远远多于使用访谈或观察的方式进行研究。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深度访谈的方式,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作者所在学校某个年级,较少以整个学校的大学生或以所在地的几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例如,邱程以该校大三学生[2]、甘晓霖以该系2011级学生[3]、马英以辽宁医学院的“90后”大学生[4]、刘小海以广东3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5]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一)择业观的内涵

何为“择业观”?择业观包括了“择业”和“观念”两方面。

择业,简而言之就是选择职业。择业是一个过程,是主体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选择社会职业的过程。学者提出,择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择业是指人们对事业的选择;狭义的择业是指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它包括人们对职业、岗位、自然和人文等各种环境的选择。”

按照新华字典对于观念的解释,观念包涵两方面涵义:一是思想意识,二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观念是主体在实践中经过多次反复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观点或看法,是各种认识的集合。

综合择业与观念两方面的涵义,学者对于择业观的界定类似,他们认为择业观是个体对于择业目的和择业意义[6]、关于职业的发展可能性、职业的报酬、职业的声望[7]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

李红同意上述学者对于择业观的理解,同时,她也提出了需要和自我需要是择业观的形成有两个直接的前提条件,这两个条件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8]。

根据上述对“择业”和“观念”两方面的阐释,笔者赞同上述学者对于“择业观”概念的界定。

(二)择业观的特点

刘成斌将择业观分为社会奉献、兴趣爱好、物质利益和自我实现四种类型[9]。无论是哪个年代大学生的择业观都包含在这四种类型中。

学者在研究大学生择业观,尤其是“90后”大学生的择业观时指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表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10]。大学生将经济利益作为最重要的价值衡量标准,在择业上过分选择环境舒适、工资高的发达地区和单位,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他们对职业的选择首先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的物质经济附属物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

二是择业规划早[11]。受到现代科技以及研究就业形势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能感受到社会的现实,因此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较早。

三是竞争意识增强[12]。因为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感受到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社团、考取各种证书;有时在竞争同一岗位的情况下,出现互相揭短,两败俱伤的情况。

四是盲目求高[13]。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仅单向考虑自己的择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在各个方面都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比如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地理位置、工作压力、发展机会等,即使一方面低于自己的期望都会选择放弃此工作,这种盲目求高的心理使得不少大学生与适合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三)择业观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择业观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认为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首要的因素,家庭的过度保护和过高的期望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除了家庭,学校也是重要因素,学校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大多停留在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方法、就业注意事项等技术层面,较少从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样,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城乡经济水平差距、区域发展差距、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

除上述三个诸多学者提出的择业观的影响因素,也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指出性别差、学历、专业、兴趣、工资福利、工作的稳定性等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重要因素。

(四)端正大学生择业观的建议和意见

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均指出了大学生在择业观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这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总的来说,端正大学生择业观的建议和意见包括了学校应采取灵活教育的方式,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同时学校还需大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挫折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等措施。除了学校之外,高校主管部门需要调整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不单纯以高校的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指标。

三、结论

目前,研究大学生择业观的成果较多。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成果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缺乏实证研究。大部分的学者仅以一些理论或总结他人的观点,进行主观的分析,这些研究显得大而空。实证研究的成果虽然有但极少,覆蓋面不广,理论性不强。第二,现有成果的研究对象大多比较笼统、模糊,缺乏针对性。针对“90后”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仅三篇,针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和少数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择业观的择业观的研究几乎为零,还有研究的伸展空间。第三,缺少比较研究。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缺少同院校不同专业、同专业不同性别、同专业不同院校等大学生的比较研究。因此,笔者接下来的研究方向是对公安院校的法学专业与非公安院校的法学专业进行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邱程.“90后”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大三学生为例[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3]甘晓霖.边疆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分析——以普洱学院生命科学系2011级在校生为例[J].黑河学刊,2013(190:5).

[4]马英.“90后”大学生择业观现状调查[J].经管研究,2012(4).

[5]刘小海.从社会互动视角解读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4).

[6]袭惠香,陈杭瑜,周坚.当代研究生择业观的演变趋势[J].青年研究,2000(8).

[7]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8]李红.大学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9]刘成斌.改革开放30年与青年观念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8(1).

[10]袁美学.大学生择业观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

[11]龙国存,王亚明.“90后”大学生的择业观引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2).

[13]王仲德,李晓安,蹇东伟,姜策.大学生择业观不良心理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

猜你喜欢
学者职业大学生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学者介绍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