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十七中学,江苏 南京 210031)
复习课所涉及的知识是学生学过的,学生由于缺乏新鲜感而常出现上课“盲目听”、“被动做”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课的每个环节力求做到生动有趣,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在复习中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已学过的知识,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激发复习的欲望.
教师要明确复习的意图与设想,大胆的对知识进行合理重组,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知识框架的构建以及知识的归纳、分类.二是复习课中要给予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角度、方法的指导和点拨.复习中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例如,复习压强的概念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能否用如下的器材(沙盘,钉桌、砝码、海绵、一瓶矿泉水等)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基础差点的学生会用课本的实验选钉桌和沙盘直接演示并叙述,接着问“如果把沙盘移走,用剩下的器材能否完成实验?”,基础好的会选用矿泉水瓶来完成.再问“为什么选用沙子和海绵做实验?”这样的问题就从复习“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自然过渡到压强的概念,让基础差的学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秀生“吃得好”.
选择题目时不要任意拔高复习的要求,纵观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有很多题目可在教科书中找到原型,例如下表为一台电烤箱的铭牌,其内部简化电路如图1所示,R1和R2均为电热丝.求:
××牌电烤箱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高温挡1100W低温挡440W电源频率50Hz
图1
(1)电烤箱在高温挡正常工作10min所消耗的电能;
(2)电路中R1的阻值;
(3)电烤箱在低温挡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和R1的功率.
此题由教科书原题改编,把其中“电饭煲”改成了“电烤箱”,所以复习中要回归教科书,用好教科书.
选题还要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我们面对的是认知、思维、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这些差异不能简单的视为“好与坏”,因此在选题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选习题的内容与结构应当科学、题意明确、不产生歧义.
例如:用手将一重为6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为10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_____N.放手后物体将(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待物体静止时物体所受浮力为______N.
对于第一空学生几乎都能回答,起点低.第二空要求学生知道浮沉条件才能解答,第三空对思维的要求更高,需要结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才能解决.
物理习题千变万化,为了让学生把握好习题的知识归类,需要教师勤于积累、善于归类,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例1 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只有受力时才会运动.
B.力是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C.物体保持静止时,一定不受力.
D.物体只有受力时,运动状态才可能变化.
解析:力与物体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与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有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不受力或受力平衡时,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正确答案为D.
例2 关于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受力物体一定不是施力物体.
B.相互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
D.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上述两题属于同类题,复习中要引领学生学会归纳、分类,深刻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例如:人站在公交车上,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会向倾倒.这是因为人的脚和车厢的地面之间有,脚的底部就随手一起,而人的上身由于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出现上述现象.
右图是同学们做过的一个物理实验的情景图.迅速击打硬纸板,上面的鸡蛋落人杯中.这个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题目都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为了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教师要深入剖析典型习题,对题设条件进行变式处理.例如在复习力与运动关系时教师常选择的例题如下:在水平桌面上拉木块,当木块以0.1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需水平拉力为10N.要使木块以0.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水平拉力为( ).
A.5N B.10N C.20N D.无法判断
教师可以改变题设条件:若水平拉力突然消失,小车将;若小车受到的所有力都消失小车将.通过这种处理,可促进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总之,复习课中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系统性.努力让每个学生吃得了、吃得饱、吃得好,复习课才不会枯燥,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样学生才有收获,才能提高复习的效果,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卞萍.初中物理学习中常犯错误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3).
[2]廖伯琴.初中物理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