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敏 孙志国 定光平 刘之杨
摘要:在介绍武陵山片区五峰县茶叶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保护对策,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茶叶;地理标志;文化遗产;五峰茶;武陵山片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3-3204-03
Cultural Heritages an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the Wufeng Tea
in Wuling Mountains
TIAN Min1,2,SUN Zhi-guo1,DING Guang-ping1,LIU Zhi-yang1
(1.Research Centre of Cultural Studies on Southern Hubei Province,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 437100,
Hubei, China;2.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e status of cultural heritages an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Wufeng county was reviewed, amd some measures and advic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ea;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cultural heritage; Wufeng tea; Wuling Mountains
为抓住历史机遇,积极主动作为,推动武陵山区加速发展,探索科学发展途径,2011年5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武陵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今后十年扶贫攻坚主战场,并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开展扶贫开发攻坚。为积累以跨省片区为单元组织大规模扶贫攻坚的经验和方法,中央决定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1-3]。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属于湖北省宜昌市,是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武陵山片区,也是“2013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排名16),被称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先后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茶叶学会分别授予“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该县采花乡为“湖北省十大茶叶名乡名镇”,采花毛尖是 “湖北名茶第一品牌”。
五峰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4]。茶叶是该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并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是产业扶贫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分析了武陵山片区五峰茶叶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1 五峰县茶叶的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TRIPS协议规定的七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之一,为多哈回合知识产权谈判的三大议题之一[5,6]。利用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可以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7-9],促进农村扶贫开发[10,11]。
1.1 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工作始于1995年,全国现有1 889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其中,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叶专业经济协会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五峰绿茶”,其注册号为9901302。
1.2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始于2008年,全国现有1 485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叶专业经济协会登记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五峰宜红茶”。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所辖的采花乡、五峰镇、渔洋关镇、长乐坪镇、仁和坪镇、湾潭镇、傅家堰乡、牛庄乡等8个乡镇。
1.3 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尚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目前存在三个主要系统,其中,国家质检系统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始于1999年,全国现有1 280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含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但是,五峰县茶叶尚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未能跨行政区域突出品牌类文化遗产“宜红茶”。宜红茶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是我国历史上十大红茶品种之一,是品牌类文化遗产。其原产地位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其中,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宜红茶主产区之一。但没能跨行政区域,与二十余县共同突出品牌类文化遗产“宜红茶”。
3)地理标志茶叶缺乏国家质量标准。保护与利用地理标志这种无形知识产权,必须对其载体地理标志特产有严格的质量技术要求,制定相应的国家质量标准。然而,五峰绿茶、五峰宜红茶只有一个湖北省地方质量标准《DB42/T 855-2012 五峰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没有国家质量标准。
2 五峰县的茶文化遗产
五峰县茶文化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4]。其文化遗产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类文化遗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于“无形”文化遗产[12]。日本、韩国很早就强调“有形财”、“无形财”、“文化财”等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而拉开了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序幕[13]。
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昆曲等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等7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上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均与茶文化无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 219项,只分十大类[12]。其中,与茶文化相关的有17项,主要属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传统戏剧、传统音乐等大类。然而,上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本上与五峰茶文化无关。与五峰茶文化相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仅1项:五峰采花毛尖茶制作技艺。
2.2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14,15]多为“有形文化遗产”,相当于日本、韩国的“有形财”,也就是物质文化遗产[16]。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等均属“有形文化遗产”,属于物质文化遗产[16]。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发现一条距今400多年的明清古茶道[17]。这条古茶道位于五峰采花乡和湾潭镇境内,由古桥、路碑、骡马店遗址、古道遗址和摩崖石刻等遗迹组成。据考证,这条古道是明清时期五峰外运茶叶、药材等货物的通道。绵延数千里的古茶道一度是川、鄂、湘三省商贾通行、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历史通道。
2.3 品牌类文化遗产
历史名茶品牌五峰绿茶、宜红茶等就是品牌类文化遗产。我国没有品牌类文化遗产的专门保护系统,除上述地理标志保护外,品牌类文化遗产还可从中国驰名商标[7]、中国名牌农产品[8] 、中华老字号[18]等方面保护。
自1989年中国北京同仁堂公司“同仁堂”商标被认定为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以来,共有4 498件中国驰名商标,其中,茶叶类有82件中国驰名商标。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商标“采花”为中国驰名商标。迄今为止,中国名牌农产品推进委员会认定了196种中国名牌农产品,其中,茶叶类有26种中国名牌农产品。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商标为“采花”的采花毛尖为中国名牌农产品。2006年商务部启动中华老字号的认定工作,分别于2006年、2010年先后认定第一批、第二批共1 128家企业(品牌)为“中华老字号”,其中,茶叶类有36家中华老字号。但五峰县目前没有中华老字号。
2.4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为保护和支援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系统,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共同发起一项旨在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传统农业系统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19]。农业部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2013年确立了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IAHS)名单。我国现有8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上述GIAHS与CIAHS名单均不涉及五峰茶文化。
3 五峰县茶叶的保护对策
3.1 收集与整理五峰茶文化遗产
收集与整理五峰茶叶生产工艺、流程、配方、生产历史等人文因素,需要重点调查研究五峰绿茶传统制作技艺、宜红茶传统制作技艺、土家四道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茶道、摩崖石刻、古代茶具等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茶学知识、企业茶文化等,以系统揭示五峰绿茶与五峰宜红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
3.2 研究五峰茶园富硒农业地质环境
调查五峰茶园气候、土壤、水质、茶树品种、生态农业地质环境等,重点研究靠近世界硒都的五峰茶园富硒农业地质环境,深化五峰茶叶的地理标志自然因素研究。
3.3 完善五峰茶叶的地理标志保护
在保护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五峰绿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五峰宜红茶”基础上,积极申请对五峰绿茶、五峰宜红茶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制订五峰绿茶、五峰宜红茶的国家质量标准,从而完善五峰茶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系统。
3.4 传承五峰茶文化遗产
申报民俗类、传统技艺类等省级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办好茶文化节,加强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历史研究,认定老字号茶叶企业的“中华老字号”,发扬与传承传统茶学知识与茶文化遗产。
3.5 打造“五峰绿茶”与“五峰宜红茶”两个区域公用品牌
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①地域性;②集团性;③商品独特性。因此,应该加强五峰绿茶、五峰宜红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利用地理标志品牌效应等,鼓励与支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更多企业使用其相应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在统一质量标准下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切实解决“多、乱、杂、弱、小、散”的现状,打造“五峰绿茶”与“五峰宜红茶”两个区域公用品牌。
3.6 认定“五峰绿茶”与“五峰宜红茶”的“中国驰名商标”
中国驰名商标,是指经过有权机关(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或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程序认定为“驰名商标”的商标。因此,应该加强“五峰绿茶”与“五峰宜红茶”的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与公用,将其打造成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而认定其为“中国驰名商标”。
3.7 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五峰采花种植与土家茶文化系统”
加强“湖北省十大茶叶名乡名镇”采花乡历史与茶文化研究,调查其茶叶种植传统农业体系与茶园景观,申报“五峰采花种植与土家茶文化系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IAHS)。
3.8 跨行政区域联合保护品牌类文化遗产“宜红茶”
联合宜红茶原产地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组成跨省的宜红茶产业联盟,并共同申报宜红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联合国内其他历史红茶产区,争取中国红茶早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考文献:
[1] 孙志国,刘之杨,钟儒刚,等.武陵山片区自然遗产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1):169-172.
[2]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29(9):10-15.
[3]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特产与遗产优势资源的保护及扶贫开发对策[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29(10):12-15,26.
[4] 覃士才.五峰茶业简史[J].茶叶通讯,2007,34(4):38-40.
[5] 田芙蓉.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6] 冯寿波.地理标志的国际法律保护—以TRIPS协议为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孙志国,熊晚珍,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特产的中国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商标双重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6):17873-17875,17878.
[8]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中国名牌农产品与农业品牌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2):218-221.
[9] 吕苏榆.地理标志保护研究-基于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视角的思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0]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特产资源的地理标志保护与特色产业扶贫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2):119-124.
[11]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农业资源优势及区域产业化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3(2):37-39.
[12]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0):160-165.
[13]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4] 于海广,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15] 郭万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6]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2):170-174.
[17] 覃 星,谢 辉.湖北五峰古茶道[J].中国文化遗产,2011,8(3):77-79.
[18] 孙志国,刘之杨,钟儒刚,等.武陵山片区中华老字号的保护与传承[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5):129-133.
[19] 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探索(三)[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