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爽 唐华
张俊霞,河南省偃师县人,1963年12月出生,1985年2月参加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力学研究所岩土室副主任,一直从事岩土工程质量检测、工程渗流研究与数值模拟计算、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大坝安全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及检测工作。2008,她被水利部、黄委会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被河南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赴川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3年,被黄河水利委员会授予“全河劳动模范”。2014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八年攻关,力保黄河安澜
黄河大堤自古以来就是这条不羁巨龙的头套。但是千百年来,黄河大堤多由历史民埝组成,基础薄弱,质量参差不齐,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黄河堤防要求的不断提高,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迫在眉睫。但黄河堤防土质组成复杂且不均匀,渗透系数难以确定,经常造成试验指标与工程实际误差大。由于部分黄河大堤常年不靠水,也很难通过观测资料率定土层的渗透系数。
没有确定的历史观测资料,没有高效的数值计算软件,没有先进的监测技术,在“三无”的情况下,张俊霞带领她的团队踏上了研究“黄河下游堤防淤筑工程安全关键技术”项目之路。
没有观测资料就自己搜集。在荒郊野外、在黄河两岸、在村庄田野都留下了张俊霞的足迹。有一次,项目组把监测数据仪器寄放在当地的农民家,张俊霞白天领着队伍出去测量。晚上,他们从大堤上回来,一进农民家的门狗就扑上来咬,把所有人都吓坏了。还有一年冬天,在东平湖,头天晚上天气寒冷,淤背区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他们就在冰面上进行数据搜集。第二天早上8点多,他们又到老地方继续工作,没想到白天冰面变薄,他们就一下子掉到了冰、水、土混合的淤背区里。张俊霞每年都有3~4个月的时间在野外工作。“像被狗咬、掉进水里都是常事。一开始还有点害怕,后来就习惯了。我们的团队克服困难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张俊霞自豪地说道。
经过8年的努力攻关,张俊霞所负责的项目组解决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宽度指标的理论支撑问题,整合了堤防险情及地质基础数据,初步建立了堤防工程安全评价动态参量数据库,创新引入了渗流随机性分析理论,把过去稳定计算分析的固定参数变更为科学的对数正态分布参数,为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驰援汶川
2008年5月12日是萦绕在每个国人心头永远的痛。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把天府之国变成了一片废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张俊霞作为黄委抗震救灾坝工专家团队中唯一的女同志,与4名黄科院的同事组成了隐患探测工作组, 5月16日奔赴四川安县开展科技抢险救灾。临行时,张俊霞与她的团队对党组织许下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庄严承诺。
安县的肖家桥堰塞湖是继唐家山堰塞湖的第二大堰塞湖。张俊霞一行刚到安县的时候只能住帐篷,当晚就经历数十次的余震,余震把挂在铁丝上充电的手机“无情”地震落地面。在前往肖家桥堰塞湖的途中,由于山体滑坡造成道路阻断,只能靠工程车在前面开路,张俊霞和同事们在后面跟着。一边是随时可能滑坡的山体,一边是湍急的河流,在岸边可以看到河里一辆一辆被砸坏的汽车。在行进途中,司机紧张得直冒汗,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前方有塌方的危险信息。就这样,在工程车的引导下,他们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来到堰塞湖现场。由于堰塞湖两岸的震损山体仍然处于滑动活动期,山上的碎石雨点般往下掉,人根本上不去,山上的武警往下面放了绳子,把张俊霞一行拉到堰塞体查看情况。从堰塞体上可以看到下游有个水电站,但里面的人员已全部被滑坡的山体掩埋,无人幸免。湖中还漂浮着遇难者的遗体,场面十分恐怖。面对如此险境,张俊霞的团队坚持开展工作,以最快的速度提出解决方案,希望为满目疮痍的灾区贡献一分力量。
结束了安县的工作,张俊霞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重灾区绵阳市汉旺镇。那里的绵远河上游有4个大的堰塞湖。张俊霞团队驻扎在绵阳市东风汽轮机厂弃土场。这里的环境比安县还要恶劣。震后空气污染严重,张俊霞不得不在鼻孔处涂上风油精,再戴上双层的口罩才能外出工作。为了抵抗蚊蝇尸虫,在闷热的环境下还要穿上长袖长裤的迷彩服,把手脚处扎紧,有的同志甚至因此中暑晕倒。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张俊霞依然每天坚持来到工地,在缺乏专业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用一把皮尺和几根竹竿测量了600米长的河道,并连夜完成了彩色河势河道图、河道防洪工程图、河道防洪工程现状分布图和抢险工程预案设计图。绵阳市水利局局长看到这些图纸后,激动不已,对张俊霞和她的团队为救灾提交的成果给予肯定。
“如果不是党组织的力量,如果不是那么多人在背后默默支持,我想我会坚持不下去。”在谈到这段经历时,张俊霞对党组织和家人的帮助充满感激。
雪域高原留佳话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水电站工程下闸蓄水安全鉴定”是工程力学研究所接到的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安全鉴定工作。为了更好完成任务,张俊霞临危受命担任专家组组长,奔赴现场开展鉴定工作。她带领专家组克服“头疼得像要炸裂”的高山反应,积极深入到现场勘察工作中,从海拔3500米的拉萨到海拔4900米的尼玛县水电站工地有路程855公里,途经海拔5200米、空气的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一半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在海拔4900米的雪域高原上行驶2个多小时,然后是在沟多、河多、弯多、坑洼多的海拔4900米左右的无人区高原上行驶。一路上,张俊霞的高山反应剧烈,她面部发紫,嘴唇发青,头痛难忍,举步维艰,但她始终坚持着,西藏自治区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心的同志看她不能就餐,问她是否需要吸氧时,她坚决地摆摆手,她知道,工作才刚刚开始,如果对氧产生了依赖,将会对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她还需要为她的同事做出榜样,她坚信,走出困难,将会是另外一片蓝天。给他们开车的藏族师傅说,这是他第一次带内地的女同志到海拔这么高的地方现场工作,言语之间,也流露出钦佩的表情。尽管张俊霞高山反应很严重,但到了工地现场,她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场的勘察工作中,她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也感染着周围的战友。历时10天,她带领同事们体会了“生不如死”的痛苦,在西藏撰写了尼玛县水电站下闸蓄水安全鉴定报告,并在拉萨邀请、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验收专家小组,经过专家的两次评审,最终形成下闸蓄水安全鉴定意见,使西藏最年轻的尼玛县甩掉了无电县的帽子。她的敬业态度、工作热情及鉴定成果得到了西藏自治区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心领导和同志的好评。他们由衷地说出了三个“第一位”:我们见过的内地女同志到这么高海拔地区工作的,张工是第一位;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50岁女同志,张工是第一位;产生如此高山反应能扛得住的,张工是第一位。
在完成尼玛电站蓄水安全鉴定工作后,张俊霞又连续与西藏自治区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心签订了5个水电站的蓄水安全鉴定工作。
张俊霞是一个平凡的人,她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她唯一可以奉献的是那一颗火热的心和满腔炽烈的爱。她只是黄河科研战线上众多工作者中极其普通的一员,但也正是他们书写了黄河科研工作辉煌的历史,为黄河治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及信息化撑起着一片湛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