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摘 要: 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指出数学课件中的常见误区,然后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 数学课件 误区 对策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有着显著的优势:能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巩固理论知识,了解分析和掌握动作;能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尤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发展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熟练地制作课件是当前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许多学校不惜人力物力,建设多媒体教室,但所取得的成效着实与投入不相符。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一些老师花大量时间制作课件,教学效果还不如传统教学好。学生除了看看新鲜外,大都不愿上多媒体课。数学课件的制作要以新标准为指导,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新标准强化“双主”理念,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就有了新的教学观。教学内容不应仅限于教材,还应包括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发现的现实数学问题。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多媒体还有很多功能和作用等待我们发掘和利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不可能是万能的,它有缺点和不足,只有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先进作用。笔者观摩了许多老师制作的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动手制作课件,发现其中存在一些误区,与《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相悖,从根本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功能,过分加大教学容量。
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只重视计算机的演示功能,过分加大教学容量,而不是充分利用电脑的交互功能与学生进行“人机交流”,这就很难接收到学生错误的思考过程等信息,也就谈不上机动地调整教学进度。我听过一位老师上的多媒体课《二次函数的复习》,共讲了18个题目,一堂课上完包括练习在内的全部内容,时间还比较充沛。按常规的教学进度,是两个课时都不够的。课件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课堂教学高效率而著称。然而若画面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像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这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从传统的“人灌”变成“机灌”,虽然增大了知识的注入量,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普遍规律。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变成机械的课件播放,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不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步到位地给出结论或运算步骤,忽略对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创设情境或介绍学生未见过的对象,可一步到位。但需要经过分析和推理才明了的对象就必须将这个过程充分地显示出来,计算机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只能是创设比传统手段更好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推理。同样是在课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中,有这样一个结论:当k>0时,图像在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画完图像后就给出了,学生大都比较迷惑,只能生硬地记忆。如果能充分应用计算机动态演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学生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应用也就容易多了。
三、为显示制作技巧而使操作复杂化。
有的教师制作数学课件时,本来可以一步完成的操作,为显示制作技巧却通过多个页面、多次点击鼠标完成,制作费时费力,使用时往往要学生干等,浪费时间,分散精力。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都会插播背景音乐,在课前有一大段动画,这仿佛是一个课件必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这些内容往往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
四、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
企图用屏幕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缺乏板书、演算的做法,效果将会事与愿违。黑板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知识、经验和体会一个不可缺少的地方,一个考虑多么完善的课件,也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个班集体的教学需要,黑板的作用仍是极其重要的。
五、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课件仅仅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包办到底,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部分教师制作课件时没有注意到这些误区,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多媒体在数学教学的运用。要想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真正做到与数学课的整合,一定要在课件制作方面认真钻研。以下是我的一些意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数学的发展离不开问题,精心设计出来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建构知识体系,体现数学发现和构建过程。这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在设计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提出好的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3)应用理论,解决问题;
(4)将理论进行拓宽和引申,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发现。其实这也就说明制作课件应该有所选择。
总之,数学课件制作应更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使其在知识学习中获得合理的个人经验的内化。要看到知识的建构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社会的。因此,课堂上师生的交互和共同的活动显得至关重要,“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造成为获得数学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课件应具备很强的交互功能,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程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可控性还表现在教学内容、情节、速度能随意改变和设置参数,富有探索性和研究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