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 天下
《科学生活》:皮肤上面的肿块比较常见,特别是脸上的肿块人们又特别喜欢去抓,这种做法有什么隐患吗?
沈主任:日常生活中,对于面部黑痣或肿块等皮肤变化,人们一般不会太在意。但面部某些皮肤病变却是“埋伏的炸弹”,容易发展为皮肤感染或皮肤癌症。
面部肿块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肿块是由面部的毛囊炎症所致,常见局部红肿压痛,或伴有破溃出脓。非感染性肿块最多见的是皮脂腺囊肿、脂肪瘤等良性肿瘤;其次包括特殊部位的肿块,如腮腺或者颌下腺肿块;再次是一些恶性肿瘤,如皮肤恶性基底细胞癌或者鳞状细胞癌。
《科学生活》:对于上述名目繁多的肿块,我们如何做到明察秋毫呢?
沈主任:事实上只要我们了解这些肿块鉴别的基本常识,就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小窍门。
对于面部危险三角区的肿块,由于此类肿块生长于血管丰富的鼻翼三角,万一被挤压、破溃、感染,毒素可能会通过血管丛进入颅脑,引起颅内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进行及时的抗菌消炎治疗,局部涂抹消炎膏药,控制炎症,必要的时候行切开引流术。
一些面部肿块可能与面部重要的器官相通,需特别小心。比如出现在面颊部的肿块,摸起来位置很深,往往要警惕是否和腮腺相连。如果是下颌部的肿块,则要当心是否和颌下腺相连。
眉弓外侧的肿块,摸起来觉得质地柔软,那要留心一种少见的肿瘤——错构瘤。此类肿瘤往往有“地道”和颅脑相通。一般超声波检查就能明确面部肿块的位置、大小和性质,医生根据术前检查,可采取适当的切除术。
《科学生活》:皮肤肿块是否会恶变,有哪些早期的表现?
沈主任:对于面部的恶性病灶,其早期表现往往有“三变”:第一是短期内变大,颜色改变;第二是表面变化,有时伴有出血溃破;第三是变多,肿块周围可能会出现散在结节状增生灶。
遇到上述情况,建议立刻去医院检查。一般面部恶性皮肤肿瘤属于低度恶性,扩大根治术后,不需进一步继续化疗和放疗。整形外科医生往往选择较隐蔽的手术切口,不但彻底切除面部肿瘤,而且应用局部皮瓣转移方法修复肿瘤切除后遗留的创面,最大限度地避免面部容貌的畸形。
《科学生活》:一些影视片中也有过黑痣恶变的故事情节,提醒人们尽早就诊,那么皮肤上面的痣有哪些种类呢?
沈主任:黑痣分四种:交界痣、皮内痣、混合痣、蓝痣。交界痣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多见于手掌、足底、口唇及外生殖器部位。表面平坦或稍高,大小在1~2mm之间,呈淡棕、棕黑或蓝黑色。有癌变可能,可发生为黑色素瘤。
皮内痣存在于真皮层内。表面光滑,边缘界线清楚。大于1mm,呈片状生长,平坦或稍隆起。颜色较深而均匀,呈浅褐、深褐或墨黑色。一般不发生癌变。
混合痣为上述两种混合而成,一般像皮内痣,因有交界痣的成分,故也能癌变。
还有一种叫蓝痣,由于色素细胞表面胶原束光反射而呈蓝色,故名蓝痣。较少见,多发生在儿童时期。好发于臂部、手背、足背。多为良性,但偶有癌变。
《科学生活》:黑色素瘤是否容易恶变,有哪些表现是恶变的信号?
沈主任:恶性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其可能原因为紫外线照射、外伤及不良因素刺激,遗传及内分泌因素,免疫功能减退或免疫缺陷等。可以对照以下几项自查判断是否有早期癌变的可能:
黑痣处皮肤颜色混杂,如掺杂红色、白色或蓝色;
黑痣处皮肤边缘参差不齐,呈锯齿样改变;
黑痣表面不光滑,隆起伴有片状脱屑,有渗液或
渗血;
周围皮肤出现水肿,丧失皮肤原有光泽或变白、
变灰;
感觉局部发痒,灼痛和压痛;
局部出现结节状或息肉样肿物或溃疡伴渗液、
出血;
黑痣周围出现其它黑色结节。
如出现上述现象就是癌变信号。此外,手、足、会阴区摩擦部位的痣也可能恶变,特别是非从业人员操作的企图消灭黑痣的“点痣”术常导致恶性黑色素瘤的
发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