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
近日,庆丰包子铺因为习主席的到来而在全国大大地火了一把。说起庆丰,也算是京城有名的包子铺了,年头虽不长,可是主营的包子有口皆碑:外形18个褶看着美观,吃起来皮薄馅大,松软多汁,十分可口。庆丰创建于1948年,据说开始时只是一家普通的小饭馆,当时的字号叫“万兴居”,因所营包子口味地道,自1956年起便专营包子,并正式打出“庆丰包子铺”的招牌。1976年,正式更名为“庆丰包子铺”,以经营包子炒肝为主,由于质量上乘,又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成为京城百姓认可的品牌小吃。
庆丰包子铺起源于“万兴居”
当年的“万兴居”位于西单路南,就是现在地铁过街地下通道的附近。历史上“万兴居”还有一脉源头,据记载这另外一家“万兴居”位于前门外煤市街路西,清朝同治年间由山东人吴廷义创办,其经营的菜品中最有名的要数“海参宴”了。大碗装海参,还有整鸡、整鸭,大个儿的扒肘子,“鹅油方脯”等佳肴都透出了这家“万兴居”的气派。估计在当时,这家“万兴居”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而西单这家“万兴居”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之时,作为老百姓的吃食,其名号丝毫不比天津的“狗不理”逊色。
1956年,国家掀起工商业公私合营热潮。“万兴居”铺响应号召,也加入了公私合营的队伍,并专门经营包子。其包子品种多样,且制作工序严谨,质量标准严格,包括原料产地、馅型调料配比、打馅手法、包子外观、上屉时间、重量等都有具体的规范标准。
1976年,“万兴居”正式更名为“庆丰包子铺”,当时也是相当红火的,食客们每次到西单总是要吃一次庆丰包子。好庆丰包子这口儿的不仅是平民百姓,像梨园界名流、演艺界大腕等当年在北京音乐厅、长安大戏院赶场、演出后都少不了买上半斤尝鲜。笔者记得儿时路过西单,跟着妈妈到庆丰吃过几回包子。每次去都排队,没有桌子就站着吃。边吃边看操作间里的大妈大婶们,围着案板坐一圈,低着头专心包包子。她们都穿着白色工作服,手脚非常麻利。擀皮的一次擀一摞,包包子的两三秒钟就包一个,速度飞快。我经常是目不转睛地看,特别过瘾,恨不得加入她们的行列。尤其在冬天,屋里面有蒸笼,窗户上有雾气,透过热气看着店里的工人们包包子的样子十分亲切、温暖……
1999年由著名书法家徐柏涛为“庆丰包子铺”题写了牌匾,黑底金字,凝重醒目的店铺字号,为这家老字号增色不少。
庆丰包子铺的标准化之路
90年代末,因西单大街市政建设,庆丰包子铺拆迁,同年在西安门易地重新开张。庆丰包子铺扩张的重要转折发生在2004年,在这一年“庆丰包子铺”这一品牌被纳入华天集团,而华天集团是隶属于北京西城区国资委的公司,如此一来,庆丰包子铺成为100%的国资企业。2005年庆丰对市场和商户开放加盟,第一年庆丰的加盟店就发展到七家。并请专家为其做了企业形象标识设计,包括店铺内外装修风格、店铺标识、店铺格局装饰、餐具款式、服装服饰等实现了全部统一。中式风格兼具现代气息的门脸铺面,装修雅致、醒目大气。店内明厨亮灶,通透明亮。自此,庆丰包子铺走上了连锁经营之路,有了统一的企业标识、企业形象、主营品类、价格标准、质量标准和服务标准等。
现在的庆丰包子铺远早已不是当年的一间小门脸儿了,已经成为中式快餐品牌老字号。事过境迁,当时一两毛钱一两的包子,如今已是一块和一块五一两了……
忽然想起一个朋友说,“庆丰包子就是包子味儿”,颇有同感。南翔小笼,每每贪婪于鲜美的汤汁;台湾鼎泰丰,味道被精致冲淡了;南方的包子,皮儿是甜的,感觉只是点心而已。吃来吃去,唯有庆丰包子还是包子味儿,还是传统的京味儿。与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结局不同,我们走过了南北西东,又回到了传统的京味儿,正是这家乡的味道中蕴含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