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课教学改革的人本意蕴

2014-08-27 09:29曲新英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原理马克思主义课堂教学

曲新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一门关于人的生存、解放和发展的学问,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精品课程,切实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原理”教学的育人功能,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人的生存与发展:“原理”课的实质与核心

要把“原理”课打造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定位课程性质,把握和领会这门课的精神实质。

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原理”课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一门人学,是从人的解放,即从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和个人解放的角度来研究“人怎么活”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解决的是,人的活法与动物的活法有什么根本区别?简单地说,动物靠大自然的恩赐就能活,而人必须依靠自己的生产劳动才能活。所以,马克思强调,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一部生产劳动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的方式下怎么活?无产阶级靠出卖劳动力为生,靠给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为生。如果不能给资本家提供利润,就得不到工资,就没法活。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重要的是资本而人不重要。人能不能活下去,取决于资本需要不需要,这是无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作为工人而不是作为资本家,究竟怎么活?这是科学社会主义最终要解答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求得自身及全人类的解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探寻的是人的生存、解放和发展的实现方式,其追求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质上是一门关于人的生存、解放与发展的学问。目前,“原理”课教学缺乏吸引力、实效性不强等诸多问题,根源就在于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

二忽视人的主体性:“原理”课教学的通病

目前“原理”课教学对人的关注不够,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和个性需求,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是高校“原理”课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第一,在教育的价值目标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功利性倾向,片面追求知识的灌输和技能培训,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取向以及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强调现实世界,却忽视了超出现实的人的精神追求;强调物质世界,却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及创造性;强调认识和改造世界,却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客观评价和正确认识。

第三,在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存在着脱离实际、脱离学生心理需求等现象,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而少互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缺少良性互动。

第四,在考核目标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具体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科的考评方式上,也存在着忽略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

“原理”课教学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归根结蒂在于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对教育主体———现实的人关注不够。解决上述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转变教学观念,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原理”课教学的核心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实现教学理念和价值目标等的根本性变革。

三关注人的发展:“原理”课教学的核心理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原理”课教学就其本质特征来讲,应该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扬人的主体性是当今时代精神最核心的内容。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原理”课教学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体素质、劳动能力以及社会关系等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包括人的智力、体力、个体素质及各种潜力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简言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1],“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

“原理”课的教学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见物不见人”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说没有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真。“原理”课的教学要做到既见物又见人,就是强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人世间,生命是最可宝贵的,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始终应该是人生最重要的。“原理”课的教学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要关爱人的生命,关切人的生活,回应人的期待,以满足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为着眼点,尤其是要把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作为教学活动的着力点。为此,“原理”课教师要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导”的作用,从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情感角度切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心甘情愿地围着学生转,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是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无论多么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都不能取代和改变师生的互动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间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生命的对话以及情感的交融。“原理”课的教学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和忠诚去投入,用自己的责任和心血去作为。

首先,教师要真诚地关爱学生。教育的力量在于爱,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教师要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以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做到爱生如子、待生如友,要主动联系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疑难问题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endprint

其次,教师要真诚地赏识学生。张瑞敏曾说过,一个领导可以不了解员工的缺点,但一定要了解员工的优点。能把员工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就是一个好的领导。同样道理,一个好的教师也要能够鼓励学生发挥长处,并不断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进而激励他们不断进取、不断获得新的成就。

再次,教师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教育的根本在于“育”,教师要重视教书育人,尤其是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思维的重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交流给学生们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以启迪,给学生的行为以导向和规约。

总之,“原理”课的教学只有注重对学生现实生活、人生价值、自我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关怀,“在主体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领和塑造”[3],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以人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的的价值取向

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生存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是“原理”课教学的价值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本质要求。增强“原理”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课堂教学是关键。要使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原理”课的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学改革。以人为本作为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我们教学改革中必须遵循的思想和原则。

(一)“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1突出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原理”课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彰显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课的教学只有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代前沿,着力解决和回答社会实践和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才有它的生命力。

2强化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从具体实践出发,关注现实的人,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并在探索、分析、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原理”课的教学只有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才能吸引学生、增强共鸣。

3注重实效性

在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原理”课教学必须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上下功夫。要通过“原理”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要始终把“三观”教育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通过“原理”课的教学,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魅力,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说服、教育和引导的功能。

4增强针对性

关注、研究和解答社会问题,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原理”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展开课堂教学,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批判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思潮,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

(二)“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其重要特征在于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结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承载着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的价值理想和政治责任,必须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其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因此,“原理”课的教学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指向。要用科学的力量感召学生,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原理”课最根本的特点和优点。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实践的科学。一旦脱离实际,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生命力。“原理”课的教学必须着眼于当前的社会实践,要把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起来,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要培养和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增强理论指导实践和在实践中探索真理的自觉性。

3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同时又是开放的体系、发展的理论。在“原理”课的教学中,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及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因此,“原理”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及其科学运用,着眼于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着眼于在新的实践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4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原理”课教学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因此,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原理”课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挖掘学生潜能,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三)对“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提高“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学改革。

1创新教学理念

要克服“见物不见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实现由注重教书向全面育人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新教学模式

要克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激励式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教师“一言堂”向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转变,由灌输式向激发式转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在潜力,使之成为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主体。激发式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发挥学生的潜质,由此我们要努力实现以下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单向的抽象说教转变为双向互动,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深化理论内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3创新教育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4]德国教育家斯谱朗格的论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要培养对学生的爱心和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不仅要钻研吃透教材,还要深入了解学生,要指导学生由输入与吸纳知识转化为能力与素质的养成。要把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指导,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的树立,“原理”课教师必须实现由教师向“导师”的角色转换,由“教”转向“导”,由知识灌输向精神的引导和素质的养成转化。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更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作为学生的“导航员”,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引导、诱导,要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5拓展教学平台

建立教学互动网站,把课堂延伸到网络,使学生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建立网络信息反馈平台,及时了解学生要求和思想实际,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课堂教学拓展到社会,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知识竞赛等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领悟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95.

[2]郑永廷,石书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1):21.

[3]张秉福.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学术论坛,2010(11):200.

[4]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20.endprint

猜你喜欢
原理马克思主义课堂教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