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樽
一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是新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其重点并不是其掌握了多少法律知识而更多的是体验新时代的法律观念,为整个社会树立榜样。与此同时,并不能忽略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坚定自己的法律信仰。“少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如果大学生连自身的权益都无法正当的维护,那么社会责任的承担就无从谈起。现如今的一些大学生的心智发育并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部分行政司法腐败已经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内心,使得部分学生丧失法律公正的信仰,一部分学生初步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能够自觉运用法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但还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尚不能正确认识到法律的作用,在思想认识上并不主动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用法律思维、树立法律信仰至关重要。大学生们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对法律的意识尚不明确,对于自身接受的法律教育内容也多半是一知半解,接受法律教育的途径也往往很单一,他们可能渴望关心民主进程,渴望在思想上能够树立法律权威,渴望了解与自身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但由于他们的法律基础知识尚且匮乏,处理问题上极易冲动缺乏思考。
二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途径
(一)大学生接受法律教育的途径
高校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大学的课程中设立了公共的法律课程供学生学习,但有些时候往往是拘泥于形式,是目前高校所存在的固有的缺陷。法律公共基础课程的普遍开设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法律教育在经历了社会变革、经济体制改良等30个年头过后并没有改变其传统的教学宗旨、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致使有的学生只是随便听一听,以应试为目的考前简单背背,等考试结束后都会将这些抛到脑后,从而失去了学习法律知识的意义。他们的教育程度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法律知识了解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进一步提高。
其次,一些高校确实也加大了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力度,但是在开设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开设专业的界限,无论是“理工农医”还是“文史政经”所开设的公共法律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或者利用较少的课时笼统的讲完法律专业学生花很多年才能学习完的内容,这不仅没有达到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目的而且也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建立法律教育知识的体系,学生们在面临真正的问题时还是无从下手。因此各高校在对待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问题上还应该继续秉承探讨精神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积极的参与法律实践,使学生们产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获得法律知识。
(二)大学生违背法律教育的现象
法律教育作为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不仅是衡量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大学生们对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因素的总和。目前针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高校设置的法律教育课时较少,学生们无法在既定的时间内领会过多的法律知识,造成自身所学的法律知识不够系统、完善。所谓的法律教育课一般均为“大课”,由于上课的人数较多,接受学习的学生不能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心领神会,而老师也不能对同学们的问题作出一一的回应,几乎达不到法律教育的真正目的。
其次,高校们所开设的大学生公共法律选修课总共为54学时,而在这有限的学时里,既要完成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任务又要引导大学生积极的参与法律实践,如果还要将法律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单靠这仅有的54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一些高校又要开设如:“模拟法庭”等类似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期间必定会涉及到安全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各高校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再次,法律教育课程通常与思想道德基础相结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同学们对知识的误解,建议各高校可以将法律公共课单独开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于2005年2月接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进一步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了一个新的定义(简称“05方案”)。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提高了法律教育课的实质,同时也让各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最后,针对我国目前教授法律公共选修课的教师队伍实力来看,呈普遍欠缺趋势,有的并非是正规法律专业毕业,有的是跨专业进修,多半都是半路出家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独到见解和钻研精神。因而造成了教师队伍不庞大,不专业,学生学得不彻底,不系统。
因此,作为替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高校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必须先从教师本身做起。否则,社会上将会出现更多由于缺乏法律知识而造成的伤害事件。如马加爵、药家鑫等。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在当今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造成了学生们只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素质的培养。只有真正的将法律知识充实在自己的头脑里,才能尽量避免或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三大学生法律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实践性
为了让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并且能够熟练的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必须在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模式上多下文章,只有新的法律教育模式的出现才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不仅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因素,还能影响他们对待事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仍需要不断完善,部分大学生面对一些社会的不良现象,产生误解致使他们恣意地以身试法。针对这些现象,高等院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法制课堂,更要结合具体的案例来教育后人,引导学生,避免空谈,莫让法制教育仅仅流于形式。有条件的院校,要组织学生到法庭、监狱等参观学习,也可以邀请司法人士到校开展法制讲堂讲座。必要的时候,要把法制教育考核作为大学生评优的标准之一。总之,要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同时也要敢于同一切违法犯罪的行为做斗争,即当自己合法的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要正确、理性地拿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所以只有加强法律教育的实践性,才能让学生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endprint
(二)教师队伍法制建设的强化性
有关部门还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素质的加强,以便于传授知识的高效性。其次,定期组织教师们培训,强化法律专业教师的技能,普及非法律专业教师的法律知识,从教师队伍做起,做好学生的榜样,指导学生参加实际的法律应用过程,帮助学生从法律实践中习得法律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在法律上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缩小校园教育与社会执业能力的差距。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和传授法律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用法律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法律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素养及道德,而且还能让大学生在真正懂法知法的前提下更好地向社会过渡,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三)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法律人格
我们应当鼓励高校继续开设法律课程,完善教学大纲,增加教学课时,提高课程质量,通过法律实践来获取学生对法律教育的主动性。法律的课程还可以针对不同专业而开设,如会计学专业可以开一些经济法、工商法等,文科专业可以开设像民法之类的课程。针对课程的改革与调整,还可以将法律脱离出传统的思修、马哲等政治类的学科,单独列出一门供学生选修,或作为必修直接加入学分。总之,各高校应当重视法律教育的相关工作,努力让教师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们领会更多的知识,保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涉及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教师选拔、教学方式、考试考核等多个方面。是一个艰巨复杂的教育工程,特别是法律教育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只有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们不仅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律教育的精神、法律教育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人格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提升。
法治的社会需要靠大家来维护,而维护的对象主要应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因为他们是时代的新生力量,但由于他们涉世未深,社会经验尚浅,所以要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作为思想道德的基础,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据了解大学生的年龄阶段最易产生剧烈的心理冲突,所以可想而知法律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如果稍有差池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另外,学生通过法律教育的培养,法律意识会逐渐提高,对于整个社会提高全民素质的目标而言也必会有增无减,这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思考都是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郭英华.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浅探[J].江苏高教,2005(2): 139-140.
[2]靳诺.德治法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25-28.
[3]栾雁雁,冯德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律素养培养新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78-80.
[4]冯玉军.论国外法学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借鉴[J].中国大学教学, 2013(6): 92-96.
[5]潘晓霞.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6): 92-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