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2014-08-27 05:01黄刚
中国经贸 2014年11期
关键词:理论依据国有企业

黄刚

【摘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改革发展事业的重中之重。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需要系统性的规划和探索。笔者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探讨的意义、理论依据和具体实践这三方面入手,论述中国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状况,为中国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理论依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社会形态逐步实现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由计划经济体制发展为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因此我国要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而分类改革的提出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

一、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探讨的意义

改革方向的确定是实现改革发展的重要一项。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体的初始选择、路径依赖和“涓滴效应”决定客体变迁的方向和未来[3]。分类改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分类改革体现了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结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国有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类型,首先具有一般企业的性质和功能,这是国有企业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国有企业具有特殊性,它的国有性质使得国有企业相对一般企业具有特殊的使命。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兼顾一般性与特殊性,才能有效融合国有企业的这两种属性,从而充分的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

二、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实践

在确定了分类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意义之后,探讨分类改革的理论依据,以及如何进行分类改革的具体实践是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以下将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实践入手,讨论如何进行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

1.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理论依据

首先,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以及它们具体工作内容的确定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之一。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市场引导资源配置问题。不同的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状况都不相同,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是大致相同的,基本概括为:消费者、企业、政府[2]。消费者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人的需求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企业作为一个团体力量,它通过控制和调配各生产要素,制造产品并提供服务给消费者,满足需求。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市场,在市场调控失灵的时候政府便以有形之手加以干预,维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消费者、企业、政府这三者构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因此它们之间的和平发展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1]。如果三者的关系协调不好,将容易引起市场波动。分类改革能够试图充分协调三者之间的联系,找寻它们之间的平衡点,清楚各自的分工情况,促进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

其次,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制约产品价格。经济学规律表明,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价格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工具。许多国有企业的设立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而价格机制在这些企业中难以发挥作用,价格难以充分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政府要实行宏观调控政策,政府指导价格。

2.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具体实践

任何领域的改革工作都是系统化的工程,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是如此。分类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切入点,在明确了这个改革方向后,具体的改革实践中的步骤和要素亦关系到改革大计。国有企业分类改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针对不同的国有企业提出不同的策略,这样改革发展才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国家保障类、公共生活类、市场指引类。

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应从两个层面进行管理:企业层面和监管层面。从企业层面上来说国家保障类国企的目标定位是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最大化以及重大项目和工程的计划、成本和效率等,管理的重点侧重建立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从监管层面上看,监管的主体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出资人代表机构监管,监管的重点是政府项目和计划完成的程度和资金的运用情况等。公共生活类国企从企业层面上看,目标定位应在公共利益、国际民生的实现和社会的满意度,提高收益上缴比例,管理重点在于建立完善的公司管理制度。从监管层面上来说,监管的主体是以出资人代表机构监管为主,政府相关部门为辅,监管的重点是政府的执行效果和社会效益评估。市场指引类国企从企业的角度看,目标定位为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投资回报最大化和税后净营业利润。管理的重点是用科技引领创新,形成企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治理模式。从监管方面说,监管的主体是出资人代表机构所有者监管,监管的重点为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的合理性和带动效果评估。

三、结语

总之,中国国有企业分类改革进展缓慢,推进力度不大。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管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经之路。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客观面对企业的实际问题,统筹各方面的矛盾,思路清晰,才能实现改革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明华.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分类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3,12(10):100-102

[2]杜国用.中国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改革与战略,2014,1(01):67-68

[3]高文燕,杜国功.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研究[J].发展研究,2013,10(10):32-33

猜你喜欢
理论依据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推进“科改示范行动”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大连市体育中心场馆现状调查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某车载信号源的热设计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