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兰 常韫
【摘 要】人民币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面临着不断升值的压力,因此如何应对升值压力带来的影响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从J曲线效应出发,探究我国对外贸易的反J曲线效应,并结合对我国近几年外贸情况的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意在为我国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反J曲线效应;时滞效应
一、引言
自2000年以来,人民币不断走向国际化,人民币汇率不断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演变。自2000年起,人民币不断升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等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价格压力等等。众所周知,本币贬值存在“J曲线效应”,那么反向思考,在现实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升值是否存在“反J曲线效应”,若存在此效应,对于完善汇率与进出口的相关理论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应对人民币升值和进出口企业进行正确的决定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意在论证“反J曲线效应”的存在性及相关发展建议,从而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文献综述
“J曲线效应”描述的是汇率变动对一个经济体进出口和贸易平衡项的影响。假如我们不考虑国民收入的变动,则货币贬值可改善贸易平衡项的条件是该经济体进出口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这被称为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假如考虑国民收入的变动,则货币贬值可改善贸易平衡项的条件是货币贬值引起的该经济体自主性贸易余额的改善大于因国民收入增加而带来的进口增加幅度,这被称为劳森一梅茨勒效应。然而因为时滞的存在,即使满足了以上的条件,贸易收入与支出失去平衡的现象在贬值后也不能立即得到纠正。相反,在贬值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尽管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但进口量的减少受合同制约不会立即显现;同样的道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货价虽然下行,出口量也因合同约束不会立即出现上升。因此贸易收入与支出反而会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约2个季度后)贸易逆差才会逐渐好转,这种贬值与贸易差额关系的时滞现象因在统计图表上表现为“J型曲线”而因此被称为“J曲线效应”。
J曲线效应的实证研究源于美国美元汇率与净出口的变动。为了改善本国贸易逆差的状态,美国在1971年8月宣布实施包括美元贬值在内的新经济政策。但是美元贬值的预期政策效应并未立即显现,相反,其贸易平衡1972年进一步恶化,贸易逆差上升为68亿美元。Magee从三个阶段分析了汇率贬值效应:①货币合同签署于贬值之前,②新的货币合同签署于贬值之后,即汇率传递时期,以及③缓慢的数量调整时期。最终,Magee认为国内经济活动的上行或者是国内实际收入相对于国外经济活动的上升,有可能会覆盖任何贬值会带来的利好效果。
根据目前所查到的文献资料,反J曲线效应的表述最早出现于Bahanani-Oskooee(1989)的文献中。Bahanani-Oskooee(1985)发展了Kruger(1983 )用于检验J曲线效应理论时滞的模型,并提出对本国实际汇率的测算一定要同时测算外国价格水平。对于国内研究而言,相关学者对于反J曲线效应的存在仍有争议。王景龙(2006)认为一些国家货币的升值,是由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带来的汇率升值导致的,李红(2006)认为反J曲线效应可以从汇兑心理学来分析人民币升值后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本文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探究反J曲线效应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存在与特征,旨在以现实基础丰富历史理论,赋予其时代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三、理论机制
本文立足于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探讨人民币升值和国际化进程会对我国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秉承以小见大的思想,通过对国际收支表的贸易余额及其增长率的分析作为切入点,论证“反J曲线效应”的存在性,逐步分析我国整体的国际贸易,并从国家政策、企业结构以及消费滞后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国际贸易的表现特征,并为改善我国国际贸易提出了三大发展建议。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本文以2000—2013年的数据为基础,对于贸易余额与人民币外汇汇率(直接标价)关系利用E-views进行相关分析,最后论证“反J曲线效应”在我国真实存在这一论点。
首先,先对两个数列进行画图分析,从下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人民币从2000年后逐年升值,且变化幅度逐年变大,而贸易余额在持续8年增长后,在09年开始逐步缩小,即贸易顺差逐渐被扭转。至此,我们可以初步猜测,“反J曲线效应”存在于我国汇率与贸易余额的关系中。
由表中可以看出即期汇率的P值非常显著,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比较强烈的相关关系,说明汇率变动是影响贸易余额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后,对滞后期的检验可以得出贸易余额对于汇率变动存在时滞效应的结论。由上表可以看出,本期汇率以及前一期汇率对于本期贸易余额相关性的P值均在5%范围内显著,说明影响贸易余额的汇率因素至少存在一阶滞后,即本期贸易余额不仅与本期汇率有关,也与前一期汇率有关。随着时间跨度的逐步增加,汇率对于贸易余额的相关的逐渐降低,由P值逐渐变大便可以体现出来。这表明汇率的时滞效应在逐渐减小,贸易余额受前期汇率变动的影响效果逐渐显现。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汇率对于贸易余额影响力的时滞(就我国而言)大约在一年左右(滞后一期的P值均显著),时滞期过后,本次汇率的变动对于贸易余额的影响就会逐渐显现,并趋向与正常的理论分析一致的结果。这表明,在我国,汇率与贸易余额之间是存在“反J曲线效应”的,且我国的时滞期要长于一般理论时滞的两个季度(半年)。
五、原因分析
由实证分析可以得到我国的实际经济生活中的确有“反J曲线效应”,而滞后期长于一般理论滞后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1.国家政策
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升值并不会对经济产生大规模影响,相对来说汇率的变动对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影响不大,且近年来我国出口退税率不断攀升,这从一定程度上给我国企业进行补贴,从而降低了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使企业提高出口商品价格得到一个缓冲期,也使其得到一定的时间来改善技术,降低成本,所以,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出口并没有大幅的下降,反而存在了一个较长的滞后期,使贸易顺差延续。
2.企业结构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不断吸引外资,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入驻中国,开办产基地或子公司,国内生产基地或子公司的产品销售到国外相应子公司或者总公司形成跨国集团系统内的销售也是构成出口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国内企业作为加工商,与国外上下游企业联系紧密,商品价格的变动会由于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而得到减弱。以上两种企业结构在我国普遍存在,从而延长了汇率变动的时滞效应。而国际分工的深化与细化导致国家间加工商之间的联动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汇率上升带来的出口冲击。
3.消费滞后
本币升值的影响,除了使出口价格上升,也会使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进而导致进口量的上升,但进口量的增加也存在一个消费时滞,从而延长J曲线效应的时滞期。进口商品的价格并不会在汇率变化后立即调整,而是逐渐缓慢地调整到汇率水平,且消费者对于国外进口商品的质量,信誉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全面,在决定是否购买进口商品时也会存在一个相应的滞后。
六、发展建议
由实证分析和相关原因的探讨,可以得出对于人民币升值“反J曲线效应”的存在性以及其在我国的修正的论证。回归现实,针对“反J曲线效应”,我国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利用时滞期,消减升值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几大发展建议以应对“反J曲线效应”。
1.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稳定基础
只有当人民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基础货币,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带来风险。目前人民币在一些周边国家已经作为基础货币履行交易媒介的作用,在澳大利亚也开展了人民币对澳大利亚元的直接兑换业务,目前人民币国家化正在向欧洲迈进,拓展更广的区域。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需要关注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在于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只有人民币币值保持相对稳定,人民币才能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因此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银行等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应保值措施,控制人民币发行量以及通货膨胀,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降低价格上涨时的需求弹性,提高商品的不可替代性
商品的需求弹性会对商品销售量形成重要影响。提高在价格下降时的需求弹性,降低价格上涨时的需求弹性,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汇率变动对于出口量的影响,这不仅需要国家科研政策,创新政策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企业自身研发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品的独特性,占领行业科技制高点。在此方面,社会各个方面可以通力合作,形成一个“高校科研——企业实践——国家辅助”的发展模式,从而达到降低汇率变动风险的效果。
3.完善金融市场,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利用多种工具降低汇率变动风险
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及相关组合进行风险的规避与分散化,从而降低汇率风险。期货,期权,远期等相关金融工具均可以进行套期保值,通过金融市场的运作,可以保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对于进出口企业的影响也会减小,从而对于贸易余额的影响也会减小,最终达到降低汇率变动效应影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海苗.人民币升值的反J曲线效应研究.湖南大学,2008年4月21日
[2]张侠.人民币升值的弹性效应及倒J曲线效应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