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对高水平残疾田径男运动员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2014-08-27 01:39:53周文静张葆欣
2014年20期

周文静 张葆欣

摘 要:通过对我国高水平残疾田径男运动员进行为期五周肺通气指标的监测分析,以了解残疾田径男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及特点,为保障残疾运动员科学的训练、防止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疲劳,提高训练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原训练;高水平田径残疾男运动员;肺通气功能

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进行训练,通过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双重刺激,可以使训练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的生理适应变化。本研究旨在为教练员安排训练计划,调整训练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北京市高水平残疾田径男运动员7名,其中脑瘫运动员1人,聋哑残疾运动员2人,视力残疾运动员4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和查阅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搜集本研究的相关资料。

1.2.2训练方法。北京市残疾人田径队7名男运动员于2011年7月23-8月25日在云南昆明高原训练基地进行高原训练。高原训练前采用大运动量中等训练强度,上高原后前三天进行适应性训练,三天后按中等训练量进行训练,第二周至第四周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最后三天为恢复训练调整期。

1.2.3实验法。采用意大利的MIR SpirolabII肺功能测试仪分别于高原前、后和高原期间高原期间第1、3、5周的每周二进行肺通气功能测试。选取的代表性指标:最大通气量(MVV)、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1秒肺活量(FEV1)、1秒率(FEV1%)最大呼吸流速(PEF)以及25%-75%用力肺活量平均呼吸流速(FEF25-75)。

1.2.4数理统计法。本实验中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和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所得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水平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五周高原训练对高水平田径残疾男运动员最大通气量(MVV)的影响。最大通气量(MVV)以适宜快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MVV是衡量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评价受试者的通气储备能力。

运动员在上高原第一周时MVV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直至上高原第三周时有所上升,上高原第五周时MVV值上升的幅度很小,随后开始下降,下高原后MVV值稍有下降,但仍低于上高原前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情况表明低氧环境和大强度的训练的双重刺激导致运动员机体的肺通气功能下降,另外这七名运动员大多是从事诸如100m、400m、跳高跳远等无氧供能项目,从中可以看出高原训练对其最大通气量的影响不是太大。

2.2五周高原训练对高水平田径残疾男运动员肺活量(VC)的影响。肺活量(VC)是指人在深吸气后,作一次最大的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呼吸机能的潜在能力,意义一般来说,呼吸肌力量大,肺活量测试值就大。

运动员在刚上高原一周时VC值开始有上升的趋势,直至第五周,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无显著差异(P>0.05),下高原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VC值高于上高原前水平。该现象可能与本阶段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有关,在大强度训练量后对呼吸肌有一定的刺激,致使运动员在下高原一周后VC值呈下降的趋势。可见较短时间的训练对无氧供能为主的项目无显著影响,但可用于监测训练量对运动员的肺通气的影响程度。

2.3五周高原训练对高水平田径残疾男运动员用力肺活量(FVC)的影响。用力肺活量(FVC),指最大吸气至肺总量位后最大努力、最快的速度呼吸,直至残气位的全部肺容积,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也称时间肺活量。FVC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动态指标。

运动员的FVC值与VC的变化一致,在上高原一周时FVC值呈逐步的上升趋势,这与运动员刚上高原,在接触低氧环境时对低氧敏感,引起肺小动脉反应性收缩加强,在运动状态下,影响了气体交换的速度,从而阻碍了肺的通气机能,随后FVC值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直至第五周时出现高原训练期间的最大值,表明高原第五周时运动员对高原低氧环境已逐步适应,肺通气功能加强。下高原一周后运动员的FVC值处于下降的状态,恢复至上高原前水平,该现象表明短期高原低氧训练对无氧供能的运动项目影响不大。

2.4五周高原训练对高水平田径残疾男运动员1秒肺活量(FEV1)、1秒率(FEV1%)的影响。1秒肺活量(FEV1)就是最大深吸气后做最大呼气,最大呼气第一秒呼出的气量。1秒率(FEV1%)用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VC 和 FEV1 主要反映呼气时肺的弹性回缩力、呼吸肌力和协调性、气道通畅性。

运动员的FEV1值与FEV1%的变化一致,从上高原第一周开始整个高原训练期间二者的数值呈逐步下降的趋势,直至下高原一周后FEV1值仍低于上高原前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EV1%值与上高原前、上高原第一周相比仍较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海拔升高,缺氧加重,抑制了呼吸中枢的活动,使呼吸减慢减弱,并进而引起机体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的下降。田径运动项目尤其是以无氧为主的代谢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常需要憋气,这势必影响肺的顺应性,最终影响肺通气能力,因而制约了FEV1 %的提高,因此要注意运动员肺通气功能的保护,定期检查,延缓肺通气功能下降。

2.5五周高原训练对高水平田径残疾男运动员最大呼吸流速(PEF)、25%-75%用力肺活量平均呼吸流速(FEF25-75)的影响

最大呼吸流速(PEF),是指用力肺活量测定过程中,呼气流量最快时的瞬间流速,主要反映呼吸肌的力量及气道有无阻塞。FEF25-75主要反映小气道功能,与用力无关。

运动员的PEF值与FEF25-75的变化一致,从上高原第一周开始二者的数值呈逐步下降的趋势,直至上高原第三周后数值开始回升,说明随着海拔高度升高,空气密度、大气压、温度降低,使空气流经气道的阻力减少,呼吸时气体的流速加快,使得小气道流速功能升高,但与上高原前和上高原第一周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之后二者的数值又呈现下降的趋势,直至下高原后二者的数值与上高原前相比明显较低,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看出小气道流速指标在整个高原训练过程中无明显变化,且下高原后其值均低于高原前水平,表明高原训练对运动员的小气道流速功能影响较小。

3.结论

经过五周的高原训练可以看出,运动员在整个训练期间肺通气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下高原后各指标值基本上都低于上高原前水平,说明短时间的高原训练对从事无氧供能为主项目的运动员的肺通气功能影响不大。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刘卫华,林建棣.高原训练研究综述[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21(1):57.

[2] 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崔蓉,马云,贺蓓,等.中国优秀运动员肺功能调查与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3):33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