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代美术作品的档案价值

2014-08-27 00:56李润波
北京档案 2014年7期
关键词:幅图

李润波

笔者珍藏几幅徐州汉图像砖和图像石拓片,还有一些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珂罗版《历代名画》和北京故宫出版的《故宫周刊》,内中刊载有历朝历代珍存下来的古代美术作品,最近得暇进行整理,发现这些美术作品中居然有一些可以弥补文字档案之不足,甚至可以说具有较高的档案研究价值。

从档案角度欣赏、评判,可以发现内中有很多图像砖和纸绢美术作品具有很高的记录史实的价值,具有一般档案难以体现的功能。兹各择要欣赏数件。

一、刻塑类

我国有石刻的历史很早,至少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主要是先民在石崖上刻画的记事图形,形态比较粗放,尚不能称之美术作品。真正具有美术研究价值的石刻,应该从比较具象的战国算起。石刻开始主要是记事,如秦始皇泰山封禅,丞相李斯用小篆以记事,由石工刻制于崖壁上,有的字至今还有痕迹。直到唐代石刻还比较盛行,宋以后随着纸画和绢画的盛行才渐趋消亡,仅剩刻碑保留了下来。

《楼阁飨宴图》(图1)是一幅两汉时期的王公贵族、地主豪强,往往家资富饶,田连阡陌,养士之风盛行,每天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种现象文字档案固然有较多记载,但场景怎样,难以名状,而这类画像石则如置身其境一般,翔实地记录了招待宾客的场景。这幅拓片横54cm,纵88cm,画面为三层楼阁式建筑。底部为灶厨间,厨师、女佣各自忙碌着。中层为栏屋,宾客所在房间,一名仆人正端着酒菜进去,两侧各坐三位宾客。上层为主人与贵宾席,主宾相对而坐,相谈甚欢,身侧后各有一随从也席地而坐,随从之后是上菜的仆人。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刻画细腻,体现了刻工对生活的观察力及把握全局的娴熟技巧。其中最具档案价值的是一层的厨师和佣人,他们的动作和使用工具都记录了那时的真实场景——右边男仆正汲水,用得还是定滑轮辘轳;正中一人正躬身切肉,一人端着盘托要往案子上放;左边一女佣正烧火,另一佣人正往锅里放肉。正中远处还有一女佣似在温酒。左上方悬挂一根木杆,上边悬挂着牛羊后脚、肉块和鱼。

砖像兴盛于两汉,主要用于墓室。西汉时因厚葬盛行,人间有什么死者也要享用什么,所以,有钱人家都把死者的坟茔修造得很讲究,不仅有砖券墓室,而且墓室内壁的用砖还用模制出图像,有人物生活生产情景,有瑞兽、花草等。晋唐以后,随着丧葬形式的变迁,这种工艺逐渐消失了。唐武士出征的图像砖(图2),高19cm,长38cm。最前面那个武士一手持长矛,另一手持盾,第二人持肩挎长弓,背挎箭囊,步伐紧随,非常写实。千年前古人出征什么态势?恐怕谁都说不准确,而这就是一幅真实可信的古代出征档案。唐吹奏乐图像砖(图3),高18cm,长36cm。河南巩义出土。展示一组吹奏乐场面。前边两人吹不同规格的笛子,中间两人吹长号,后边人吹箫,因乐器不同而姿态各异。鼓号手图像砖(图4),高18cm,长36cm。这块砖画面四人,前边的吹奏大号,后边两人击打腰鼓。服装一样,姿势不同,前边两人正常直立行走,后边两人一手举番,一手持棒,击打跨间腰鼓,双腿下蹲,似为扭秧歌动作。古代奏乐场景早已经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泯灭,但这两块像砖给我们保留下了具体场景。尽管当时的匠人不一定参与过上述活动,但他是那个时代的人,刻画的图像一定符合当时常见场面。

二、壁画类

敦煌石窟是中国历史保留下来的最完美的艺术宝库,其中有大量图画彩绘翔实记录了当时中华民族各地区生产和生活的场景,这类图画,是作者直接用笔墨染料在墙壁上绘画。这种画技术难度大,写实性很强,一些细节,任何文字都难以表述,因而这些图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敦煌第455窟造房图(图5)是一幅典型的唐壁画。这幅图将唐朝建房的场面完整地再现出来,颇为罕见。这是一座二层封闭式亭子,顶部框架结构清晰可辨,是研究古代建筑的宝贵史料。施工现场的七位师傅和小工都各自在忙碌着:正面地上一人正向上抛瓦,上边一人作接受状;另一人右手托起一摞方砖登着梯子向上攀登,上边一人一手把住梯子上顶横柱,一手作迎接方砖准备。左侧一角上边一人将一根木杆扔下来,下边一人拍手迎接。场面上的每个人都非常投入,神态极为逼真。笔者曾于40年前在建筑队当过临时工,干过类似的活,对这样的场面极为熟悉。其中那副梯子别具档案价值。因为梯子是农家最常见的登高工具,几乎家家都有,正因为平常,所以最易被记录历史的人忽视。试想,有谁能找出梯子的使用历史呢?这幅图就能见证,至少在14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了,而且形态和现在北方农村使用的基本一样。

敦煌17窟女人画像(图6)。一个头竖双髻的少女,身着长裙,左手托着汗巾,右手持一根打马球杆,显然是刚刚运动完,正向存包处走来。这幅图有几处都具有纪实意义,如头上的双鬏,说明是个姑娘,结婚后是要梳盘云头饰的,有鬏也只在顶部或后部梳一个;马球杆也是很写实的,和身高比,能测量出大体长度。至于人物体型和服装服饰也有其典型的盛唐时代的特征。最奇的是那个挎包,在1400年前的壁画上居然有现在样子仍很时髦的挎包。这幅图最初是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的画册中发现的,后来又见到民国的一个刊物的封面上使用了这幅图。笔者第一次见到这幅图着实吃了一惊,多么熟悉的挎包啊,30年前的北京,年轻姑娘就爱挎这样的布包、皮革包——说不定现在在北京箱包市场上仍或可以见到类似甚至完全相同的挎包呢!历史感多强啊!

图7也是一幅敦煌画像,画的是唐代的群马图。通过这幅图画档案,联系时下的马匹工作附件配置,我们可以看出,经过一千多年的劳作实践改进并不明显,鞍韂嚼环类的佩饰只略有一些变化。笔者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有一年多的时间是在生产队“跟车”,即随着马车劳作,每天早晨第一项工作就是“套车”,因而对马车部件比较熟悉。看这幅图的缰绳套,基本和我操作过的一样,马鞍的肚带、前后缆带三点固定马鞍的模式也没有变化,能够见到的变化就是马鞍前边设置上比唐代增加了一道凸起的扶手。当代的战马和唐时战马也差不太大,唯鞍韂前增设了凸起的扶手。

华色比丘尼品(图8)。宋代壁画。高59cm,长84cm。山西高平县开化寺大雄宝殿西壁中部。此幅画属于宗教壁画,是宋代壁画的极品,构图恢弘、线描精妙、设色富丽,画面描绘的是华色比丘尼故事中的一个场面。一个女子在经历了很多苦难之后,又遇盗贼,成为“压寨夫人”,后来盗贼被捕获,判了死刑,她又成为牺牲品,一起被埋入土坑,幸未窒息而死,被人挖了出来,出家为尼。画面上有地方行政长官(身着绿袍骑马者)和“法院院长”(站立着的身着黑衣者)亲自督刑,一群狱吏押着一个木枷锁着的裸身男子和一蓬头垢面的女子。即将受刑的男女表情迥异——男子昂头不屈,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样子,女子则表情哀蹙,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前边有两个刽子手持圆头铁锹站立一旁,准备埋人。

从画面直接观察,可能会觉得所用刑枷不太合理,怎么他们所戴的刑枷一块木板长,一块木板短呢?从情节上分析,很可能是为将他们三人从后边串联在一起而特制的木枷。先把第一个女囚押到一个土坑,已经把土埋到胸部,再处理这两位。囚犯正前方有挖好的长方形土坑,土坑正前方有行刑指挥,手持法棒,下方一位“法警”手持同样的法棒正在维护秩序,正面是两个手持铁锹的“法警”,等待令下实施埋人。“法警”后边是法官,手持朱笔,准备画押行刑。上方被埋女囚周边绘画两只老虎和一只豺狼,张开血盆大口扑向女囚,这边不管不顾。这个场景肯定不符合事实,可能是作者为“教育”世人,故意画蛇添足,以警示世人千万不要违法犯罪,不然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个样子。离奇的是,右下角还有一位天神,用法眼“扫描”四周,看有无其他犯法者在场。意思是天神时刻在观察人世间一举一动。这幅画的档案意义非凡,他将宋代至少是山西一带法官处理囚犯的主要场景记录了下来,法棒、朱笔、长枷、不同身份者的衣着等都能体现档案价值,特别是执行“法警”手中的铁锹,几乎和现在北方农村常用的圆头铁锹一般无二。过去农业绘图只见方锹,从未见过清以前还有圆锹,这幅画为农村常用器具的使用添了新的内容。

元代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壁画——王喆诞生图(图9)。画面人物活动分四组,第一组是接产场景,共五个女人:一位产妇刚生完孩子身体虚弱正躺在床上,身边一个人端一碗汤或粥过来,产妇强挣扎着侧过身,仰起头准备进食。另二人正给孩子洗身。还有一个人刚进内屋门。第二组是东厢房,一个人在厨房煲汤或熬粥。厨房外两人正给产妇清洗衣物。另有三个邻居来到院子看望产妇。客厅有火盆,院中有辘轳井。这幅壁画档案价值独特,居然将民间产子情景大体真实地记录下来。而且有真实人名。

元代明应王殿壁画——卖鱼图(图10)。高260cm,宽210cm。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东北部。卖鱼图是一幅反应元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画中置一张桌子,上摆酒坛、酒杯、壶、盘、汤匙等器皿;下置木箱,内装鲜桃、石榴、西瓜等瓜果。桌后一老一少,老者把酒,少者捧杯,似正开怀畅饮。桌旁二人手捧面点主食,回身目不转睛地看着渔翁卖鱼给一位官员。买鱼的官员亲自把秤称鱼,身子前倾,注视着秤杆,形态逼真。渔翁头裹布巾,身着米黄色长衫,白色下衣,身后还插着一根抓鱼用的长柄弯勾,身后地上放着鱼篓,手里还拎着两条待称的鱼,嘴巴张开,左手伸出两个指头,仿佛在和买鱼的官员谈价钱。画面官员体态丰腴,显示出他们生活的优裕,而渔翁面容憔悴,身躯佝偻,显示了劳动者生活的艰辛处境。这幅画的档案价值也很高,除了表现官宦人家的一个生活侧面之外,还再现了用秤称鱼的场面。显得非常贴近当时的生活史实。

元代明应王殿壁画——后宫奉食(图11)。高390cm,宽311cm。山西省洪洞县永乐宫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北壁东侧。殿内北壁神龛东侧为明应王后宫奉食图。画面绘制膳房一角,中置一案,有侍女八人。一人居中手持蜡钎照明,五人手捧食品、酒水和水果,后边一男人持鹤扇而立,右下角有二人在烧水,其中一人蹲在那里正用通条捅炉子,另一人一手按住铜壶防止摇动,一只手用袖子遮住发髻,防止灰尘污染。画面构图严谨,色彩丰富,线条苍劲有力,人物神情兼备,表明画作者非常有生活体验。这幅图的档案价值也很高,一方面再现了元代富家厨房面貌,一方面通过人物和物件,再现当时的真实生活场景。这幅图的档案视点是画面人物所使用的炉子和人物捅炉子的动作,这可是多少文字都难以描述到位的啊!

三、纸绢品绘画

纸绢类材质是我国大宗绘画的载体,起始于战国后期,现保存下来最早者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绢画。之后一千年以绢画为主,纸画宋以后渐趋出现,明清以后居主要位置。纸绢类绘画因流行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而被称为国画。国画是民族艺术的经典,其中的写实作品具有极高的档案价值。

唐《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图12)。这幅画准确地记录了跳舞场面:体态婀娜的美女舞姿、唐时的击鼓、敲打竹板的动作以及击掌喝彩的手势,无不精准。而主人公乘坐的木椅,也是宝贵的古代家具的见证。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原迹已失传,今留存下来的画作为宋人临摹本。该画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略,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后主还不放心,派画家顾宏中秘密将场面画下来,后主见了这幅图以后,才放下心来。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而这幅图的档案价值,也不可谓不高矣。

明代版本的《尔雅图说》上摘选的一幅图(图13)。《尔雅》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工具辞书,对生活百科都有介绍,晋郭璞为之作了逐条的注释,当时限于载体条件,难以确认是否绘制了图画,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是北宋的《尔雅图说》,该书对实物部分都配绘了相应图画,给很多器物作出了文字和图片的注释,使我们现在能够见到时下仍然存在的劳动工具、乐器、动植物等品类千年前的形态。这幅图由四幅图组合为一页,其中三幅介绍的是当时渔业的劳作方式和使用的捕捞器具。这样的渔具,现在在南方乡下还在使用。

北宋《纺线图》(图14),记录了当时纺线的细节,弥足珍贵。棉花纺织技术公认是元初黄道婆引进到北方的,而北宋的开封居然已经有了这样的图画。教科书介绍她是改进了纺织技术,看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当时纺织机械的确简单,技术性能也比较落后。这幅图的档案价值在于记录了原始的纺织设备和操作程序。

作者单位: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

猜你喜欢
幅图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看图猜图
思维训练营
找不同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找规律 定图形
少了哪一块
找一找
奇怪的影子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