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平
摘 要: 近年来,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中古汉语史料日益盛行,成为学生答题的拦路虎。一线教师做好高中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不仅是高考的需要,更是传承中华优秀文明的需要。
关键词: 古汉语史料 史料解读 高考历史
近年来在高考中,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越来越偏重于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理解、历史阐述、知识迁移和文字表达能力。考生往往因为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史料,最大限度地获取史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并有机地将史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完成知识的迁移,而影响了得分。特别是涉及古汉语的史料,学生更是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就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如何突破古汉语史料解析这一瓶颈,我进行了尝试。
一、收集数据,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为了得出客观的分析数据,我精心选择了近两年福建省高考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古汉语材料的选择题,对自己所教两个班级的94名学生的得失分情况做了认真统计,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让考生找找失分的原因,得失分情况统计如下表:
不难看出,两道题的得分都不高,而且做题所用时间超过了做选择题的平均用时量,尤其是第2题只有不到二分之一的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我掩卷思考,认为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能力太弱。之后,我认真分析了学生问卷,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分析基本上是吻合的,在回答这两道题失分的原因时,绝大多数的回答是“读不懂材料”、“不会翻译”,有的还写道“最让我头痛的是翻译不准,导致选错”,“这种古汉语类型的题最大的障碍就是读不懂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古文知识欠缺出现的翻译卡壳导致失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古汉语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2.答题基本思路、方法和技巧欠缺。3.答题的规范程度和文字表述的准确程度、精炼程度不够。4.学生对古汉语史料解析题存在畏难情绪。
二、新高考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的一些做法
1.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只有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克服怕古汉语的畏惧心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败。教师要注意选择古汉语中既有史料价值,文采又突出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就生动地反映了秦的历史),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解读。最后老师归纳总结,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既激发兴趣,又获取知识。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贯穿古汉语史料的解读方法和答题规范。一是要求学生循序渐进,第一步粗读古汉语,弄清史料所说之事。第二步提取关键词,了解古汉语出处、人物、历史阶段或国别。第三步尝试概括古汉语史料的中心思想。第四步回扣教材,将古汉语史料迁移至课本具体基础知识。总之,我们阅读一段古汉语材料时,应该关注材料的出处,抓住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提炼材料的核心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其实高考大多通过创设新历史情境设问,史料可能是陌生的,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往往能和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找到某种契合点。找到这个点,适当进行知识迁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3.精选强练,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古汉语史料种类庞杂,浩若烟海,有的艰涩深奥,有的抽象难懂。为克服学生对史料解析题的畏难情绪,要精选史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史料的选择范围上先课本、后课外;在史料的选择类型上先单一、后复合。加大训练力度。教师精心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史料,精心设计出不同角度的问题,精心安排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不同层次的训练,以练促记,以练生趣,“缩短”历史与现实、学生与史料之间的距离,达到消除学生畏难情绪的目的。
三、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环节切忌步入误区
1.在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中,切不可机械地胡乱引用,更切忌信口开河的点评,以类“风马牛不相及”之举臆断嫁接古汉语于历史教学中。这样不但会偏离教学主题,而且碍于有效课堂的构建,为避其弊害,教师当本作“好问则裕”的真诚觉悟严谨治学,处理好历史学科与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切忌越俎代庖。由于各学科各具特色,古汉语切入教学环节中历史教师尤当扬长避短,且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指导、引领学生学习、赏折一些有特色的历史小品文、古诗词、楹联,还应当与学生融洽相处,培养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思索空间。“事定犹须待阖棺”,教师切忌“以一己之蔽而掩众生之长”。2.古诗文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切忌冲淡主干知识,应该明白它只能作为一种调节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学习主干知识的滋润济。古汉语历史是语文而不是历史,我们可以从那类似浪漫的文字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总之,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而易见,利用古代汉语作为背景材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部分,学好古代汉语是师生绕不开的课程。切实重视加强对古代汉语的学习,不仅是提升学生文综得分的需要,而且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2]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的精彩.中国科技出版社.
[4]于友西,叶小兵.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统一.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摘 要: 近年来,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中古汉语史料日益盛行,成为学生答题的拦路虎。一线教师做好高中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不仅是高考的需要,更是传承中华优秀文明的需要。
关键词: 古汉语史料 史料解读 高考历史
近年来在高考中,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越来越偏重于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理解、历史阐述、知识迁移和文字表达能力。考生往往因为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史料,最大限度地获取史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并有机地将史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完成知识的迁移,而影响了得分。特别是涉及古汉语的史料,学生更是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就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如何突破古汉语史料解析这一瓶颈,我进行了尝试。
一、收集数据,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为了得出客观的分析数据,我精心选择了近两年福建省高考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古汉语材料的选择题,对自己所教两个班级的94名学生的得失分情况做了认真统计,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让考生找找失分的原因,得失分情况统计如下表:
不难看出,两道题的得分都不高,而且做题所用时间超过了做选择题的平均用时量,尤其是第2题只有不到二分之一的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我掩卷思考,认为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能力太弱。之后,我认真分析了学生问卷,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分析基本上是吻合的,在回答这两道题失分的原因时,绝大多数的回答是“读不懂材料”、“不会翻译”,有的还写道“最让我头痛的是翻译不准,导致选错”,“这种古汉语类型的题最大的障碍就是读不懂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古文知识欠缺出现的翻译卡壳导致失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古汉语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2.答题基本思路、方法和技巧欠缺。3.答题的规范程度和文字表述的准确程度、精炼程度不够。4.学生对古汉语史料解析题存在畏难情绪。
二、新高考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的一些做法
1.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只有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克服怕古汉语的畏惧心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败。教师要注意选择古汉语中既有史料价值,文采又突出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就生动地反映了秦的历史),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解读。最后老师归纳总结,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既激发兴趣,又获取知识。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贯穿古汉语史料的解读方法和答题规范。一是要求学生循序渐进,第一步粗读古汉语,弄清史料所说之事。第二步提取关键词,了解古汉语出处、人物、历史阶段或国别。第三步尝试概括古汉语史料的中心思想。第四步回扣教材,将古汉语史料迁移至课本具体基础知识。总之,我们阅读一段古汉语材料时,应该关注材料的出处,抓住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提炼材料的核心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其实高考大多通过创设新历史情境设问,史料可能是陌生的,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往往能和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找到某种契合点。找到这个点,适当进行知识迁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3.精选强练,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古汉语史料种类庞杂,浩若烟海,有的艰涩深奥,有的抽象难懂。为克服学生对史料解析题的畏难情绪,要精选史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史料的选择范围上先课本、后课外;在史料的选择类型上先单一、后复合。加大训练力度。教师精心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史料,精心设计出不同角度的问题,精心安排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不同层次的训练,以练促记,以练生趣,“缩短”历史与现实、学生与史料之间的距离,达到消除学生畏难情绪的目的。
三、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环节切忌步入误区
1.在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中,切不可机械地胡乱引用,更切忌信口开河的点评,以类“风马牛不相及”之举臆断嫁接古汉语于历史教学中。这样不但会偏离教学主题,而且碍于有效课堂的构建,为避其弊害,教师当本作“好问则裕”的真诚觉悟严谨治学,处理好历史学科与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切忌越俎代庖。由于各学科各具特色,古汉语切入教学环节中历史教师尤当扬长避短,且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指导、引领学生学习、赏折一些有特色的历史小品文、古诗词、楹联,还应当与学生融洽相处,培养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思索空间。“事定犹须待阖棺”,教师切忌“以一己之蔽而掩众生之长”。2.古诗文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切忌冲淡主干知识,应该明白它只能作为一种调节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学习主干知识的滋润济。古汉语历史是语文而不是历史,我们可以从那类似浪漫的文字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总之,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而易见,利用古代汉语作为背景材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部分,学好古代汉语是师生绕不开的课程。切实重视加强对古代汉语的学习,不仅是提升学生文综得分的需要,而且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2]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的精彩.中国科技出版社.
[4]于友西,叶小兵.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统一.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摘 要: 近年来,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中古汉语史料日益盛行,成为学生答题的拦路虎。一线教师做好高中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不仅是高考的需要,更是传承中华优秀文明的需要。
关键词: 古汉语史料 史料解读 高考历史
近年来在高考中,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越来越偏重于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理解、历史阐述、知识迁移和文字表达能力。考生往往因为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史料,最大限度地获取史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并有机地将史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完成知识的迁移,而影响了得分。特别是涉及古汉语的史料,学生更是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就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如何突破古汉语史料解析这一瓶颈,我进行了尝试。
一、收集数据,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为了得出客观的分析数据,我精心选择了近两年福建省高考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古汉语材料的选择题,对自己所教两个班级的94名学生的得失分情况做了认真统计,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让考生找找失分的原因,得失分情况统计如下表:
不难看出,两道题的得分都不高,而且做题所用时间超过了做选择题的平均用时量,尤其是第2题只有不到二分之一的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我掩卷思考,认为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能力太弱。之后,我认真分析了学生问卷,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分析基本上是吻合的,在回答这两道题失分的原因时,绝大多数的回答是“读不懂材料”、“不会翻译”,有的还写道“最让我头痛的是翻译不准,导致选错”,“这种古汉语类型的题最大的障碍就是读不懂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古文知识欠缺出现的翻译卡壳导致失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古汉语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2.答题基本思路、方法和技巧欠缺。3.答题的规范程度和文字表述的准确程度、精炼程度不够。4.学生对古汉语史料解析题存在畏难情绪。
二、新高考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的一些做法
1.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只有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克服怕古汉语的畏惧心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败。教师要注意选择古汉语中既有史料价值,文采又突出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就生动地反映了秦的历史),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解读。最后老师归纳总结,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既激发兴趣,又获取知识。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贯穿古汉语史料的解读方法和答题规范。一是要求学生循序渐进,第一步粗读古汉语,弄清史料所说之事。第二步提取关键词,了解古汉语出处、人物、历史阶段或国别。第三步尝试概括古汉语史料的中心思想。第四步回扣教材,将古汉语史料迁移至课本具体基础知识。总之,我们阅读一段古汉语材料时,应该关注材料的出处,抓住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提炼材料的核心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其实高考大多通过创设新历史情境设问,史料可能是陌生的,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往往能和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找到某种契合点。找到这个点,适当进行知识迁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3.精选强练,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古汉语史料种类庞杂,浩若烟海,有的艰涩深奥,有的抽象难懂。为克服学生对史料解析题的畏难情绪,要精选史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史料的选择范围上先课本、后课外;在史料的选择类型上先单一、后复合。加大训练力度。教师精心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史料,精心设计出不同角度的问题,精心安排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不同层次的训练,以练促记,以练生趣,“缩短”历史与现实、学生与史料之间的距离,达到消除学生畏难情绪的目的。
三、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环节切忌步入误区
1.在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中,切不可机械地胡乱引用,更切忌信口开河的点评,以类“风马牛不相及”之举臆断嫁接古汉语于历史教学中。这样不但会偏离教学主题,而且碍于有效课堂的构建,为避其弊害,教师当本作“好问则裕”的真诚觉悟严谨治学,处理好历史学科与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切忌越俎代庖。由于各学科各具特色,古汉语切入教学环节中历史教师尤当扬长避短,且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指导、引领学生学习、赏折一些有特色的历史小品文、古诗词、楹联,还应当与学生融洽相处,培养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思索空间。“事定犹须待阖棺”,教师切忌“以一己之蔽而掩众生之长”。2.古诗文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切忌冲淡主干知识,应该明白它只能作为一种调节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学习主干知识的滋润济。古汉语历史是语文而不是历史,我们可以从那类似浪漫的文字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总之,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而易见,利用古代汉语作为背景材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部分,学好古代汉语是师生绕不开的课程。切实重视加强对古代汉语的学习,不仅是提升学生文综得分的需要,而且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2]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的精彩.中国科技出版社.
[4]于友西,叶小兵.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统一.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