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宝宝
(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7)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有序开发水电资源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近年来多项中央重要文件中都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对地表和地下水的影响。生产废水主要包括砂石料冲洗废水、混凝土拌和及养护废水、机械保养冲洗废水和河道疏浚废水以及化学灌浆等生产废水。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包括施工营地及分散施工人员生活用水产生的生活污水。若上述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或处理不达标排放,将对施工河段及下游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废水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根据具体工程生产情况和生产、生活废水产生量,可采取沉砂库、废水处理厂或一体化成套设备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排入受纳水体或回用。排污口设置应满足水资源保护有关要求,回用水可作为循环用水,也可用于绿化或喷洒道路及施工场地。生活污水处理多采用生化法且工艺较成熟,可供选择的工艺方案也较多,应结合施工布置、污水量等特性进行工艺选取。
试运行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运行导致的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如河道水量增加或减少、库区或河道的水深、流速变化等;由于上述水文情势变化以及入河污染负荷变化,从而引发工程影响河段水质变化;水库库区及下游河道水温沿程变化;输水或灌溉工程对沿线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针对水利水电工程营运期水环境影响,主要环境保护措施有:进行生态调度、泄放生态流量,减少河段生态修复;加强水质保护管理;采取分层取水等水温恢复或减缓措施;截堵、疏排地下水、水源替代措施。
(1)对水生生态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范围主要在上、下游围堰之间及其以下附近水域,工程开挖、爆破、围堰截流时的石料抛投会对施工河段鱼类及水生生物形成惊扰。水利水电工程导流洞封堵期间和初期蓄水期间坝下河道流量减少,部分河段将干枯或形成一些小型水坑,极易发生鱼类搁浅或被伤害的现象。施工期如环境保护管理不力,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不能做到达标排放,加之弃渣下河,可能直接影响受纳水体的水质,从而对水生生物生境造成影响。尤其是鱼类的“三场”等重要栖息场所,甚至可能影响珍稀水生生物的生存。(2)对陆生生态的影响。施工占地对植物资源的影响。枢纽建筑物、施工生产生活设施、弃渣场、场内道路及辅助企业等占地均将占压或破坏部分林地、灌草丛和农田。外来物种对当地植物的影响。工程建筑材料及其车辆的进入、植树造林等,可能带来外来物种。外来物种能通过竞争、捕食、改变生境和传播疾病等方式对本地生物产生威胁。施工期产生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弃渣等会改变河道水体的浑浊度及理化性质,使栖息在水边的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等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甚至消失。施工开挖、爆破、运输作业产生的噪声和施工人员的干扰,可导致施工区及邻近区域的鸟类和兽类的生活、取食环境恶化。(3) 施工期的生态环保措施。水生生物保护应立足于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保护措施包括:主体工程规划设计时将建立人工增殖放流站、过鱼设施、生态流量下泄措施和分层取水措施等水生生物保护措施纳入设计范围;制定有关水生生物保护的规章制度,并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加强水生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公告、宣传册发放等形式,教育施工人员,通过制度化严禁施工人员非法捕鱼;加强施工管理,杜绝各施工辅助企业生产废水超标排放和弃渣下河,确保水体水环境质量满足各鱼类生存需要。导流洞封堵和初期蓄水期间,应对坝下河道减水段内搁浅的鱼类进行转移。
陆生生物保护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结合生态建设规划,协调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多样性,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利水电工程常见的陆生生态保护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措施、控制措施和补偿措施三大类。
(1)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大多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工程建设将改变河流长期演化形成的生态环境,使得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原有河流的生态环境,尤其是鱼类的“三场”等重要栖息场所。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水体流速减小,不仅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的迁移扩散能力,使水体自净能力下降,而且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造成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水库下泄低温水和下泄水气体过饱和都会对水体中的鱼类造成危害。(2)对陆生生物的影响。生境破坏和片段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水库蓄水形成库后,使森林的生境遭受破坏和形成片段,原有的森林群落被人为分割,造成生境的丧失和生境片段化使植物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并对群落物种的散步和移居产生直接的障碍。水库蓄水、水域面积增加,热容量相应增大,年温差有所减少,无霜期延长,这些自然条件的变化所形成的局部小气候将对植被产生影响。建库后,河岸边、河谷地带原有的野生动物生境被淹没,将使陆生动物的栖息地相对缩小。另外,水库蓄水也将影响部分动物的取食或迁徙通道被切断,影响其生存环境。(3)生态保护措施。针对水利水电工程营运期间生态环境影响,常见的环境保护措施有:在水电开发规划时必须优先考虑流域生态保护的需要,充分保障生态用水,满足生物生存空间和通道等的要求,减少占用天然河道的长度。根据不同珍稀生物的生活习性以及人文自然景观特征,保留充足和必要的天然河段。根据区域能源供给需求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明确各水电梯级开发的先后顺序。优化水库运行调度,为在水库的坝下段流水中繁殖的鱼类提供涨水条件,避免因水库蓄洪而使鱼类难以繁殖的情况出现。实施下泄生态流量措施和鱼类增殖放流措施。对施工区内的珍稀植物移栽保护,对受影响的珍稀动物进行迁徙或修建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加强工程区域和水域的管理,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保护区域。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工程施工期。施工期大气污染主要来自施工开挖、爆破以及钻进支护过程中的作业粉尘;砂石料破碎、筛分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以及公路运输产生的粉尘、扬尘、一氧化碳、、THC、二氧化氮、铅化物,施工工地装卸、堆放材料及施工过程中引起的风扬灰尘等。这些粉尘和有害气体不仅大大增加大气浮尘含量和有害成分,严重影响施工作业人员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及环境卫生,甚至可能给附近农业生产带来不良影响。
为了减少工程施工对空气环境的污染,应因地制宜,优化施工布置规划,合理选用工艺和设备;根据有关排放标准,采取措施消烟除尘,控制污染源,减少排放量;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遮盖或挡风措施;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地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降尘;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须采取防尘除尘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对声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主要噪声源有钻孔和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爆破噪声,移动交通噪声。声级较高的噪声源主要分布于大坝基坑、导流明渠和地下厂房尾水区施工区。
常用的噪声控制措施主要有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实行施工区与居住区分离,尽量利用地形降噪;选取低噪声设备和工艺;加强设备及车辆的维护保养;在高噪声施工区严格要求佩戴防噪耳塞等劳保用品。合理选择施工时间,尽可能在白天进行施工,严禁夜间爆破和大规模施工活动,减少和避免噪声扰民。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弃渣、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施工弃渣弃土应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在施工期可结合场平、修路等利用弃渣,禁止任意倾倒。弃渣场须先于堆渣施工前采取满足经济技术和安全要求的防护和排水措施,并在堆渣结束后结合后期利用要求进行渣顶和坡面绿化。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应设立垃圾桶实行集中收集,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专门处理。
施工区生活环境相对集中,人员复杂,流动性大,容易传播流行性传染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等。人群健康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引用水源保护、卫生清理与检疫防疫、食堂卫生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水利血防工程等。
开发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可改善当地道路交通条件、通信条件,提升当地基础设施水平;与此同时,工程建设和运行对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区的自然面貌、生态环境,甚至对局地气候,都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建设既有兴利除害的一面,又有洪涝影响等不利的一面。因此,制定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必须从流域或地区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以期减免不利影响,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对于具体水利水电工程开展设计时必须对各类影响进行充分分析,努力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积极作用,减少其不利影响。
[1]邹家祥,薛联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手册 水利水电工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薛联芳.向家坝水电站环境保护措施[A].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水电2006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