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摘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本文着重分析了城市音乐广播在媒介市场竞争中的现状,梳理了城市音乐的特征优势和新媒体时期的新形态,并尝试对城市音乐广播的重塑提供思路。
【关键词】城市音乐广播 城市化 重塑思路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中国音乐广播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稳定时期,为广播电台的广告创收做了很大贡献。城市音乐广播如何利用自身的传播特性与优势,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城市音乐广播的市场现状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2012年调查研究显示,“在整体市场中,音乐类广播频率有较稳定的收听表现。从在家收听情况来看,排在首位的是新闻综合类广播,市场份额超过1/3,音乐、交通和文艺类广播市场份额较接近,音乐类广播频率市场份额为15.51%;从车上收听情况来看,音乐类广播仅次于交通广播市场份额位居第二,所占份额达到25.89%;其他场所中音乐类广播频率市场份额也有22.52%。说明音乐类广播无处不在,具有伴随性强的特征”。①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城市音乐广播不仅在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上为听众所喜爱,具有较高的收听忠诚度,而且在经济效益上也取得了不俗成绩,成为广播电台广告创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城市音乐广播的传播特性与优势
1.亲密性和共同存在感
英国桑德兰大学教授安德鲁·克里斯尔认为广播是具有亲和力的媒体。②自晶体管技术和电视媒介出现以来,广播逐渐从家庭起居室的中心位置转变成具有高度便携性的移动收听媒体,可以在卧室、汽车、办公室等私密空间内进行的收听行为,这就决定了当代广播收听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行为。此外,音乐节目通常是现场直播节目,即使提前录制的节目也会力争呈现出现场直播的效果,直播节目中主持人语言的主要特点是话语的直接性,第一人称和直接引语的运用以及口误、口头语等现象都使听众感觉主持人是与自己直接面对面地对话,这样就增强了听众对于广播的亲切感。
相较于电视和互联网,广播传播只诉诸声音符号,不会受文字、画面和图像的干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于信息的理解也更偏向于主观,在理解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加入与自身经历和经验相关的辅助信息。同样,对于只听见声音的主持人形象也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判断。例如:许多听众在收听音乐节目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听到自己熟悉的歌曲时,就会因之而产生相关的联想,想起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的场景、想起和恋人或朋友、家人一起听这首歌时的心境等,这种联想带领听众进入了属于自己的特定精神境界。因此,广播的非视觉化传播特性也就在听众和广播媒介之间构建了亲密性。
共同存在感是指广播听众在收听过程中会感受到自己和主持人以及其他听众在共同进行收听的社会化行为。③对于受众来说,音乐节目的收听过程具有个体性和私密性,通常都是在家中或卧室这样的私密空间中进行,但对于广播媒介来说它所传播的内容则是面向广播听众的,这样就将广播传播的私密性和共同性联系在一起。在音乐广播中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音乐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我们”“听众朋友们”等称谓,对某个听众来说既是对自己说,同时也是与其他听众进行的交流。此外热线电话以及网络的在线互动,让即使没有亲身参与的听众也强烈感受到自己身处于一个庞大的广播收听群体之中,他们在同一时间收听同一个节目,彼此分享着各自的收听体验。
2.身份认同和社区化
纵观欧美城市音乐广播的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就是高度的专业化和类型化,几乎每种音乐类型都会建立一个独立的广播频率,诸如乡村音乐频率、成人流行音乐频率、爵士音乐频率、怀旧音乐频率、摇滚音乐频率、纯音乐频率等。④
在中国,类型化音乐广播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内容定位为时尚流行音乐,目标听众人群年龄锁定为15~40岁。⑤相较于国家广播电台,在中国城市音乐广播电台中,除了北京、上海等较大城市出现一定程度的类型化音乐广播以外,大部分城市音乐广播仍属于综合型音乐广播(一些地方仍沿用文艺台的名称),即以栏目为播出单元,每日播出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节目,旨在满足听众多方面的诉求。
音乐广播对听众身份认同的构建具有很强的影响作用。首先,听众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经历、经验、文化背景、品位爱好等因素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节目类型。学生一族普遍选择流行音乐,大部分上班族会选择怀旧金曲,而老年人则可能会选择曲艺节目等。如此一来,不同的音乐频率或音乐节目就会形成不同的收听群体,同一听众群体相互之间在年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同或者相似,因而也就形成了听众之间、听众与电台之间、听众和主持人之间的身份认同。在这个关系网中,虽然地理上相隔遥远,但在收听广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这种身份认同的直接结果是音乐广播在听众中促进了群体归属感的形成,收听广播就如同一场大型典礼,听众在相同时间做相同的事情,形成了一种“共同社区”的效果。在这个声音社区中人们对音乐有相似的品位、有共同喜爱的歌手,也看到许多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人与人的交往行为不再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工具性,而是回归到了原始的“部落群体”。当然这个社区不止一个,不同的人会组成不同的社区甚至有时会存在重叠。
对城市音乐广播来说,社区化是其自身不可忽视的重要特性。通过社区化给予听众归属感和轻松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听众对音乐广播的依赖性,从而逐渐强化听众对音乐广播的忠诚度,增强城市音乐广播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微电台与公共领域
2011年5月10日,新浪微博推出全新应用“微电台”,网友在浏览微博的同时,能够收听自己喜欢的电台。目前全国各地主要的音乐广播电台都已经入驻微电台。音乐广播自身的娱乐性、消遣性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得到更大的发挥和辐射,因此各城市的音乐广播在入驻微电台上也表现出较其他类型广播更高的积极性。
从本质上看,微电台属于新媒体生态环境的网络广播,但又与一般广播电台的网络直播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微电台除了同步直播电台节目外还允许听众在收听过程中留言,写下自己对播出节目的感受和想法,可以实时看到其他听众的留言;其次,微电台建立在微博的体系内,微电台会向听众告知主持人的微博,听众可以直接向主持人的微博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主持人既可以通过话筒传播听众的留言,又可以通过回复的方式实现与听众的互动与反馈。
微电台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众地位之间不平等的状态,听众可以在微电台的留言平台上畅所欲言,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公共领域”的重构。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大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⑥微电台提供的公共领域使听众能够畅所欲言,不同观点在不同听众间会形成各自的身份认同,继而“才能形成批评和批判力量,公共领域也才能发挥其应有职能。”⑦由微电台建构的公共领域呈现以下特性。
其一,讨论性和批判性。作为收听群体的意见场,微电台成为那些喜爱收听广播的网民进行讨论的场所。对于城市音乐广播来说,参与讨论的听众基本处在一个环境中,对彼此所讨论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一个话题往往能得到大量的回应,形成一呼百应的效果。同时,对于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其他声音,可以进行捍卫或者反驳,进一步促进公共讨论空间的形成。
其二,直接性和平等性。微电台诉诸网络传播,网络的自由性与即时性使听众的意见能够迅速及时地得到传播,与他人分享交流。而微博特有的“@功能”也可以方便听众将意见和观点直接发送至目标对象。此外,听众也能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对主持人未提到的信息进行补充、对传播中的错误予以纠正或提供自己身边的新闻等。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重塑城市音乐广播的思路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市化进程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深化,所表现出的是“城市走向区域化,实现大中小城市、城镇、乡村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体化,即大都市市区化”。⑧
城市音乐广播的重塑必须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同步,城市化改变了以往熟悉的交流传统,呼唤着与时代前进步伐相契合的新型传播机制的诞生。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突破了城市音乐广播自身属性特征的束缚,在向“跨城市、跨媒体、受众为本、创意为先的广播媒介的深层变革过程中逐步实现蜕变与重塑”。⑨
1.为本地区听众提供富于针对性的音乐服务
目前,大部分城市音乐广播虽然还不能做到像英美广播那样高度的类型化和专业化,但在音乐的选择和播出上已具备明确的针对性,诸如北京音乐广播(FM97.4)是“以有社会责任感、以年轻人为主要对象的现代化音乐广播电台”;⑩南京音乐广播则定位于“15~45岁最具活力与消费能力的城市青年群体”。因此,在明确对象受众的基础上,城市音乐广播应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音乐服务,主要体现在节目编排、节目内容与主持人的选择上。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要求音乐广播在节目编排上力求紧凑连贯,日间的板块类节目已成为许多城市音乐广播的播出常态,都是以播出风格类似的音乐为主。晚间的经典怀旧节目和午夜的音乐谈话节目能够唤起一代人对往事的回忆,舒缓一天的学习工作压力并增强了对音乐广播的依赖感和认同感。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收听率很高的节目一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同一位主持人主持,例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频率主持人伍洲彤主持《零点乐话》节目已16年,他所传达的音乐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听众心中。
2.借新媒体延伸音乐广播的跨城市影响力
近几年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尤其在京津城际、沪杭高铁等路线开通后,曾经作为个体的城市现在已经逐渐发展为“城市群”。因此,对城市音乐广播的理解也可以上升到城市群的层次,城市音乐广播的辐射范围可以延伸到周边与其他城市。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网络广播将主持人的声音传送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互联网也成为各个城市音乐广播自我展示、自我推广的平台,其中明星主持人更被视为电台“标签式”人物,借助其影响力来吸引更多的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听众。此外,手机、iPad等移动接收终端的快速普及,为不同地区听众提供方便稳定的广播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潜在听众。
3.逐步完善音乐广播节目的社会化生产和市场化营销
据有关资料统计,2012年我国广播电台播出节目共计近1338.37万小时,其中广播节目制作时间718.82万小时,制作与播出的比例为53.15%。同年,我国电视播出节目共计1698.53万小时,其中节目制作时间近343.63万小时,制作与播出的比例为20.25%。从数据可知,广播节目在自制数量上远远高于电视,但是在购买、交换的数量上却低于电视。因此,总体来说我国内地广播节目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
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新闻类节目的严肃性和曲艺类节目的地域性,是最容易为受众接受的广播节目形式。音乐类广播节目也就成了广播节目市场上比较畅销的节目类型,这在欧美广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欧美电台在节目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节目的制播分离。从中国目前的广播行业来看,完善制播分离的探索已经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节目质量难以保证、民营节目制作公司不具备专业资质、缺乏节目评估系统以及制、播难以完全实现等问题,但不能因为现在的困难否定它的长远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逐步形成一个健全的广播节目市场,“使品牌化的广播节目由一次播出至N次使用,不仅扩大品牌节目资源的影响力,也逐步改变着目前广播单纯靠广告创收的被动局面”。
四、结语
城市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其必然性,音乐广播作为依托社会存在的大众媒体应在清醒、冷静、客观地认识自身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顺应历史和时代前进的步伐,做出相应的变革。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打破了媒体传统的传播手段,谁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谁就能取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