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改变中国

2014-08-26 10:58
齐鲁周刊 2014年31期
关键词:牢笼户籍制度户口

“一等公民”与“二等公民”的理想国

7月30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被认为是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开的标志。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意见》明确了上述改革举措,标志着我国“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这次户籍制度改革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措施之实是前所未有的,”公安部副部长黄明说,但他随后的补充显示了与改革承诺相伴随的谨慎,“与此同时,具体政策要根据每个城市的情况来决定。”

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意见的落地,两者界限没有了,但两个户口簿背后的福利差别,会随之消失吗?

从1950年代起,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以统购统销政策为起点,从经济上把农民固定在农村。之后,又辅助以严格的户籍管理,在制度上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从此,中国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

户口制度的辐射力量是惊人的,其背后逐渐附加了从社会保障到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几乎所有公民权益的城乡化差异。城乡之间建立起一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上的全方位不平等,由此也衍生了长期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市民的“一等公民”与农业人口的“二等公民”的社会地位。这种因户籍而产生的身份差别是“世袭”的,吃“农业粮”的农村人与吃“商品粮”的城市人成为两个阶层。

不仅农村人的户口不能进城,各个城市之间的户口也不能流动,特别不能向待遇好的城市流动。不仅是不能流动到外地,就连本地也不能流动了,人在哪里,就是哪里的“奴仆和工具”。在户口面前,无数人间悲剧就此上演,那些血淋淋的现实,就在昨天向我们发出嘶喊。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过太多因户口而命运迥异的故事。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户口有关生和死。改革开放后,因户籍结不了婚、因为无法上户口而摔死亲生骨肉的事件时有发生。

一本50多岁的户口本,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对于普通人而言,它承载过希望,也禁锢过理想——户口本在决定凡人命运的同时,也承担了妨碍幸福的罪名。

自由迁徙是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市场经济制度天然要求迁徙自由。

户口改变了中国,并不仅仅是城乡二元对立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一种潜在的流动一次次冲击旧有的户籍制度,但其微弱的力量并不足以撼动户籍制度的牢笼。在一纸暂住证面前,孙志刚惨死;为了一个北京户口,无数人一辈子绞尽脑汁,最终还是枉然;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面临的是教育缺失、社会伦理缺位。

有多少中国人变身为卡夫卡小说《城堡》的主人公K,面对近在咫尺的城堡,却穷尽一生之力也进不去。

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制度,我们付出太多。

终于有一天,城市向农民开放,却变了模样。人们终于拿到了那张纸,以全新的身份在城市“流浪”。当他们返回身去,曾经的家园和土地却消失不见了……

任何人为的割裂都不叫和谐,任何有违公平的制度都不会长久。新的户籍改革拉开帷幕,有时候,需要远观才明白什么是创造历史,而顺应民意消弭城乡二元结构的做法,无须在历史尽头回望,就已经知道它已经创造了历史。

我们回顾户籍制度如何将带入牢笼,展望新的制度带给我们的美好前景。在户籍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似乎,唯有站在历史的天空下,破除了人为藩篱的牢笼,我们才体会到,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在一个国家内自由迁徙是多么重要。endprint

猜你喜欢
牢笼户籍制度户口
给失管无名道路上“户口”
A Case Study: The Strategy of Translating Metaphor and Alliteration
八类无户籍人员可登记户口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城镇化下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隐忧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心中的牢笼等5则
北京户口的适龄儿童也可在京享受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