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日常生活

2014-08-26 09:54欧立德著青石译
中外书摘 2014年8期
关键词:嫔妃皇上乾隆

[美]欧立德+著++青石+译

皇帝的日程

当皇帝并非一件易事。现代人往往只会想到宏伟的宫殿、奴仆、奢华和特权等这些皇权的象征,却不会想到作为一个皇帝,其职责有多么的繁重,对于如乾隆这样过于注重此类职责的皇帝而言更是如此。

皇帝的一天开始得很早,通常在早晨五点左右,皇家即已开始对其崇拜的萨满神灵进行例行的晨祭。起床沐浴后,皇帝在太监的伺候下更衣、用膳,然后会读一会儿史书。这有助于让他在一天中保持一个不错的心绪。七点前皇帝就要准备早朝接见群臣。根据当天政务的性质,早朝可能会在乾清宫举行,也可能会在乾清宫西侧、皇帝的私人书房养心殿举行。当然,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以处理国家事务。其中典型的事情有:对各省官员有关天气、自然灾害、河道维护、土地开垦、粮食收成以及地方物价等内容的奏疏进行朱批;对那些最为严重的法律案件进行终审判决(也就是对那些斩监候者予以处决);对所有文武官员的任命、调换和降职做出批示;对那些进行中的特殊工程,如宏大的建筑项目(寺庙、堤坝和宫殿)、大规模的庆典或是重要出版物的编纂进行核查。

此外,乾隆还必须批阅大量的请安折和正式公文。其中多数只是例行公事,因为军机大臣已经就皇帝如何回应给出了意见。如果乾隆同意他们的意见,那么他只需做出批复并发布上谕照此行事。不过,皇帝有时候也会不同意大臣之议奏,或是认为他们考虑不周。如果是这样,他就会做出自己的批示,或是将奏议发回大臣进一步审议。当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发生之时(这是常事),皇帝就会更加勤政。他会与其最为信任的军机大臣们一起制定战略、策划军事行动、督察后勤,并对战事奏疏进行评估。根据奏疏的时机及紧急程度,皇帝会随时召见军机大臣,而这就会打乱皇帝通常的日程安排。

中午时分,当天最为紧要的事务才能处理完毕,然后皇帝会留出一点时间召见新任官员。每个人都会手持一块事先准备好的绿头牌,上面写有这些人的名字及履历。另外,宫中还备有每个人的完整卷宗,以备乾隆召见时所用。凭借这些资料,皇帝的接见可以更有效率,一天之中可能会接见五十多人。皇帝可能会问及这些新任官员的家庭和家乡或者其他方面的情况,也许还会有选择地向这些官员询问一些更为严肃的问题,如地方管理、紧要的经济问题,或是人生哲理等。会见结束后,皇帝会做出批示。借助这种方式,皇帝可以激发起官员的信任感,也可建立起皇帝与臣属之间的个人联系,还可以让皇帝亲自了解到哪些新任官员属于能干之人,以便日后提拔。当然,也可以淘汰掉那些在皇帝看来缺乏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官员。当天召见这些官员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乾隆与军机大臣的私下会晤,以便审议这些人事决策。

下午2点左右通常是皇帝一天中的主餐时间。御膳房中有370人,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皇帝和其他皇族成员准备各种食物。皇帝每天吃了什么、由何人准备这些食物、哪些太监在旁伺候等都要被仔细记录在案,以免皇帝膳后出现不适。筷子和餐具均为银质,因为人们相信银质的筷子和餐具遇毒会变黑,这可以防范阴谋的发生。皇帝的餐桌上每天都可能会有好多道菜,用以激起皇帝的食欲。由于他不会指定特定的菜肴,所以很难确定皇帝的喜好,不过从记录中显示,尽管乾隆也喜欢传统的满洲饮食,如鹿肉和其他野味,但是,他最喜欢的是燕窝羹以及含有鸭肉的菜肴。乾隆称其在饮食方面非常节俭,说御膳房平均每天的花销只有一百两银子。但这可是八旗满洲中一个骑兵月饷的二十五倍(比普通农民的收入自然高得更多),因此,乾隆之言自然不能完全相信。

用膳完毕,乾隆会暂时抛下政务去练习绘画和书法、吟诗以及鉴赏其收藏品。乾隆帝是一个世界级的绘画、古董和瓷器方面的收藏家;对于乾隆而言,鉴赏这些艺术作品并非闲极无聊之事,而是充满了一种激情。人们可以想象,黄昏时分可能是乾隆一天当中最喜欢的时刻。有时他也会去看戏。为了不影响次日的日程,如果没有紧急政务需要处理,乾隆一般会在晚上八点左右就寝。

乾隆的后妃

乾隆和其母亲可以和睦相处,部分原因在于,乾隆的母亲从未像明代宫中的一些后妃那样介入过宫廷事务。在登基后不久,乾隆就下令不要向其母亲汇报任何国家事务,另外,也没有迹象表明她曾对乾隆施加过政治影响。但是,这并不表明她完全放任乾隆之行为。比如她曾经非常尖锐地斥责乾隆在她身上铺张浪费。在乾隆娶妻的问题上,皇太后也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她的意见,显然她认为此事事关重大,不能袖手旁观。

确实,在中国和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地区,权力和财产都是通过儿子传承的,因此选择妻子就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位尊贵可敬且多子的妻子,那么这个男人就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家庭中的很多事情都依赖于妻子,她在家族礼仪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通常是家庭中的实际管理者。另外,她丈夫的财产和姓氏只有通过她的孩子才会传承下去。如果她不幸去世,家庭就会分裂。因此,同时也因为婴儿和幼童的早夭比例非常之高,富人往往拥有几个妻妾来确保他有子可依,尤其是要确保继承人能够存活下来(在清代女儿是不能继承财产和头衔的)。在这种情况下,结发之妻的地位通常最高;妾的地位就要低很多,不享有家族中的礼仪权利。她们的孩子在法律上是属于结发之妻的。那时,中国大约有十分之一的男性是一夫多妻的,这些男性多数来自上层社会,他们可能会有一个、两个或者三个妾,皇上的妾自然就更多了。毕竟,有什么能比皇位传承更重要呢?事实上,在18世纪,没有一个皇帝系其父之皇后所生,所以皇上的妾(称为“嫔”或“妃”)就显得相当重要。与普通的妾不同的是,她们和皇后一样都是皇上的合法配偶,而且她们的孩子并不归“太太”所有,而是属于她们自己。

乾隆共有四十一位嫔妃。他在1727年和第一位妻子成婚,到他1735年登基前,他又纳了七位嫔妃。1777年他纳了最后两位嫔妃。除极个别外,大部分嫔妃都来自选秀。她们通常在13岁左右进入宫廷,住在守卫森严的后宫中,每个院落都由四米多高的红墙环绕,并由错综复杂的通道与其他庭院隔开。除非皇帝让她陪同出宫(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否则,嫔妃与外界基本上是隔绝的。除了庆典和一些特殊场合,她们只能见到二三百名宫女和答应(略少于路易十四宫中的女性),而她们所能见到的男性,唯有宫内那两千名左右的太监。这些受过宫刑之人往往在青少年时期即已入宫,负责守卫后宫的安全,并在大殿与后宫之间传递信息。之所以采取这些谨慎措施,原因非常简单:皇帝及其帝国都必须明确保证他的嫔妃所生之子都是皇帝的亲生儿子。将皇帝的后妃隔离起来是唯一切实可行之法,而且这一方法确实行之有效:除了流言蜚语之外,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在清朝皇宫中有非皇上亲生之子出生的情况发生,这和当时欧洲皇室中放荡不羁的情况刚好相反。

皇上嫔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嫔妃们共分为八个等级,一旦进入后宫,每个人都会被授予不同的等级,等级不同,其例银等标准亦不相同。皇后、皇贵妃、贵妃和妃这四个等级有数量的限制,但是个人的地位与其入宫时间长短并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嫔妃等级的提升并不取决于其入宫时间的长短,而是取决于其当时的处境,比如说是否得到皇上的专宠,或者是否生子且其子能够存活并为父亲宠爱。一些嫔妃能够获得皇上的特殊赏赐(通常是珠宝、皇上的藏品、衣物和锦缎等),但是,这些东西并非嫔妃本人私产,在她们去世以后都要被收回皇室。

在皇上的嫔妃中,并没有严格的民族限制。一般来说,皇上的正室,即唯一拥有皇后称号的应该是满洲人,其他嫔妃则可以是蒙、汉旗人,但是没有汉人嫔妃。乾隆至少还有两位朝鲜族嫔妃,另有一位名为和卓氏的嫔妃,她来自回疆的喀什噶尔,出身于显赫的苏非派。乾隆的生母和他那位出身宫女的祖母(雍正之母)都是满洲人,但是他的一个曾祖母则来自一个显赫的汉军旗人家庭,还有一位曾曾祖母是蒙古人。这些女性的所有子女都被归为满洲人,而其家族也因抬籍进入满洲八旗,民族身份得以转变。

至于如何挑选皇帝嫔妃,我们知之甚少。我们猜想,乾隆在挑选嫔妃方面多少还是有一些权力的。但在挑选皇后方面,因兹事重大,乾隆就无权做主,很可能父母在其年少时期就已做出决定,挑选了富察氏家族的一位年轻女子为乾隆之正室。富察氏之先祖乃是努尔哈赤手下最为骁勇善战的战将之一,其家族世代精英辈出,大多都是朝廷重臣。富察氏的叔叔马齐曾任内务府总管等重要职位,后来成为乾隆臂膀,在1760年代被任命为军机大臣的傅恒则是她的弟弟。endprint

猜你喜欢
嫔妃皇上乾隆
找皇上
皇上的烦恼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来尬诗吗
孙嫔妃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皇上驾到
古代皇妃侍寝秘闻
冗文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