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智慧
官商勾结,一损俱损。
2014年6月14日中央纪委发布消息,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此前,苏荣曾担任江西省委书记长达6年。6月27日,辽宁方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威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职务。6月30日,方大集团旗下三家上市公司方大特钢(600507)、方大炭素(600516)和方大化工(000818)集体宣布停牌。7月2日复牌后,三家公司股价纷纷跳水,市值蒸发十余亿元。据多家媒体披露,方大集团的疯狂扩张之路,与苏荣主政一方的仕途轨迹高度重合,方苏之间关系极为密切。
官商勾结,各取所需,然身受其利者,必然也深受其害:66岁的副国级高官苏荣,从权力巅峰一夜之间黯然落马,而41岁的企业家方威,正值风华正茂之年,却因苏荣落马而备受质疑。实际上,自十八大中央纪委铁拳反腐以来,几乎每一位落马的高官巨贪背后,都会有若干企业家涉案其中,如薄熙来背后的徐明、金道铭背后的二胡、谭力交情匪浅的刘汉等等。笔者认为,官商勾结,乃千年顽疾,流毒甚广,要想从根源上治理官商勾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着力。
一是彻底推动依法治国,真正树立法治权威。
官商勾结的根源在于权大于法,因此,完善法治建设是釜底抽薪之举。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依法治国已经深入人心,各项法律法规也已基本完善,但“徒法不能自行”,现实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选择性执法和权大于法的案例层出不穷,法律的权威大打折扣,法治的尊严时常被践踏。本轮中央纪委铁拳反腐,加上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四五改革纲要》等一系列司法改革举措,必将有力推动中国法治进程,真正树立法治权威。
日前,在李克强总理邀请6位企业家的座谈会上,面对在座的众多部长,仍有企业家坦言“总理,您得理解我们市场主体,我们不能乱提意见”,中国商人之畏官情绪可见一斑,而商人畏官的背后,显然是政治权力依然凌驾于市场之上。
二是以西方国家为标杆,全面推动政务信息公开。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政务信息的全面公开,一方面有利于各级政府取信于民,同时也将使政府和官员的行政行为,暴露在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之下,少数贪腐官员和不法商人之间的权力寻租空间将被大大压缩。
客观而言,今日之中国,无论是中央部委还是地方政府,从官员任免到政府工作报告,从到三公经费公开到审判文书上网等,政务信息的文明和开放程度已经超越了历史上所有时代。不过,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不小差距。比如民间呼声已久的“三公经费”公开,虽然千呼万唤始出来,却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公示内容过于笼统,公众直呼看不懂。
三是进一步放开舆论监督。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的报道范围和尺度都在不断加大,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媒体往往只敢打“死老虎”和“下山虎”,而对仍然身居要职的“在位虎”却很少敢越雷池半步。因此,进一步放宽新闻审查机制,鼓励媒体充分发挥“啄木鸟”的社会公器作用,允许其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批评性报道,对于预警官员腐败,防范官商勾结,大有裨益。
百余年前,在腐败无能的晚清时代,由英国人赫德掌管的海关却成为了当时最为廉洁高效的政府机构。原来“海关章程,事无巨细,皆张榜公布,使守法商民无须畏官,违法商民无处通融”。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的今天,在中央铁拳反腐和锐意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早日迎来“守法商民无须畏官,违法商民无处通融”的新气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