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多媒体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个现象

2014-08-26 15:22谢三香
师道·教研 2014年7期
关键词:动画课件课文

谢三香

当下随着各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课堂的容量,而且还优化课堂结构,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笔者发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的存在的一些现象值得反思。

现象一:在上课开始时,介绍作者的生平、成就、作品的艺术特色等过于细致,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内容太多,图文并茂,洋洋洒洒,文字、图片过多,运用十几甚至几十张ppt。比如上《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课时,一老师在介绍背景时就向学生详细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和纳粹的暴行,选取了48张相关文字图片一一展示,教师快速地翻动配上急促的解说语言费时十多分钟,令人眼花缭乱。又如一老师在上《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课时,介绍背景用27张文字图片,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爆发,费时近半节课,几乎上成了一节历史课了。

反思:适当的文字图片介绍作者和作品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主题的把握。但不宜太多,太多了,就会挤占课堂时间,有喧宾夺主之嫌了,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或是其他的什么课了,而且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根本来不及观察思考,感情来不及酝酿、积蓄、沉淀,这堂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简明扼要地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学生已知的不必介绍,学生未知或知之甚少的则向学生介绍,还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要有的放矢,依据学情介绍。

现象二:在朗读课文时,抛弃传统的朗读方式而采用播放视频朗读、动画朗读,或直接放映电影片断的方式代替。有些老师认为图像既能够更直观地让学生掌握情节,了解人物,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于是每学一篇新课文,必先播放视频、动画朗读或相关情节的电影片断。如一老师上《故乡》一课播放动画朗读,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以卡通形象出现,惹来学生阵阵笑声。又如一老师上《范进中举》时,播放《范进中举》的电影片断来代替了课文朗读。

反思:不可否认,播放动画朗读或相关情节的电影片断有时是必要的,但抛弃传统的朗读是不对的,书声朗朗的语文课才是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语文阅读是文字的阅读,是学生在现有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对文本的联想、想象的审美活动。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指导朗读,让学生根据提示,目标明确、方法正确地进行朗读训练,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指导采用浏览、默读、自由读、轻声读、个别读、互相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走进文本,潜心读书,接受熏陶,享受乐趣,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还可以播放名家经典朗读感染学生,可以播放适合的轻音乐配乐朗读,如《蒹葭》一课可配《在水一方》,低回婉转的旋律很容易把学生带进凄迷惆怅的境界中。

现象三:在研习课文环节时,课件设计内容多、结构散、思路乱,结果为了完成任务而赶时间就又出现了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比如一老师在上《鱼我所欲也》时,用了21张ppt,有关论点和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的问题一大堆。

反思:多媒体课件制作带给老师们备课极大便利,很多老师喜欢下载多个课件组合成自己上课用的课件,没有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学法,看到别人有点特色的课件舍不得丢弃,随意地剪切复制,都拿来拼凑到自己的课件中,这种用“拿来主义”制成的课件往往会出现内容多、散、乱的毛病,上课时教学流程就不清晰,教学内容又多,满堂问,满堂灌,往往让学生应接不暇,思维随之疲于奔命,课堂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应该按照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标准的原则,认真地钻研教材教法学法,力争围绕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对每一篇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认识与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要自己制作课件,精心设计,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教学流程清晰流畅,PPT张数少而精,让每一张PPT都是必要的,都有其内在的联系。音乐、图片的插入力求精准,调动情感、烘托气氛、协助理解恰到好处,所有的一切都要为打造高效的课堂而服务。切不可为追求容量轻视质量,重视形式轻视内容。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画课件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背课文的小偷
我的动画梦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背课文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我是动画迷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