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秋文
思维源自于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会促进人们努力去思考,它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掌握科学方法的必不可少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其掌握科学方法。
1. 比较法
任何物体总有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也有与某类事物相同的特性。因此,在物理学习中,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来找出其差异性和共性。比较法就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启发和开拓人的思维,能给人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与途径。
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是比较常用的思维模式。比如,浮力与升力都是由于液体或气体上下压力差引起的。然而两者之间存在哪些差异?通过思考分析浮力是与浸入液体或气体的密度和浸入体积有关,而升力是与液体的流速有关,因而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又如,压力和重力是不同性质的力,两者有哪些相同点?它们都属于力,都具有力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力的作用点是否相同?力的方向是否一致?力的大小是多少?通过对力的这三个要素去研究压力和重力的性质。这样,通过寻找物理定义或现象之间的异同点,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从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 分析法
在学习和实际遇到的问题中,我们需要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关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并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这是我们解决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利用分析方法来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分析法的思路可以从事物整体深入到其部分或要素,通过对部分或要素服的认识最终达到对事物内在本质和整体规律的认识。通过对事物各个方面的研究,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找出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为此,在学习物理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认真观察,对物理内容缜密分析,获取更多有效信息。在脑海里提问:物理材料中有哪些关键字?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怎样处理这些信息?要关注那些叙述性语言条件或隐含性条件,比如要从“至多”、“恰好”、“光滑”、“轻质”、“家庭电路”、“两节新干电池”等语言陈述中捕捉有用的解题信息。学生在进行分析处理信息的同时,培养了科学的处理方法。
3. 类比法
将两个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相近点,并以此为依据,把其中对某一类事物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移到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上,从而推理出它们也有可能有相同或相关的结论。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类比后变得显浅和直观,易于理解;容易混淆的知识通过类比后变得关系清晰,条理顺畅;对于难以记忆的知识通过类比后变得形象和简单,容易记忆。在应用类比法时,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过程和形式,这样进行联想而获得启示或感悟,继而把科学的逻辑性、客观性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方法。
比如,电流和电压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获得较为感观的认识呢?哪些现象与电流、电压相类似?通过对水流和水压作对比,这样对于电流与电压变得直观和熟悉很多,电流和电压基本知识就容易理解。这样通过与另一个物体作对比,把逻辑思维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4. 等效法
在一些物理问题中,某个过程的变化和发展、某个结果的确定,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某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和另一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相同,两者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它们便可以互相替代。这种以等效思维方法是通过对物理过程中某些因素进行变换,或直接利用相似性引用某些规律进行分析而得到相同效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应用等效法解决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原事物的本质性?替代物有何相似或相近的特性及规律?怎样将替代物的规律迁移到原事物中去?比如,在不计能量损失的情况下,高温物体甲放出的热量与低温物体乙吸收的热量相等,两者实际上都是一个过程量的变化,因此,两者可以互换替代。通过把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简单、便于理解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进行研究和处理,以利于突出问题关键和重点,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其内在规律,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学生在遇到的问题时,只有通过推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为解决问题的思路指明方向,才能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
责任编辑 罗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