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青
世纪初,教育部颁发新的生物课程标准,这说明生物教学又面临着全新的困境。在这样的困境中,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如何回应课程标准变动和教材的修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人体的营养》为例,分析初中生物教学必须落实到活化课堂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来。
一、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的瓶颈问题
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之后,在其教学精神的指导下,北师大版初中生物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作为对新课标精神的时代回应以及对生物教育改革的响应,教材修订基本保持“变与不变”的平衡关系当中。
1. 生物学课程与生活生产的脱离
在主题上,修订前后的基本内容依然保持一致,但是在课程性质的表述上、重要概念的强调上、内容表述的简略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面对这样的调整,初中生物教学如何走向新世纪的改革成为了关键性的问题。一般生物课程都是停留在实验室里进行孤立的实验,因而脱离了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这不仅导致了学生和生活现实的脱离,也造成了同生物课程宗旨的截然背离。关于《人体的营养》的内容主要是探究食物中的营养以及这些营养对人体的作用。接着描述人体消化系统以及各种消化腺的部位和分泌功能,然后进一步指出合理膳食的意义。课程目标是既要学生习得人体营养的知识,又要养成关注自身营养,以合理膳食指导生活的健康态度。但是一般教师的课程安排中并非充分考虑生物教学中的生活化因素。
2. 生物学兼顾内容和叙述方式的折中结果
生物课程既要考虑到生物课程的知识性标准,又要考虑到叙述方式的清晰、明白、趣味和真实,因而内容和叙述当中难免又所偏重一方而难以顾及另一方的现象。
比如该章的内容是把人作为生物圈中的一部分进行对待的,既论述了人体六大营养成分及其功能,还指出了检测营养的方法。比如检测蛋白质要使用双缩脲试剂,显现出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是要用吲哚酚试剂,呈现出褪色反应。但是关于检测数据、试剂名称这些词语是难以达到趣味化的。初中生物教学既要求有充分的知识吸收,又要养成良好的动手实验能力,因而在课程的安排中都是实验和教学各占一半的,但是一般的课程设置难以让我们看到这样的安排。
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出路
由于实验环境限制或者学校教育限制,学生难以走出课堂。这就造成了生物教学走向课外的能力要求,又同时面临课堂限制的内外矛盾。要走出这样的矛盾,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两条:
1. 活化课堂,让生物回归生活
初中生物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因而教师要挖掘出课程教材的内涵,从教材中提炼出新鲜的、科学的教学素材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生物学的学科特征,把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利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标本的直观性以及模型的示范性等,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课堂的活化在学生的参与下,可以参考使用歌谣法、比喻法、归纳法、谐音法、问题法、实验法等等,让课堂更加五彩斑斓。
比如在进行该课程的导入时,就可以先问学生:我们见到了美味的食物的时候,既想吃但是又怕长胖了被同学笑话,那么我是否有科学的方法来处理这件事情呢?在学生的讨论之下,教师可以做出简短的评论,比如:同学们,我们知道人体的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对我们的体型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食物、营养和身体吸收的关系。总之,要让学生事事都从自身出发考虑,而不是先联想到课本讲了什么内容。
2. 鼓励创新,让学生促进新知
细胞要生活,决然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食物中富含的营养是人体细胞能量的来源。食物中富含糖、蛋白质、水、维生素、无机盐以及脂肪等六大营养物质。这些营养要么属于可供给能量的物质,要么属于无法供给能量的物质。但是都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缺失其中的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人体的各种病症。比如缺失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缺失维生素B2会导致皮炎和口角炎,缺失维生素A则会导致夜盲症等。因而食物中是否含有能量,以及如何测量能量就是一种值得研究的问题。
课堂教学可以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实验教学,比如提问学生土豆中是否含有能量,它与核桃仁含有的能量谁比较高?然后指定研究计划、进而展开研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新课标就要求生物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标改革的突破点。因此教材的编写始终都贯彻着探究学习的目的,还独立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是多种多样有富含生趣的。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化活动,教材并未设有固定的活动形式。这不仅给学生广阔的自主空间,也给了学生多元的创新空间。
责任编辑 罗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