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众“奥运金牌情结”的历史成因与现状研究*

2014-08-25 01:56:50韩凤月解正伟赵学伟蒋士蕾张嘉嘉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奥运金牌情结金牌

韩凤月,解正伟,赵学伟,蒋士蕾,张嘉嘉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中国民众“奥运金牌情结”的历史成因与现状研究*

韩凤月,解正伟,赵学伟,蒋士蕾,张嘉嘉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从社会、历史发展等多个角度探析了中国民众"奥运金牌情结"的成因,在调查当今民众对奥运金牌态度与认识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奥运金牌的当代价值。

奥运金牌;情结;成因;价值

自1984年许海峰夺得第一块金牌以来,奥运冠军被称为民族英雄,奥运金牌像“兴奋剂”一样,让中国民众亢奋,对第一的渴望无比强烈,产生了浓厚的“奥运金牌情结”。本研究从社会、历史发展等角度解析中国民众“奥运金牌情结”产生的原因;调查当代民众对奥运金牌的态度与认识;探讨奥运金牌的当代价值。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帮助民众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以良好的心态看待奥运会的“得”与“失”,真正学会享受奥运带来的快乐;通过对民意的调查,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1 中国民众“奥运金牌情结”的成因探析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或报道:西方人将奥运会当作一种游戏,重视并享受整个过程;中国人则有所不同,更喜欢将其视作一种竞争或没有硝烟的战争,非常看重结果,并且对“第一”情有独钟,金牌情结浓厚。这样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但未能全面、深刻地呈现其中深刻的社会、历史等原因。

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刚刚起步阶段,中国政府和民众对其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中国人最初是通过媒体知道奥运会的,中国人真正亲眼目睹奥运会是从第三届圣路易斯奥运会开始。[1]。

1932年刘长春首次在第10届奥运会赛场上亮相,无论是我们的国力和竞技运动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作为泱泱大国的唯一代表,刘长春参加了100米、200米预赛,未能晋级决赛。后来,我国运动员又参加了11届、14届奥运会,均未获得任何奖牌[2]。在欧美人眼中: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中国体育健儿未能登上领奖台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台湾问题,中国奥委会与国际奥委会的摩擦不断:1952年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离奥运会闭幕还有5天才到达举办城市;1958年为了反对国际奥委会“两个中国”的立场,中国奥委会宣布与国际奥委会断交,直至1979年才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1980年由于前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加入了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行列。[3]当1984年许海峰、王义夫获得男子自选手枪慢射项目两块奖牌时,组委会竟因未准备两面中国国旗而将颁奖仪式推迟了1个多小时。中国人在庆贺许海峰获得第一块金牌的同时,内心有许多感慨:组委会未想到中国人会获胜,更未料到会有2位中国选手在同一个项目夺得两块奖牌;“东亚病夫”代表了近代国际社会对中国人的蔑视和轻视。这个代名词仍残留在欧美人的心目中,我们在为获得第一块金牌而欣喜若狂的同时仍感到受到了“伤害”。中华民族强烈的自尊心被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一遍遍奏起的国歌和升起的国旗所刺激,随之一发不可收。

近代百年屈辱史深深印记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国民迫切需要洗刷这个印记,重振中华民族之雄风。复兴大业涉及到许多方面,但当时最直观、最能煽动民族情绪、振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就是体育竞技比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以15枚金牌、位居世界第四的战绩满足了国人渴望被世界认可、尊重的需求,也让国人重拾“自信”。用世界第一来证明自己不是东亚病夫,快速让世界认可、尊重等需求,促使国民产生了强烈的“金牌情结”。但这种自信在当时是非常脆弱的。4年之后,1988年汉城奥运会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运动员成绩不理想,仅获得5枚金牌。人们在失望之余出现了许多不理智的言论和举动,当时的主流媒体未能及时疏导、引导民众对“金牌”的渴望情绪和负面言论。

时过境迁,现在回顾当时民众过激的言论和行为,以及媒体和百姓对“金牌”近乎狂热的追捧和向往,其中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刚刚复苏,温饱问题有所好转,人们的注意力必然转向精神层面。我们在学习西方,追捧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得到世界的认可,尤其是文化的认同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所以,在我国经济刚刚复苏的80年代,国人的自信心不足、自豪感还很薄弱,每一枚金牌都弥足珍贵,它承载了中国普通百姓的自信、自尊和希望。中国人以拥有5千年的文明和曾经的汉唐盛世而自豪,也为近百年“东亚病夫”的称号而自卑,所以复兴、强国的集体意愿以“奥运金牌情结”的形式体现出来。

当我国国力逐渐强大,国际地位逐渐提高,其他各领域不断涌现出莫言式的代表人物时,民众对奥运金牌的追求热度必然会降低。回顾2008、2012年的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国人的反应也印证了这个规律:2008年刘翔出人意料离开运动场时,开始大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随之,各种议论遍布各类媒体,但随着中国金牌总数排名第一,民众很快趋于理性和理解;4年以后伦敦奥运会,几乎同样的结果又让百姓惊讶了一次,但这次人们的关注点明显偏离了“金牌”的归属问题,更多地讨论此事件引发的“体制问题”、“运动员健康”等问题的思考。

反观我国的奥运之路,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默默无闻、袖手旁观→积极参与,成绩不佳→奖牌零的突破,信心倍增→奋力追赶,位居金牌第二军团→实现梦想,跻身奥运金牌第一军团。中国民众的奥运“金牌情结”也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大及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民众在伦敦奥运会期间,不再只关注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及项目,也会为获得突破性进步的银牌、铜牌运动员喝彩;人们不只关注结果,也学会了欣赏体育比赛的过程;不只关注本国运动员,也会疯狂地为博尔特喝彩,为菲尔普斯加油。

2 当代中国民众对奥运金牌的态度与认识

我们曾经做过“老大”,站到奥运金牌排名的最前列,中国的综合实力也今非昔比,因此现在出现了不同的奥运金牌的价值评判及重要性的认识,甚至有相当部分学者以发展大众体育为由,否认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否认奥运金牌的重要性。为了了解目前民众对奥运金牌的真实态度与认识,我们在广州、天津、河南、山东城乡选择调查对象,设计相关的问题,分析、探讨目前民众的心态与变化,为我国今后的奥运战略决策及媒体的正确引导提供参考。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950份,有效问卷849份,有效率84.9%。调查对象的选取尽量涵盖各个年龄段、各种职业、学历,能代表大众的民意。其中,男性比例为47%,女性为53%;大专及以下学历为34.7%,本科为58.7%,研究生为6.6%;职业包括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私企及自由职业(其中包括农民工和乡镇的农民)、其他共6类;年龄跨度从12岁到60岁以上。

2.2 当代民众对奥运金牌的态度及认识

为了了解目前民众对奥运金牌的关注度及重要性的认识,本研究设计了几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1)53.2%民众对奥运金牌排行榜比较关注,69.8%的人认为奥运金牌排名对国际地位有影响(见表1、2)。说明大部分民众还是比较重视奥运金牌的数量及其蕴含的价值。

表1 奥运金牌排名关注度调查结果

表2 奥运金牌排名对国际地位影响的认识调查结果

(2)38.3%的民众赞成取消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30.8%的人不赞成,31%的人不置可否。说明目前民众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态度分歧明显。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民众复杂的心理状态:既想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体育舞台上摘金夺银,为中国人扬眉吐气,又觉得政府投入太多,影响了大众体育的发展;既想学习西方社会办体育,又觉得没把握……

(3)当今民众奥运金牌情结仍较浓:48.4%的民众不能接受中国奥运金牌排名下降很多;57.2%的民众承认对金牌关注度最高(见表3、表4)。

表3 对于中国在奥运会上的金牌排名降至10名以下的接受度调查结果

表4 对于“是否只对获得奥运金牌的运动员关注度最高”认同度调查结果

以上的调查结果说明:目前虽然中国的综合实力有所增强,但百姓仍需要各种显性的“世界第一”来夯实我们刚刚建立的自尊与自信,奥运金牌对当代中国民众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虽然超过半数的民众选择了对金牌的高度关注,但仍有42.8%的民众态度有所转变,其中,不乏反对之声;在肯定当代奥运金牌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应避免盲目追求金牌数量,处理好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正确引导民众学会欣赏体育竞技的过程,感受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尤其不能忽视奥运金牌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文化等价值。

3 当代奥运金牌的价值

本研究结合当今民众对奥运金牌的态度与认识及中国的综合国力,重点探讨当代奥运金牌的社会、文化等价值。

3.1 提升、巩固全球华人的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社会心态基础

凡是看过李小龙在1972年主演的电影《精武门》的观众,大概很难忘记其中的一句台词——“中国人不是病夫”,他说出了当时中国人的心声。上世纪80、90年代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他们用血汗争得的奥运金牌对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众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当代,奥运金牌的这方面功能仍然存在,只是发生了些许的变化。

本研究在调查访谈中了解到:民众仍然乐于见到奥运会赛场频频升起五星红旗、乐于听到那熟悉的、令人振奋的乐曲,但现在民众观看奥运会比赛的心情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些焦虑、紧张、不安……平添了几分淡定、从容、自信……而这种心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非常重要与难得。有自信的民族才有可能不断突破自我,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无可挑剔的组织能力、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全世界瞠目结舌的夺金速度,外国友人所有的敬佩之情汇为一句肺腑之言——只要中国人想做的事情一定能成功!现在这句话已成为许多中国百姓的坚定信念,也逐渐演化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良好心态,其中奥运冠军们的精彩表现功不可没。

3.2 作为中国民众的形象代表,展示国民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领域创造的奇迹有目共睹。但由于各种原因世人对中国民众仍存有偏见。运动员作为中国百姓的形象大使,他们的举手投足都经过媒体的镜头真实地呈现给世界的受众,让世人全方位了解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对树立中国人的良好国际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4]

邓亚萍作为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最喜爱的运动员之一,用她独特的坚韧意志和拼搏精神感动了无数的观众,为宣传中国,树立中国民众的良好形象添加了正能量。

“超级丹”(林丹)曾俘获无数人的芳心,他的支持者遍布全世界。在赛场上他挥动球拍,活力四射,霸气十足,宛如一个战神;脱下战袍,走在T台上,他有型有款,是一个风度翩翩的时尚先生;面对与自己相恋多年的爱人,他有情有义,用一场豪华的婚礼兑现自己的诺言。

这些奥运金牌获得者用他们的一举一动诠释着当代中国青年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及综合素质。他们对中国的宣传是生动、鲜活、直观的,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改善世人的偏见有积极的作用。

3.3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提高全球华人的认同感

目前出国留学、移民的华人遍布全世界,他们在海外或者已安家立业,或者还漂泊不定,但每位华人都有共同的心愿:希望祖国强大,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撑,减少被歧视的程度和机会。海外华人需求的祖国强大既包括经济方面,也包括政治、文化、体育等方面。

奥运会作为体育领域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中国奥运冠军们用他们精湛的技艺、良好的精神风貌感动了国人,也感动了世界华人。看过2000年悉尼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颁奖仪式的观众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当三面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看台上所有的华人观众一起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响彻整个体育馆,许多人留下了抑制不住的热泪。相信任何一位华人看到这样的场面都会激动,以自己是其中一分子而骄傲、自豪。众多的奥运金牌支撑起全球华人的自尊心和认同感,这种感召力是其他活动所无法比拟的。

3.4 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充当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发展史,我们曾经辉煌过,我们也曾经衰败过。历史证明:文化交流可以消除隔阂与误解,各民族通过不断的互相交流、学习、融合,世界才会逐渐走向大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让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丰富中华文明是我们复兴大业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武术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育项目之一。在亚运会武术比赛中,中国运动员的精彩表演对介绍、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作为特设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为进一步宣传、推广类似的传统体育文化起到示范作用。中国红、中国龙等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也是奥运冠军们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让世界了解、熟悉。

在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育健儿也将世界各国的文化用体育竞赛的方式介绍给国人。目前,大部分中国运动员夺取的奥运会金牌项目都起源于他国的文化土壤,通过体育健儿的身先士卒和奥运冠军的影响力,许多项目早已成为中国百姓喜闻乐见、强身健体的活动内容,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

作为世界体育舞台上的体育明星,奥运冠军们担负着文化交流、宣传的使命,这种宣传与交流贵在自然而然、潜移默化、顺理成章。

4 结论

4.1 中国民众“奥运金牌情结”的形成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与近代的屈辱史有关,与改革初期百废待兴,民族自尊、自信缺乏有关,与急于得到世界认可有关。

4.2 当代中国民众仍有较浓厚的“奥运金牌情结”,但逐渐趋于理性;对“举国体制”认识有明显分歧,民众已告别单纯追求金牌数量的阶段。

4.3 当代奥运金牌的价值更偏重于社会、文化等方面,在形成良好社会心态、提高全球华人的凝聚力、感召力,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 [2][3]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奥林匹克运动[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4] 王小春,等.奥林匹克精神与奥运金牌的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

ResearchontheHistoricalCausesandCurrentSituation
ofChinese“OlympicGoldMedalComplex”

HAN Feng-yue, XIA Zheng-wei, ZHAO Xue-wei, JIANG Shi-lei, ZHANG Jia-jia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Sports,Guangzhou 510500,China)

From the soci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view, the article explores and analyses the causes of Chinese "Olympic gold medal complex", which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popular Olympic gold medal attitude and cognition, re-examine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Olympic gold medal.

Gold medal; Complex; Cause; Value

2014-08-10

韩凤月(1964-),女,教授

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体育史等

广东省体育局软科学研究项目(YT12025)

G80

A

1007-323X(2014)06-0008-03

猜你喜欢
奥运金牌情结金牌
迟来的金牌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告别“GDP情结”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11-17 04:27:38
难舍难分的情结
金牌字帖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被盗奥运金牌流落垃圾桶中
环球时报(2016-09-01)2016-09-01 10:55:58
比奥运金牌更重要的是全民健身
有惊无险的金牌
金牌搭档主持养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