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生
摘 要:教材中对课文《窦娥冤》中“罚下这等无头愿”的“罚”的注解多有不妥,结合原文内在的意蕴和情感以及中国民间文化心理重新加以解读,以期在矫偏正误的基础上给学生一种深层解读文本字句的启示和引导。
关键词:《窦娥冤》;罚下这等无头愿;罚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第四册教材课文《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发下第一道誓愿即“血溅白练”后,她有这么一段唱词:【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对其中的“罚下这等无头愿”的“罚”教材中简单地注解为:这里是“发”的意思。笔者认为多有不妥,只是依字句表面作解,没有联系前后文句及全文主题深入探析,没有揭示出原文内在的意蕴和情感,所以笔者认为,将这里的“罚”解释为“惩罚性地发下”为好,原因如下:
“罚”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处分犯罪、犯错误或违犯某项规则的人:~款。~球。惩~。”在这里,我们以“处分违犯某项规则的人”作解,是什么规则呢,那就是窦娥本身清白,面对严刑拷打,她据理力争即使“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昏死三次,但仍不肯屈服。只是在桃杌要拷打她的婆婆时,她才含恨屈招,“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她发下这“没头愿”是要给“湛湛青天”看,让青天作证,给她主持公道,去惩罚那些“无心正法”的昏聩官吏,所以这里发下的三桩誓愿带有一定的惩罚性,充分表现出窦娥的含冤之深和反抗之烈。
她为什么要让上天主持公道、惩罚罪恶官吏呢?中国的传统思维方法是把“天”从自然中抽出来,赋予它以仁慈、公道、正义,无偏无私、明察秋毫的品格,从而使之升华为至高无上的世界的主宰。人的行为的善恶,皇天都是有感应的。到头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这样,窦娥的三桩誓愿及其应验便构成了一个人间无情、上苍有情的理想境界。此外,又借东海孝妇周青的传说、邹衍下狱、六月飞雪的传说和长弘化碧、杜宇魂化杜鹃的传说,更有力地证明上天是至高无上的维持公道、主持正义的主宰,这样就使她的惩罚性的誓愿有了一定的依托性,在逻辑上显得合理,从文中的“你道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考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已法,使百姓有口难合”也可得到印证。
从全文的主题思想看,文中反映出当时流氓恶棍横行,官吏贪赃枉法的黑暗现实,元代统治已经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在这里借一个小小的“罚”字就从细微处很好地揭示人物的悲剧,社会的黑暗,达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教材的注解就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一妙处。
另从词义讲“罚”本身没有“发”的意思(古汉语词典也没有此解),教材的注解显然是采用了常见的以文解意的方法,与其如此解法不能很好地揭示“罚”内在的意蕴情感,还不如二者结合,把此处的“罚”解释为“惩罚性地发下”,既照顾了“罚”本身的词义,又很好地照应了文章的情感和主题,又做到了以文解意,“三全其美”,岂不更妙。况且“赌咒罚誓”等说法也是常见的,“赌”带有主观的预期性和应验性,与此对应的“罚”也必然带有主观的预期性和应验性,结合课文,窦娥就是主观的预期良善被冤而违犯了天道规则从而借“湛湛青天”以期有所应验,通过“惩罚”以戒醒世道人心,所以“惩罚性地发下”了这三桩“没头愿”。
(作者单位 青海省湟源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