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瑞生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历史片区(即历史地段)是指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1]。对历史片区的保护规划主要是对其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协调建设发展。本文以太原市晋祠历史片区的保护规划工作为例,一方面是由于保护规划在我国尚属于新兴学科,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目前对晋祠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象本体的文化艺术、空间布局等,对其保护规划的研究分析甚少。因此笔者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今后历史片区的保护规划提供一些启示。
晋祠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园林建筑群,它的形成始于西周,建于北魏,繁衍于北齐,发展于初唐,成熟于北宋,完善于明清。因地利之势让统治者对其倍受青睐,北魏至宋代迅速发展,集当时建筑精华于一体。目前国内留存的唐宋园林十分罕见,而晋祠以其独特的宋唐风格、完整的形制以及可观的规模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的一个孤例。
晋祠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三大国宝建筑和“晋祠三绝”上,三大国宝建筑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三绝”中的难老泉与周柏,体现着古代建筑选址与自然相得益彰的高妙,而侍女泥塑这一绝则是古代塑像艺术的精华。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使晋祠蕴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
建国后晋祠的保护规划工作一度发展缓慢,主要是对文物保护单位内的主要建筑及珍贵文物进行测绘、建档、修缮等基础工程(见表1)。还未形成历史片区的整体规划保护观念,反映出当时对保护规划理解的历史局限。
表1 20世纪末前晋祠文物保护的主要工程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遗产保护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成熟,晋祠的保护规划发展迅速。首先,制定了太原市晋祠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集居住、疗养、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城市西南旅游区的发展战略;其次,划定了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对新建建筑严格控制,对违规建筑拆除或搬迁;再次,分三阶段对晋祠博物馆前的晋祠公园片区规划设计,目前已实施了一期工程——博物馆正门对应的轴线规划,形成主轴线景观序列。
当前晋祠历史片区的保护规划面临着诸多问题,它们影响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未来保护规划工作的重要依据和着力点。
2.2.1 保护规划工作的不足
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末,晋祠保护规划由于理论认识不足,只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规划保护,对周边放任自流,导致其肆意发展:
1)传统民居聚落受到严重的破坏,其空间氛围与肌理消失殆尽;
2)周边兴建学校、疗养院、居住区等大体量的现代建筑群,与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极不协调,原有的尺度衡量丧失;
3)镇区主要街道沿街立面风格杂糅,缺乏地域传统语言。另外,当地政府的管理长期存在各自为政、难以协调,导致建筑工程、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环卫设施等很难形成完整的系统。
近年来新规划实施的晋祠公园主轴线工程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对公园内原有的建筑大肆拆除,甚至拆除了公园周边一些较有价值的传统民居且未异地重建,致使环境的原真性有所破坏。其次,规划设计片面强调前导序列的恢弘大气,这种轴线设计的思路不符合寺庙园林的传统布局,与核心建筑群的风格缺乏统一。最后,复古建筑及假山叠水的建造现代手法明显,南湖和北湖的人工蓄水自我调节能力差,水质杂陈。这些都一定程度反映了保护规划的急功近利。
2.2.2 旅游泛滥的影响
旅游产业已成为这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与旅游相关的保护规划却一直滞后,加之当地管理部门长期监管不足,导致了许多问题:
1)旅游的需求使当地居民大量扩展餐饮旅馆等建筑,这些服务类建筑过高过大,导致其与文保建筑和传统建筑的体量、风格差异迥然;居民院落与商铺分布杂乱无章,服务功能与交通流线混乱。
2)实际客流与环境载客量不匹配,造成核心区人员拥挤、声音嘈杂,破坏了祠堂园林本应静谧肃穆的环境气氛;加之个别游客随地吐痰、攀折花草、乱刻乱画,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导致古迹与环境的直接破坏。
2.2.3 周边企业的污染
建国后太原市成为了能源重化工基地,周边的相关大型企业对晋祠造成了长期不利影响;改革开放后当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周边资源的无序开发导致这里的进一步恶化(见表2)。
表2 晋祠周边工矿企业的影响
建立完善的保护规划体系是历史片区保护的关键,需要系统的提出从宏观到个体的分级规划理念。
首先,对太原市城南区域的晋赵文化和宗教文化统一规划、以点成面。具体是以晋祠为核心向北辐射,与周边历史文化群组协调发展。对晋阳古城遗址、天龙山石窟、蒙山寨大佛、龙山道教石窟等不同文化场所形成历史轴线关联。
其次,晋祠历史片区本身的保护规划要把握核心区、公园区及镇区的协调发展。公园区作为核心区的前导空间,不宜过于恢弘,以免喧宾夺主;晋祠镇作为核心区的传统环境,必须对其空间肌理、传统格局、街道风貌、历史建筑等统一规划,保证整个历史片区的协调。
最后,核心区的保护规划在把握文物原真性的同时,强化其历史脉络。可结合核心建筑群的自然布局,利用铺路导引、绿化分隔和节点指示等,从空间的经营上强化时间的脉络。
对晋祠历史片区具体可以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建设控制区。核心保护区是晋祠博物馆,要进行绝对保护。风貌协调区是核心保护区周围约500 m~1 000 m的范围,这里指博物馆以外的北堡、中堡、南堡、晋祠公园、晋祠宾馆以及博物馆后的悬瓮山等,风貌协调区内不宜添加新的建筑,保持自然植被及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对已建违规建筑修整或拆除。建设控制区是风貌协调区之外的区域,该区的建设以不影响保护区的景观为前提,对建筑高度、形式、风格等都应有必要的限制[2]。
对晋祠历史片区的保护规划,要分析整合各项要素,协调建筑工程、道路交通、绿化景观、水电设备、环卫设施等相关部门,实施统一规划、保护、建设、管理,优化资源开发利用[3]。同时应当建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对保护规划的实施进行部门协调,监督保障规划的顺利推进,彻底扭转各自为政的状况。
综合规划并改善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减少居民因经济行为而破坏环境的根本途径。无论是旅馆酒店营业而滥建房屋,还是周边煤矿石料的过度采挖,多数情况人们是迫于生计。这就要求规划工作者考虑遗产保护的同时,更要考虑当地居民的现实情况,发展可持续的绿色产业,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从平遥古城的实例看出通过适宜的规划二者是可协调的。
历史片区是城市文明的一种厚度显现和地方特性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也是城市特性彰显与场所感塑造的媒介。作为历史片区而言,曾经由于理论认识的历史局限性,晋祠历史片区与国内许多历史片区一样也存在片段式保护、盲目更新的问题,尝到了历史环境破坏、现代建筑泛滥的教训;但也应看到作为片区核心的晋祠博物馆,其核心建筑群及周边园林环境始终得到了完整的保护,这是当今晋祠历史片区传统文化价值的精华。在当今地方权力与商业资本的共同运作下,历史片区的保护与更新常常成为经济的牺牲品,如何在保护中健康发展,晋祠历史片区的保护规划案例似乎值得我们深思。
[1]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39.
[2] 兀 婷,兀 晶.晋祠—天龙山风景区保护规划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8):63.
[3] 高丽英.晋祠名胜区的规划理念和方法评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8):96.
[4] 赵 毅.浅谈冷泉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与保护[J].山西建筑,2011,37(3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