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胜荣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有学者提出当前的中职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笔者很认同这个观点。中职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曾经的理想破灭,进入中职是无奈的选择。另外,一些人来自“弱势家庭”,如农村、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偏低,家境较为贫困,他们背负着来自家庭、社会职业教育的精神压力,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他们有较强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一旦遭遇挫折,便萎靡不振。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无望,甚至迷失方向,上网成瘾,聊天、玩游戏、……沉浸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而且,某些学生的不良心理及行为有相互“传染”之势。所以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迫在眉睫,广大德育教师和德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二)中职德育的现状。
目前,中职德育的教学状况是:教师上课很辛苦,课前查阅了许多资料,课上滔滔不绝,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对此,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真难教。在社会、企业对中职学生德育素质要求愈来愈高之际,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即使我们有完美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一)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高德育经验。
中职学生虽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阶段,两者在身心特点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中职学生有自己的特性,其思想、心理状态和普高学生大不相同。另外,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与普通高中也不相同。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能适应岗位要求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科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社会及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等的不同。所以,中职德育工作自然不能照搬普高经验,而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针对中职学生的现状,结合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某些教师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不灵活,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不强。
教学中,有的老师一本书、一份教案一用就是许多年,内容千篇一律,殊不知,德育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老师要查阅大量资料,联系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此外,在教学中,某些德育课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灌输式”,互动也是单向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主导地位”变成“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德育课特色不明显,教学目标不全面。
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德育课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中心,重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成为接受道德规范和教条的容器。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脱节,学生拥有一定的道德教条,却在多元的现实中手足无措。这就是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进行道德知识传授、道德规范训练的同时,还要进行道德感受与体验的交流”。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调查表明:中职学生不喜欢上德育课,认为学校德育与现实不合拍。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四)社会环境对中职德育存在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是媒体中的低俗之风,譬如,现在的某些影视节目、娱乐节目和流行音乐,充斥着消极、颓废、低俗甚至暴力的内容;网络的普及,诸如网上恶搞、网络暴力、色情诱惑、人肉搜索等情绪化和非理性行为,也危害着学生,使得学生在校接受的道德约束急剧减弱,甚至消失。其次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方式简单化和极端化。一些家庭的亲子关系已经物质化、金钱化,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完全变成索取和给予,孩子认为父母的给予是天经地义的,导致他们自私、霸道、冷漠,丝毫没有感恩之心。
(一)中职德育要贴近职业、贴近企业,突出专业特色。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能适应岗位的变化要求,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中职德育只有贴近职业、贴近企业、贴近学生,才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企业所需的员工,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没有专长的人才是次品,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是危险品”。
1.创建职业的教育环境和实施环境。中职德育应紧紧围绕职业,学校德育内容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组织,按岗位需求进行德育创新,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管理模式。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在职业教育中引进企业文化开展学生德育,让学生熟悉企业,不能关门搞德育,把那些职场能手,尤其是本校的优秀毕业生,请进来开展系列讲座,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2.突出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离开职业特色,中职德育就会失去立足点。在职业教育中,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职业特征、职业纪律和职业行为,如幼师专业与模具专业就有不同的职业要求。因此,中职德育要结合职业突出专业特色。特色除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特色和行为规范特色。如若忽视,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就业,就难过用人企业检验关,就缺乏竞争力。
(二)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中职学生懂得感恩,提高抗挫折能力。
1.感恩教育。感恩之心是职业精神的核心。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对家庭、对公司、对朋友、对社会都真正负起责任。一个企业培养和提拔的主要就是那些懂得感恩的员工。懂得感恩是一个员工优秀品质的重要体现,学会感恩是一个员工做好工作的动力。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如果一个员工有能力,就会是一个可用之才;如果一个人懂得感恩,就会是一个优秀的员工;如果一个员工既有能力又有感恩的心,那么就可以把工作放手交给他去做,因为这样的员工不会找借口来搪塞自己的职责,也不会做任何表面工作来欺骗老板。他会珍惜一切,善待别人,并认为努力工作是对公司、对事业最好的回报,也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交代。
现在的中职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个性强,不懂得付出,人际关系淡漠,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求,从不站在他人立场看待问题,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缺乏对父母付出的认可,认为所有人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回报他人的意识很淡薄,感谢他人的言语和行动相对匮乏。所以教学中要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知恩、报恩、施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
2.抗挫折教育。一份来自企业的调查发现:优秀的员工即使面对失败也是积极乐观的,因为失败对于他们来说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失败将使他们更努力,并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让他们在竞争中更胜一筹。为培养优秀的员工,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挫折教育。联想集团会定期邀请专业心理人士为知识型员工作《压力管理》的讲座,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都提供类似的心理培训课程。可见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应该有抗挫能力,满怀希望地完成工作。
现在的中职学生很少经历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炼和大的挫折,他们中的一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应对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中考的失败让他们自卑,一旦遭受挫折就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情绪之中不能自拔。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让学生了解挫折是人生路上不可避免的,正确对待挫折,努力战胜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树立自信心,做生活的强者,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
(三)创建科学健康的传媒文化,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21世纪,网络狂潮呼啸而来,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能否正确、有效地掌握互联网这个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能否有效地学习。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一些青少年上网成瘾,导致学业荒废,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对于中职学生,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在校上网,并由老师值班老师加强指导,明示上网要做到“五要五不要”——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在有组织有纪律的网络环境中,学生会自信友善,自我管理,有责任感,主动规避网络风险,充分享受网络时代的新成果。
(四)强化师资力量,提高中职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德育课程改革渐渐上了“快车道”,课程在变,教材体系在变,教师的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得与时俱进,所以改革对中职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转变观念。德育不是教师单纯地教授道德规范和道德教条,不是教师单向地知识灌输,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师生互动,注重道德情感和道德经验的交流。
2.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生活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3.德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怎样育人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经济学等诸多内容。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平时要尽量多读书,使自己的知识宝库更丰富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另外,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你不学习,就会落后,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总之,中职德育教师要明白自己肩头的担子,自我加压,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努力成为有高素质水平、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德育教师。
[1]张开圆.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广西教育,2010:27-28.
[2]杨嘉丽.关于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探究.法制与经济,2009(204):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