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菲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自2000年北京大学成立教育学院以来,综合性大学创办教师教育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开始开办教师教育。鉴于国内开办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类型多样,模式各异。学术界对综合性大学开办教师教育的优劣始终争论不休,其中“学术性”与“师范性”仍是争论的焦点。
综合性大学是相对于理工、师范、农林、艺术等专业性院校来说开设了文、理、工、农、医、艺术等绝大多数学科门类,而且学科门类发展相对较为均衡的大学。根据教育部的统计,目前我国共有533所综合性大学。[1]
(一)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背景。
纵观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式的教师教育”向“开放式的教师教育”转变的过程。以美国为例,1823年在佛蒙特康克德市创办的私立中等师范班标志着美国师范教育的开始。19世纪末中等师范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至20世纪40年代,美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二战后,随着美国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对教师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其教师教育体系逐步转为“开放式”。至20世纪60年代,1200所肩负教师教育任务的大学和学院中,单一性师范院校只剩50多所,到20世纪80年代,94.7%的中小学老师由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文理学院开设的专业课予以培养。[2]目前基本形成一个相对开方式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所有教师教育都由综合性大学承担,教师培养趋于高层次化,这种特点应该说基本反映了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大势。[3]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经验证明,开放式教师培养模式具有较大的优势,课程设置广泛,学生学术水平和学科程度较高,知识面较宽。
中国顺应国际形势,借鉴国际上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成功经验,再加上长期以来单一师范院校办教师教育的不足,于是在1999年6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调整院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决定》出台推动了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实质进程,一批国内知名大学开始参与其中,并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如北京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了教育学院,厦门大学于2001年开始以“3+1”模式培养师范生等,可以说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成了通例。据教育部师范司统计,2002年招生师范类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的非师范院校258所,占培养教师教育院校数54%,非师范院校培养教师教育数约占全国高校培养教师数量的三分之一。2005年培养本专科师范生的综合院校已上升到324所,培养的师范类毕业生占全国师范类毕业生总数的40%左右,这些数量足以表明,综合性大学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但围绕学术性与师范性这一基本矛盾,学术界对综合性大学开办教师教育的优劣始终争论不休。
(二)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现状。
综合性大学自办教师教育以来,就被寄予了厚望,希望通过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解决师范院校办教师教育的不足,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综合性大学没有完成这一使命。一些师范院校在转型过程中,不管条件具备与否,忙于摘掉“师范”帽子,淡化或弱化了原来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4]顾明远教授在论及高等师范院校转型与教师教育特色关系时,曾提出“师范院校不是永恒的,但教师教育是永恒的”。[5]教师转型的实质是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6]
国际上综合性大学培养师资基本是开放式的课程模式,这种教育强化了基础和专业的学习,知识基础厚实。但是,由于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和精力花在专业知识上,又是在纯学术氛围中成长,所以对教师职业需要的人格素质,如对年轻一代的真心关爱、对人的责任心、沟通能力、敏感性、民主精神等职业情操,缺乏较长时间的熏陶和培养,造成最基本的教师道德、心理素质和师范精神的薄弱。一部分并入综合院校的高师院校,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重组融合,达到实质性合并,发挥综合办学水平和效益的目的,从形式上解散了高师教育的“纯体”结构,[7]难以形成孕育教师职业素质特定的环境氛围,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教师素质的活动也难以统筹开展,使置身其中的高师学生淡化了自己的职业走向。高校领导和教师重视当前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生源较好,学费收入较高,而淡化教师教育的倾向,尤其表现在师资配备和经费投入上。教师教育在一片“加强和发展”声中出现弱化的倾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师范性培养途径进行再认识,在增强学术性的同时,不能淡化师范性。
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院校合并或者改制成立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教师教育的基础,但随着合并或改制成为了综合性大学,必然会对原来的教师教育模式产生冲击。新的办学环境会给教师教育带来多种影响,这些影响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教师教育在新的学校的地位会得以强化还是弱化,应该加以考虑。二是原有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成立了教师教育机构,开始参与到教师教育之中。与第一类综合性大学相比,这类院校成为综合性大学的历史更长,综合实力也更强,学校的知名度也往往更高,参与教师教育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主要是由于缺乏教师教育的办学经验,往往不具备“师范性”氛围与环境,另外在教育理论与技能方面的师资也较为缺乏。因此,扬长避短办出教师教育的特色,是这类学校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综合性大学的优劣是相对于原来的师范院校而言的,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多学科优势。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比较多,基本上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大门类。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第二,学术优势。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氛围优势对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综合性大学一般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除了有一流的科研能力等显性优势外,还有另外一些隐性优势。知名综合性大学一般是专业人士集中地,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较多地开展学术讲座,在此过程中开阔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无形之中受到文化熏陶。第三,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声誉,吸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利用充足的生源改变单独设立师范学院的生源结构。
综合性大学学科众多,培养目标各异,要求不尽相同,多样性、灵活性是其优点,但有时容易滋生散漫之风。特别是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没有达到合并之前的初衷,有些学校只是拼凑在一起,而没有对教师教育培养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虽然综合性大学具有较好的学术氛围,但“师范性”塑造所需条件是缺乏的。
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是在综合化、开放化、大学化层面促进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统一。辩证地处理二者关系,在强化师范性的基础上坚持与学术性相统一,在学科与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安排等方面体现师范性和学术性的通联与融合。[8]
(一)探索适合中国综合性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
当前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模式是“大学+师范”,即在大学的学术层次和氛围中打造未来教师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学科发展能力,并且将教师职前教育年限延长,使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分离,学生在完成学科专业教育,取得学士学位后,方可接受教师专业教育,从而实现师范性和学术性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这种教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从以往的对峙到逐步融合的模式为我国提供了可靠的借鉴。[9]
就目前“3+1”模式和“2+2”模式比较适合我国大学四年制的实际,在保证学生专业学术水准的基础上,较好地兼顾师范性。“3+1”模式就是在综合性大学里,学生用3年时间修完本专业课程,再受1年教育专业训练,获得教育学士学位,取得教师资格(主要是小学教师资格)。“2+2”模式是在前两年集中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两年之后进行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分流,选择师范专业的两年将进行学科专业教育和初任教师教育的培训。不少学者试图借鉴国外的“4+1”培养模式,不少学校也在试行“4+x”模式,但就目前中国的现状,这种模式可以作为一种我国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未来模式,作为未来提升培养层次的一种模式。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大都把教师培养层次定位在本科阶段,对于学士后的硕士或更高层次的教师培养则很少涉及,从而无法更好地利用其学术优势。根据现实情况,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等可以立足于学士后的研究型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地方性的综合大学可以立足于本地区,成为本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基地。重点综合大学和地方综合性大学应该定位明确,而不应该千校一面,失去特色。
(二)教师教育的综合化,以综合性加强教师教育。
目前中国都在强调师范院校转综合,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和综合性大学相比更应该注重大学教育的综合化,培养综合人才。坚持“大师范”办学宗旨,利用综合性大学门类齐全的优势力争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多样化。师范院校的综合性不能仅停留在学科和专业的综合性上,更应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所谓教学的综合化,就是要使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理工文学科在课程教学中各占一定的比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培养知识广博、基础扎实、具有获取新知识能力和更强适应性的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美国以政府法令形式确立课程的综合化。[10]
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要不断探求解决教师“教什么”与“怎样教”的问题。要突破教育学院和其他专业学院的界限,消除教育学院和其他学院长期以来貌合神离甚至相互隔离的状态,使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实践合为一体,整合文理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论知识、实践性知识等课程资源,推动教师教育超越单个教育学院或某个学院的界限而提升到大学的水平,建设教师教育的理想文化环境。合并类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未来教师的学术修养,使未来教师具有更宽厚扎实的学科基础、更开阔的学术视界、更敏锐的思维、更锐意的创新精神。面对这种形势,合并类综合性大学必须在强调师范性的同时,丰富自己的学术性内涵。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综观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是融合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的有效途径。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的职业如果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就不会进步。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教师成为与医生、律师、建筑师类似的专业工作者。这是新时期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在加强专业学科教育、注重学术性的同时,也要强化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训练,体现师范性,两者都是现代教师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把职前、职后培训结合起来,加强和中小学的联系。
师范院校转综合性大学及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这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虽然至今对这一问题仍存在争论,但是这种现象在中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我国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于学术性和师范性要把握有度,不要在协调过程中走向另一个极端。综合院校中的教师教育绝不应该是原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翻版,不能也不应简单代替原来的独立师范院校的功能。要在新的条件下将教师教育办出特色和效益,并充分体现综合院校的优势,解决一直存在的问题,实现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协调,真正满足当地教育实践的需要,这才是综合院校开展教师教育的意义和出路。
[1]普通高等学校规模.[OE/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13/info1261551755959113.htm.2009-12-23.
[2]刘薇.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如何从封闭走向开放[N].中国教育报,2001-12-14第四版.
[3]阎光才.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3(6):3.
[4]方增泉.师范院校的特色发展斩落和改革趋向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06(10):13.
[5]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6.
[6]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6):3.
[7]谭志松.21世纪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8(5):105.
[8]杨天平,王宪平.教师教育的时代主题:改革与创新—“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高端论坛综述[J].当代教师教育,2009(1):92.
[9]邓泽军.论教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之整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 46.
[10]刘显根,李晓波.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解读[J].现代大学教育,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