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草原文化努力打造内蒙古文化繁荣的亮丽风景线

2014-08-21 07:00乌兰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草原转型文化

2004年,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我们启动实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今年正好是十周年。十年来,我们在草原文化的内涵、特征、历史地位、现实价值和核心理念等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开创性、奠基性的学术成就。在草原文化的传承、保护、转化、利用方面,在提升自治区文化软实力、繁荣文学艺术创作、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探索,取得了一大批应用性、对策性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为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服务,呈现出研究领域纵深拓展、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成果丰富多样的良好态势,充分发挥了学术研究对自治区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支撑作用。十年来,草原文化研究推出了一批既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厚重感,又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同时在学科基地创建、科研队伍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每年都有一批草原文化研究课题入围国家、自治区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在我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评选中,草原文化研究成果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都说明了国家和自治区对草原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我区草原文化研究队伍的实力和作为。

去年,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自治区迄今单项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民族文化建设研究项目,计划用6年时间完成。这一工程的实施标志着草原文化研究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

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会议提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坚持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努力把内蒙古打造成为祖国北部边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线。把文化繁荣作为努力打造的“六道风景线”之一,是自治区党委深刻理解党中央对内蒙古总要求所部署的重大任务,同时也是站在时代高度、把文化建设放在更高起点上的战略谋划,其信心和动力源于多年来我区文化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源于结合区情实际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源于全区各族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热切期盼,更源于我们通过持续培育所树立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坚定的文化繁荣意志。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草原文化与城市生活”,这是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正在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向着城市社会快速迈进。随着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进入城市,城市必然成为各种文化汇集的中心,传统的、现代的、本土的、外来的各种文化在这里不断生成和组合、碰撞和激荡,正在给城市文化带来深刻的变革,进而影响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内蒙古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摇篮,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文化不断变革的今天,坚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突出草原文化特色,促进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推动草原文化创新,为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凝心聚力,应是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共同责任。

第一,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传承草原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交往交流过程中,已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分布格局,特别是城市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基本上是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这种分布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影响、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共同繁荣。学术界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文化内核。我们只有强化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才能彰显草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才能把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刻认识,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经济为基础,以游牧文化为表现形态的。随着城市化时代的到来,草原文化必然面临着许多发展变化的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增强草原文化现代转型的自主能力,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取得决定文化发展方向的自主地位。在草原文化研究上,不但要研究并阐明草原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历史贡献,以及在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激荡、碰撞、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历史,更要深入研究和科学阐明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如何完美融合的问题,研究中华文化大框架内草原文化的基本定位,研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各民族文化交流互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及应对之策,推动草原文化的优秀传统与现代价值充分发扬光大,守护各民族美好精神家园。

第二,面对文化多元发展的态势,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彰显草原文化特色。草原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和践行开放的品格,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功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当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刻纠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各种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远远超过以往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的理念,以包容并蓄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成果,既要对草原文化优秀传统秉持应有的礼敬和自豪,也要以博大胸襟对待外来文化,坚持不同文化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做到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在互动交流、持续对话中实现草原文化的丰富发展与创新超越。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对文化进行的反思、比较、展望,进而对自身文化树立起坚定的信念、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起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的活力。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我国北方草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许多文化传承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草原深处。当然,草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绝不限于以往历史,今天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应对人类发展道路上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依然可以从草原文化当中得到诸多宝贵启示。因此,保持和增强对草原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就是要充分认识其历史功绩与现代价值,传承保护好草原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彰显草原文化的鲜明特色,不断增强整合再造、转型提升的能力,积极推进草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把握文化转型的历史机遇,以坚定的自强精神推进草原文化创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强,就是不断凝练核心价值观,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强大活力和创造力、强大实力和竞争力。近现代以来,草原文化从单一的传统游牧文化演变为集多种经济社会因素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性价值取向的融入,加快了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然而,草原文化总体上仍未超出传统文化的范畴,人的主导性的生存模式尚未根本改变,由自在文化向自觉文化的转变仍处于初始阶段,现代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还远没有完成。文化的转型蕴藏于社会的转型之中,社会的转型又依托于文化的转型,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同草原地区的现代化是分不开的,它是人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所以实现社会和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但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还要有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耐力和定力,要有立足自己实际、依靠自己力量、突出自己特色、走自己文化发展道路的文化自强精神。

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掌握自己文化的前途命运,推动文化的现代转型,实现在文化上的自立自兴。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设计,提升自己的文化力量,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所以我们在理论探求与具体实践中,一定要紧紧围绕全区文化改革发展实际,加强对文化自强的方向、目标、路径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不断提出新思路、拿出新办法,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使民族文化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一定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深入挖掘和阐发草原文化优秀传统的时代价值,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用草原文化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其成为我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一定要紧紧围绕扩大草原文化对外影响力,精心构建充分体现草原文化特色、草原文化风格、草原文化气派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内蒙古故事,传播内蒙古声音,努力提升草原文化的创新力、表达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本文系乌兰同志2014年6月28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上的讲话,发表时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王 丹

猜你喜欢
草原转型文化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讲解《草原图》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谁远谁近?
out of Steppe
我把草原带给你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