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音乐课堂引入原生态民歌的必要性

2014-08-20 21:06何益民
艺术评鉴 2014年13期

何益民

摘要:本文通过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近年来"桑植民歌进校园"的实践经验,以原生态民歌引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为论点,提出了高校应积极发挥传承地方民间音乐的作用。首先剖析了桑植民歌这一土家文化精髓的发展现状,论述了高校声乐教学融入原生态民歌的的意义与必要性.然后,就如何将桑植民歌融入高校声乐课堂中,提出了桑植民歌融入高校声乐课堂的措施。积极发挥高校对保护和传承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使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能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得到延续。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 桑植民歌 高校音乐课堂

一、桑植民歌的现状

原生态民歌——桑植民歌是桑植土家族人民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下来的活态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据资料记载,桑植民歌共有1 万多首,目前己经收集和整理在册的山歌、小调、号子、花灯调等约2300多首。2005年10月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务院国发[2006]18号公布),2008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桑植县“中国民歌之乡”称号,今天的桑植被省内外音乐家比作是“民歌的海洋”。事实上,从历史、文化价值、发展前景和区域影响力,以及地方政府的保护和重视程度等方面综合评价,“桑植民歌”确实表现不俗。比如:彭玉翠、尚立顺、李德杰等桑植歌手,曾分别得到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李先念、邓小平、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近几年本土歌手尚生武、黄道英把桑植民歌唱到波兰和英国,受到异国观众的高度赞扬。具有魅力的桑植民歌也吸引了大批知名艺术家前往采风创作,这些作曲家在吸收桑植民歌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人们所熟悉的《小背篓》便是白诚仁先生以桑植小调为蓝本所发展创作的歌曲;音乐家鲁颂的《甜甜的山歌》;作曲家孟勇根据桑植民歌《棒棒捶在崖石上》为蓝本二度创作了同名创作歌曲,被民族男高音广为传唱;由白诚仁创作何纪光先生演唱过的《挑担茶叶上北京》、王佑贵创作的《心头爱》等人们反响热烈的佳作,也吸收了桑植民歌的音乐元素;湖南湘西籍的作曲家谭盾也经常回到故乡桑植采风;桑植民歌显然已成为广大艺术工作者进行创作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省内外艺术工作者们用鲜活而优美的作品记录着桑植历史的变迁及与时俱进的发展。其丰富多变的旋律、动听优美的曲调、诙谐贴切的歌词和独特而迷人的衬腔衬词等艺术风格,让桑植民歌变为人们广为传唱的佳作,当湘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马桑树儿搭灯台》时,全场观众为之顷倒,更吸引了外国友人对于桑植的关注。歌唱家何纪光老师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演唱了桑植民歌《板栗开花一条线》和《门口挂盏灯》等作品也带给了当地人们新的享受,令无数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流连忘返。雷佳和王丽达也在中央电视台大型晚会和民歌中国录制演唱了《四季花儿开》并且进行了改编,改编后的《四季花儿开》赋予了它新的色彩。江泽民、李鹏、朱鎔基等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张家界考察时对桑植民歌赞不绝口。中央电视台也曾先后邀请桑植当地的民间艺人向佐绒等参与桑植民歌特别节目,多国驻华使节和参赞曾在北京观看桑植民歌的专场演出,为桑植民歌的传播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应对现代化全球化挑战的局势,桑植的文化生态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桑植民歌已体现出了它的文化适应能力。现在,桑植旅游局打造的桑植民歌旅游名片,已成为了张家界旅游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份。比如:将桑植民歌作为人文内涵注入在自然景观的欣赏中,旅客在欣赏张家界山水的同时参与一些歌舞活动;旅客在参观贺龙纪念馆的同时欣赏革命歌曲演绎,在活动中得到爱国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又如旅客去当地的民寨欣赏着当地民间艺人的歌曲演唱,了解到当地的悠久历史。桑植民歌精品旅游线,即是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也是在发展和蓬勃当地旅游业。桑植民歌之所以越唱越响亮,不仅得益于它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得力于地方政府对这份文化遗产的长期呵护。在这喜人的局面中,笔者静下来所思考的是新形势下该如何进一步提高桑植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二、高校声乐教学融入原生态民歌的必要性

(一)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能够体现出这个民族的特色。在我国,传统的音乐是对历史传统、民风民俗、地理风情等的一种艺术表达,是对传统文化的体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能诞生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诸多代表作品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代代相传。因此,声乐教学融入原生态民歌,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学习和了解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并从中吸取营养,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二)对声乐教学的促进和提升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一直还是侧重于欧洲的美声唱法。而高效的声乐教学活动应该具有一个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氛围,在声乐课堂教学中,需要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进行渲染。我国拥有无数出色的传统音乐作品,是一个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大国,同时还具备着健全的音乐文化体制。因此,高校声乐教学融入原生态民歌,是融入民间广为流传的歌唱与表演形式,是声乐演唱与教学民族化特色的突破,能有效提升我国现代化声乐的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国内高校声乐教育的长远发展。

(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增强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诞生出的音乐作品,代表着这个地区这个民族这一时期的民族特征和历史特点。将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元素融入到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不仅是对学生声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而且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他们对美的创造。桑植民歌进课堂,在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操,有利于将民族精神更好的发扬光大。

三、桑植民歌融入高校声乐课堂的措施

桑植民歌历史底蕴深厚,它含有地域风格浓厚的本地音调,也汇聚了湘西多民族的异地音律,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其中有许多好唱易学、脍炙人口的曲调适合走进校园。但是,现代流行音乐对传统音乐的影响、西方音乐给中国音乐的冲击、年轻人与老艺人的思想代沟等问题是制约桑植民歌传承与发展的瓶颈问题。笔者认为:对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原生态民歌——桑植民歌,其保护的核心环节是活态传承,核心问题是培养“人”的问题。只有春风化雨的教育,才会使其文化血脉生生不息延续下去;只有依托教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平台和教学资源,才能有效提升其传承工作的整体水平;只有通过教育,一代一代培养新的传承人来引导民众关注、参与民歌的挖掘、整理、创作、演唱,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传承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对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近几年来将桑植民歌融进艺术教育课堂的实践,归纳总结出“高校音乐课堂引入原生态民歌”的几点经验:endprint

(一)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统一。教法必须依据学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高校音乐课堂应针对学生的专业水准把各种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合理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1.情感体验式教学

情感体验是一种互动的教学形式,声乐教学课堂因学生专业水平的差异,一般采用的是“集体课堂、小组课堂、个别小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集体课堂”还是“个别小课堂”,都要特别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心理,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激发起音乐潜能去发掘个人的音乐特点,从而提升个人的音乐魅力,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与民间采风活动,如:搜集民谣、民歌、民间音乐创作成果等等。情感体验式声乐实践课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2.感知能力的运用

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该打破原有的把高职声乐教学等同于高职音乐个别课的技能教学这一观念,要采用多种手段加强直观效果。因声乐学习往往强调“找感觉”,其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必须要去亲身实践体验,教师是通过示范以及讲授等直观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因此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感知能力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找到准确的“感觉”。用当代人的审美观和演唱习惯,继承和发场传统音乐文化。

3.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

声乐教学是一门将艺术性与技术性充分融合的课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目前,高校的教学设施与课程的构建日趋合理完善,师生之间不仅可以“一对一、一对多、面对面”的传递知识,同时还能够创建声情并茂的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将更多优质的音乐教学资源放在网上,利用互联网来推动与落实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采用网络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还可以同时运用亲情关爱法以及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新型教学法,借助启发式教学以及互动式教学等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师资队伍的培养

1.完善教学观念

为充分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文化,声乐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积极采纳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借助先进的声乐理论来完善我国独特的民族声乐文化体系。各高校必须重视对声教师的培训以及与民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相关院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定期举办一些活动,积极支持声乐教师与民间艺人进行交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除了对学校自身的声乐教师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培训外,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教师间可以彼此听课,将教学经验进行互相交流与学习,多查阅相关资源,开展集体备课,从而实现知识共享。还可以采用“兼聘”社会师资力量的方式,来加强师资力量。学校应主动聘请高水平民间艺人进校学习并担任教师,打破文凭、职称等限制。学生要走出校门实地采风。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掌握更多优秀的地方音乐演唱技法,进而提升其个人的艺术演唱能力,避免原生态音乐传承和发展的断层。

2.丰富教学内容

在声乐教材的选编上,教学内容除了包含传统艺术歌曲外,还应该包括“原生形态”的传统声乐艺术作品以及“乡土”音乐作品;其教材类型除了传统的曲谱教材外,还应该重视“文献教材”和“声像教材”的建设。当然,教学内容是教学模式的服务对象,所以,教学模式的选取应该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结语

总之,中国音乐的发展之路应该建立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之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演唱和表演,必须在继承本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原生态民歌蕴含着民族的柔情万种,抒发着荡气回肠的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魂。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原生态民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声乐教学的促进和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增强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如果一个民族的民歌消失了,那么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就很难保存了。积极弘扬、继承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努力学习、吸收西方美声唱法的精髓,将两种音乐文化有机融合,不断创新与改革,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使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成为一种优美的、适用于多民族的演唱艺术形式。原生态民歌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传播,还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去探索、研究与实践。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民委课题《新形势下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NMY2014-028。

参考文献:

[1]吕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钟以轩.桑植民歌[M].长沙:岳麓书社,2000.

[3]王颖.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与理念分析[J].音乐天地,2012,(03).

[4]吴磊.高校声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J].民族音乐,2010,(02).

[5]桑植县地方委员会编.桑植县志[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6]王彩卿.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音乐时空,2013,(09).

[7]蒋笑一.浅谈桑植民歌的艺术特点[J].音乐大观,2011,(09).

[8]向佐绒.桑植民歌的现状与传承发展[J].艺海,201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