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钢琴奏鸣曲的和声技法

2014-08-20 20:54阿娜
艺术评鉴 2014年13期
关键词:奏鸣曲

阿娜

摘要:肖邦是19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和声技法应用纯属,浪漫元素和和声风格融汇贯通,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个性艺术。钢琴奏鸣曲对和声技法的依赖性很强,因为曲调设计、旋律转变、音色转换是突显音乐作品艺术特征的根本要素,利用弦外音、多层次声部、转调技巧,使乐曲的声音布局更紧凑、更优美。和声技法在肖邦钢琴奏鸣曲中调性布局设计方面应用非常突出,特点鲜明。基于此,本文将结合肖邦代表作《葬礼进行曲》的和声技法,深度解析钢琴奏鸣曲在和声处理上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肖邦钢琴 奏鸣曲 和声技法

肖邦是波兰作曲家,艺术天赋出众,7岁时便创作了波兰舞曲,是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有“钢琴诗人”的称号。《葬礼进行曲》是肖邦与玛利亚订婚解除之后写的,音乐作品中充分体现了肖邦沮丧、忧郁的心情。

一、肖邦钢琴奏鸣曲的和声特征

《葬礼进行曲》是肖邦1849年在巴黎创作的,在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该乐曲的回旋性、变奏性特征突出,它创建了一个自由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搭建音符结构,利用和声技法控制调性,让整体音乐的对比情感渐强渐弱,欣赏价值极高。作为浪漫主义大师,肖邦在《葬礼进行曲》的和声技法设置上,选择了色彩性和声技法,该手法能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精髓融为一体。

二、《葬礼进行曲》的和声技法探究

(一)变音体系

1.离调和弦

虽然《葬礼进行曲》的情感基调沉闷,音调转换节点并不明确,但是离调手法依然被肖邦很好地融入到了音乐中。利用力量支点变化,使主和弦在一个基调上发生特殊转变,如此一来,离调和弦的表现力会更加突出。

2.变和弦

从调性功能上看,变和弦对声部的控制能力并不强,只能改变II、IV音,声部倾向性虽然会随着音响效果的改变而改变,但是从变和弦的功能性上看,该和声技法可以提高和声的紧张度,扩大半弦音的自由变化空间。

(二)线性和弦

线性和弦表现的是各声部处在同一线性弦上,音的横纵关系对声音、音高、调性的控制效果更显著,在和声框架中,基本和弦的线性结构会发生相应改变。从横纵向和弦设计上看,《葬礼进行曲》的线性和声属于古典主义,它在拓展统一调性方面,将和声作曲技法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前、后弦的延伸功能不断加强,在35-38小节中,旋律声部的横向线条持续渐强,在最后一个音设置和弦外音,如此一来,线性和旋的也可以充当调性节点,提高和声功能的丰富度。

(三)转调手法

1.转向近关系调

在两个相近调之间,共同和弦的艺术表现力会相应减弱,为防止关系调音色相互抵消,肖邦便利用了和声技法,将相邻的一、二节调性提高了二个声部,再利用自然音,填充和弦漏洞部位。由此可见,转调手法对提高调性对比度,渲染音乐作品艺术美感有奇效,所以即便在调性不易过多转变的《葬礼进行曲》中,转调手法依然随处可见。

2.调式交替加速转调

主题鲜明的音乐曲调,在调式交替上会存在很强的滞后性,因为音符转换幅度小,所以和声功能很难发挥节点作用,穿插功能性变和弦,增强乐曲的色彩敏感度。为此,肖邦选用了调式交替方法,把III、IV、V级三和弦改变成了和声小调。该转调手法,使处在同级和弦功能上的音符,色彩变化功能逐渐强,如20-25小节中,原调性为D大调,经过调式交替加速转调之后,D7-T-TSVI-s-D7-t,其中t作为中介和弦等于a小调的s,接以新调的终止式,完成转调。

(四)等音转调

《葬礼进行曲》中要想实现等音变换相对困难,因为变和弦结构的伸缩能力有限,在统一调性曲调中,只能选择2-5个音进行调性转换,才能保持和弦结构不受到破坏和影响。因此,为转入新调,增强曲调的丰富度,肖邦利用和声技法,通过严谨的调性设计,实现了等音转换。通过属七和弦、减七和弦或增三和弦的等音和弦进行转调。将第三小节A大调的中介和弦成功转变为F大调的D7∕D和弦,在等音转换过程中,变和弦、调式和弦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将本不是同一属性的音连接起来,以新调的终止式展现曲调,完成转调。由此可见,和声技法中,转调技法的应用能力最强,它可以将多种不同属性的和弦结构、调性音符连接在一起,通过自然音和弦、调式交替和弦完成等音、不等音转换,以提高乐曲色彩。

三、结语

通过上文对肖邦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进行分析可知,《葬礼进行曲》的调性变化效果很强,它既反映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理念,由将古典主义庄严、高贵的气质表现的非常到位。虽然该奏鸣曲展现出来的情感是纠结的、沉闷的,但是肖邦依然通过高超的和声技法,向人们展示了与众不同的“悲情乐曲”。此外,肖邦在这部作品中更加注重和声色彩的表现力,通过调性转换、和弦结构设置、和声功能转换等手法,将原始调性的主题性处理的相对模糊,这是肖邦作曲的独到之处,也是奠定其个人创作风格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学严.斯克里亚宾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和声特色——探秘“神秘和声”的巅峰之作[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04).

[2]朱瑾.重拾“本性”的逆境“突围”——从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看其和声技法的继承与创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01).

[3]袁勤豹.浅谈普罗科菲耶夫《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和声技法[J].才智,2013,(23).

[4]杨家林.肖邦钢琴叙事曲和声技法初探[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结构组织分析
月光奏鸣曲
春天的奏鸣曲
海顿钢琴奏鸣曲的舞台表演与音乐传播——以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49为例
饥饿奏鸣曲
《贝多芬第二十八首钢琴奏鸣曲OP101》演奏版本的比较
贝多芬《升C小调奏鸣曲》分析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
呼噜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