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雷斯基交响曲概览

2014-08-20 06:49郑飞
艺术评鉴 2014年6期
关键词:女高音交响曲乐章

亨里克·米科拉伊·古雷斯基(Henryk Mikoaj Górecki,1933年-2010年)是波兰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与克里斯多夫·潘德列斯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维托尔德·鲁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1913.1.25-1994.2.7)并称为“波兰作曲三杰”。他的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作品以无调性序列音乐为主要创作技法,在此期间凭借其《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等作品,成为波兰先锋音乐的领军人物。经过近十年的转型期,20世纪70年代进入创作成熟期。

一、 第一交响曲概述

(一)创作背景

1956年8月,波兰撤销1949年对哥穆尔卡的批判,并从监狱中释放。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坚持“走自己的路”。这一时期波兰的政教关系趋向缓和,波兰的文化艺术“解冻”并得以发展。

1955年,古雷斯基进入卡托维茨音乐学院跟随博莱斯瓦夫·沙别尔斯基学习,开始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学习和创作。1956年“华沙音乐节”的举办,令古雷斯基开始接触到西欧现代音乐。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勋伯格、威伯恩、斯特拉文斯基、梅西安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

《第一交响曲》创作于1959年,古雷斯基认为“这首交响曲标志着他个人和祖国波兰一个新的开始①”。作品有着严密的音高组织关系和复杂的结构,奠定了古雷斯基在波兰现代音乐中的地位。詹姆斯·维兹比基(James Wierzbicki)评论道:“古雷斯基是威伯恩序列音乐的波兰继承者②”。

(二)作品简介

1959年古雷斯基在卡托维茨音乐学院就读期间完成的《第一交响曲》(1st Symphony‘1959)为弦乐队、打击乐而作,1963年获得第二届巴黎青年作曲家双年展一等奖。作品用十二音序列技法完成。全曲共四个乐章:1、Inwokacja(97小节);2、Antyfona(127小节);3、Choral(47小节);4、Lauda(189小节)。作曲家自称这部作品是新的开始,一方面因为这一年与妻子结婚,另一方面是因为波兰国内文化的“解冻”,预示着波兰民族文化新的开始。

二、 第二交响曲概述

(一)创作背景

1968年起,古雷斯基在母校卡托维茨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经过十年的“后先锋时期”创作的过渡和转型,约1972年逐渐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就古雷斯基创作生涯而言,《第二交响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作品简介

《第二交响曲》(op.31)副标题“哥白尼”,1972年创作于纽约,是为了纪念波兰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诞辰500周年而作。作品由两乐章构成,是古雷斯基三部交响曲中唯一一部采用完整乐队编制的作品。第一乐章用强而有力的音响象征宇宙的爆发,第二乐章平静而广阔。一方面表现浩瀚的苍穹,另一方面反应出古雷斯基对宇宙、自然万物的崇敬以及虔诚的宗教信仰。作品用饱含宗教精神的情怀,结合民族音乐语言和现代作曲技法隐射出波兰民族的精神及命运。其中部分歌词文本出自哥白尼著作片段。

三、 第三交响曲概述

(一)创作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会提倡的“民族独立”、“国家主权”等口号,深入人心。《第三交响曲》创作于1976年,这正是波兰国内宗教热情高涨的时刻,也是波兰国内持不同政见的组织开始公开出现的时刻。

作品的第一、三乐章表现母亲对死去儿子的哭诉和少女对母亲的安慰。《第三交响曲》呈现了二战中波兰集中营发生的故事。在1970年代,该作品有借过去喻当今的意义(与二战期间德国纳粹统治相似的是当时苏联对波兰在意识形态、政治结构上的控制)。古雷斯基用宗教的话语来对抗独裁高压,讲述战争和极权对人的摧残。作品反映出:面对摧残,只要有精神性意义引领,终会找到善的可能和慰藉。这或许正是古雷斯基以其先锋知名于作曲界,其代表作却是在音乐语言上较为传统的《第三交响曲》的原因。而这样的音乐即使放在今天,放在我们身边的环境中,也仍然不失其1976年出现在波兰时的意义。

(二) 作品简介

1976年10-12月间,古雷斯基在卡托维兹创作了题献给妻子(to my wife)的《第三交响曲》(Symphony No.3-Symphony of Sorrowful Songs),op.36。“我最想献给谁?我从没想过把这部作品作为对政治历史事件的反应,我只是想用它唤起母亲和孩子之间割不断的爱和联系③”。作曲家本人虽这么说,但作品却反映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亡灵的挽悼。作品为不完整四管编制,三个乐章始终保持慢速,均标记为“Lento”。第一乐章结构庞大,演奏时长约27分钟,相当于第二(约10分钟)、第三(约18分钟)乐章演奏时长的总和。作品建立在鲜明的调性基础上,在充满了不协和音的当代作品中独树一帜。

《第三交响曲》1977年4月4日首演于法国鲁瓦杨国际当代艺术节,作品首演之初备受质疑,六家西方音乐期刊评论了当年的鲁瓦杨音乐节,一致指责《第三交响曲》。Heinz Koch 在Musica中评论道“三个古老的民歌旋律(其他什么都没有)托延到最后,共55分钟之久④”;Dietmar Polaczek声称古雷斯基偏离先锋派道路太远已成既定事实,并把第三交响称为“文艺衰落期的垃圾”⑤。这些批评的评论主要是认为作品不够前卫。当然也有支持的声音:“高于一切,真诚,充满了高贵的简洁性⑥”。反对的声音被称赞该作品为一个杰作的多数意见压倒,从而确保《第三交响曲》没有成为成千上万在一两次演出之后落入默默无闻状态的其他作品中的一个。

1977年后这部作品在波兰几乎每年都会演出,每次都是原来的女高音Stefania Woytowicz担任独唱。1992年发行的全新唱片(on the Elektra Nonesuch label)获得巨大成功,更是被称为“古雷斯基神话⑦”。该唱片发型于1992年春,英国杂志《音乐周刊》(Music Week)将该唱片从古典唱片排行榜移至流行音乐排行榜,排名前十。美国《流行榜》(Billbard)将其列于古典音乐排行榜,近四十周位列前二十五。作为一首出自在世作曲家之手的严肃音乐,这样的成绩只能用“神话”、“奇迹”来描述,况且是一首三乐章均为慢板的交响曲。endprint

(三)录音版本

1978年,波兰唱片品牌Polskie Nagrania将《第三交响曲》在鲁瓦杨的演出用磁带进行了记录;1982年,德国唱片公司Schwann和柏林广播交响乐团(The Radio Symphonie Orchester Berlin)录制密纹唱片,封面上错误的标示为“世界首演”。

1985年,法国导演莫里斯·皮亚拉(Maurice Pialat,1925-2003)的电影《末路刑警》(Police)片尾曲采用了《第三交响曲》片段引起强烈反响,高蒙公司(Gaumont,影片的生产公司)同年通过其子公司The Erato recording label迅速发行了完整的密纹唱片。音乐本身在1986年赢得了杂志《Fanfare》、《Opus》及《洛杉矶时报》的热烈评论。1987、88年,Schwann再次发行激光唱片。1989年新伦敦奥林匹亚(the new London-based Olympia)唱片品牌通过Polskie Nagrania许可,发行了1978年录音的CD。“这些版本在英文出版物中被反复的评论,如:‘简约而雄伟(simply majestic)、‘年代的作品(the work of the decade)、‘令人震撼的(heart-stopping)”⑧。

1983-1986年英国团体Test Department在摇滚音乐会上演出了《第三交响曲》片段,引起出版商的注意,于1987年4月5日由BBC交响乐团在David Atherton的带领下,进行了录制(女高音独唱Margaret Field),并在当年12月30日在BBC3台进行广播。1992年,由伦敦小交响乐团演奏,Dawn Upshaw担任女高音,Elektra-Nonesuch再次录制这部交响曲。作曲家曾提到,创作《第三交响曲》的时候,脑海中的女高音并不是有力而充满戏剧性的,而是更轻一些,这是选择Upshaw担任女高音的原因。2010年7月7日,由Antoni Wit 指挥,Zofia Kilanowicz担任女高音,来自作曲家家乡的卡托维茨广播交响乐团(Katowice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再次对作品进行了CD录制。

一批舞蹈家对《第三交响曲》极为推崇:1989年纽约舞蹈家Molissa Fenley 将奥林匹亚的录音版本使用在她的作品《The Floor Dances》中;1990年西班牙现代芭蕾大师Nacho Duarto为荷兰舞蹈剧院(Nederlands Dans Theatre)精心编排了《Lament(哀悼)》,用第一乐章的现场表演作为伴奏;1991年,悉尼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金沃克(Kim Walker)带领悉尼舞蹈团(the Sydney Dance Company)首演《莎士比亚的舞蹈(The Shakespeare Dances)》,使用了截选的第一乐章和整个第二乐章。

1991年由莫里斯·皮亚拉导演,Anna Benson Gyles主演的电视电影《凡高的生与死》在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播出,配乐节选自《第三交响曲》;2007年,中国导演李缨历经10年拍摄完成的纪录片《靖国神社》,以《第三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寓意深远。

自此,古雷斯基及其《第三交响曲》的影响已无需赘述,音乐评论家约翰·洛克威尔(John Rockwell)在《纽约时报》中宣称古雷斯基可能有一天会被认为是“一位大师,突兀地耸立在如此受人青睐的当下。⑨

注释:

① 林逸聪:《音乐圣经(上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502页。

② 龚晨晨:《戈雷茨基第三交响曲“神圣简约主义”风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③Frederic P.Miller.“Symohony No.3”,Henryk Gorecki [M].Alphascript Publishing,2010. P.68

④Heinz Koch.Mit wichtigen bundesdeutschen Beitraegen [J]. Musica 1977.4. 332

⑤Dietmar Polaczek.Neue Musik in Royan [M].Oesterreichische Musikzeitschrift 32.1977.7.358

⑥Górecki: III Symfonia [J]. Ruch Muzyczny 21/23 (1977),17

⑦Luke B. Howard.”Laying the Foundation”:The Reception of GoreckiS Third Symphony.1977—1992 [J]. Polish Music Journal Vol. 6, No. 2, Winter 2003. 1—7

⑧Luke B.Howard.”Laying the Foundation”:The Reception of GoreckiS Third Symphony.1977—1992[J].Polish Music Journal Vol.6,No.2,Winter 2003.1—7

⑨John Rockwell.Thinking of Immortality in Brooklyn[N].New York Times 5 November 1990,C14

作者简介:

郑飞,南京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近现代作曲技法的理论与实践。endprint

猜你喜欢
女高音交响曲乐章
谱写肌肤新乐章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家乡的月亮来看我
厨房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
晚霞剑影交响曲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
人生交响曲
梦幻精灵的动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