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青枯病与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2014-08-20 19:03张少林
吉林农业 2014年8期
关键词:叶斑病青枯病防治

摘要:花生在栽培过程中,也常发生各种病害,这些病害一旦发生大规模侵害,就会对花生的生长产生严重的影响,造成叶片及茎秆病变,造成减产,影响产量。在种植过程中,要抓好细节管理,科学供水施肥,促进壮苗,提高抗病力。本文主要分析了花生青枯病及叶斑病的发生特点,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为花生的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花生;青枯病;叶斑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82-1

1花生青枯病

1.1 花生青枯病的发生特点

花生青枯病在南方花生产区发生较多,也被称为死苗、发瘟、死棵子等病名,地块发病率能达到10%~20%,严重的可达50%以上,近年来北方花生产区也有发病的趋势。花生青枯病主要是由花生青枯病原菌侵染而引发。这种病原菌主要寄主为花生、烟草、番茄、茄子、马铃薯、芝麻、向日葵、田菁等。另外一些野生的苋菜、鬼针草等也可以成为寄主。青枯病初期的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的土壤、病残体、及烟草、茄子、向日葵等寄主。病菌的传播可以通过流水或是人畜、昆虫等媒介进行,病菌可以通过花生植株根部的伤口或是自然孔口侵入,进入维管束后引发植株的根、茎发病,植株病变腐烂,通过传播媒介再次侵染其他植株,使病害快速蔓延,在花生收获后,一些病菌可以随残体在土壤中过冬,第二年条件适合会再次发病,但花生的种子不会带些病菌。

1.2发病条件

青枯病的发生受耕作条件影响较大,一般砂性大、砂粒较粗的土壤发病较重,易积水的洼低、地块较瘠薄的发病较重,反之相对较轻。温度一般在22℃以上时发病较快,如果再有适量的雨水发病会更快,特别是在雨后骤晴时,病情明显加重。青枯病在花生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开花至初荚期发病最盛,在田间管理中,如果中耕造成花成植株出现大量伤口,在高温烈日下再加上根部缺氧烂根,都利于些病的加重,此病对所有品种都能感染,但品种间的抗性不同,发病有的较轻,有的则较重。

1.3青枯病的症状

病株发现症状,一般三周之内就会死掉,整个生育期皆有可能发病,在开花前后发病,到盛花期和落叶期达到发病最盛,主要表现为病株先在主茎顶梢第二叶先出现失水枯蔫,早晨张开延迟,午后闭合还会提前,白天萎蔫晚上恢复,但到后期,就一直萎蔫,不能恢复,随着病情发展,叶片从上而下全都萎蔫,但不变黄,仍为绿色,所现症状为“青枯状”。拔出病株可见根尖湿腐,根茎内部变黑褐色,潮湿情况,用手挤压切口,有乳白色浑浊粘液渗出。

1.4防治方法

合理轮作:注意田间病株的比率,如果达到10%,就要实行轮作,最好实行2~3年轮作,如果病株率达到一半以上,就要实行5~6年轮作。轮作最好以禾谷类作物为宜。

选用抗病品种:抗病品种是防治青枯病及其他病害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虽然花生没有完全免疫此病的品种,但在抗性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要选用抗性强的品种加以推广,科学布局,避免同一品种连片种植,增大感病的机率。

做好消毒工作:播种前要对土地进行消毒,可亩用生石灰35~50公斤,均匀洒在土中,在发病时,可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喷淋根部,每株灌对好的药液250毫升。

加强田间管理:对土壤进行深耕,合理使用有机肥及磷、钾肥,控制供水,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止田间过于潮湿,为植株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增强抗病力。在病地不要用大水漫灌,以免病菌大面积传播扩散。发病初期及早拔除病株,统一深埋或烧毁。不要用病残体堆肥。铲除杂草,清除病残体也有较好防治效果。

2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主要因发病时花生植株叶片出现褐斑和黑斑而得名,在全国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在集中产区发病较重。染病后,受害的叶片中的叶绿素通常会受到破坏,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叶片会提早脱落,没有了光合作用,干物质的积累难以进行,影响到荚果的成熟,造成花生减产,叶斑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减产能达到1/3的程度。

2.1症状

叶斑病主要发生在花生生长期的中后期,花斑有褐色和黑色两种,褐斑发生较早,在初花期就可能发生,发病时,受害叶片开如生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大小为1~10毫米直径,叶正面出现暗褐色病斑,背面淡褐色,周围有黄晕圈,一般在下部的叶片病斑较多,在潮湿条件下,叶正面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严重时,使叶片干枯脱落。茎部和叶柄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稍凹隐。

黑斑病一般到落针期才发生,黑斑病多在上部叶片。黑斑病与褐斑病可同时混合发生,病斑相对较小,为1~5毫米直径近似圆形或圆形,呈黑褐色,叶片正反两面颜色相似,病斑周围黄色晕圈不明显。病害晚期,叶背面病斑有一层灰褐色霉状物,病害严重导致叶片干枯脱落,茎秆变黑枯死。

2.2发生特点

叶斑病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在合适的条件下,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在风雨条件下孢子四处传播,孢子散落在花生叶片上,温度适宜再遇到水滴,就会长出芽管,芽管直接穿透叶片表破进放内部组织而侵染。叶斑病的病菌适合在10℃~37℃这个范围内生长,最适合温度为25℃~28℃。发生特点随温度及天气而变化,多雨潮湿天气较重,土壤瘠薄、连作田易发病,少雨干旱年份发病轻,底部叶片和老龄化器官发病重。

2.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抗病品种是防止各种病害的有效办法,在选用品种时,要根据病害发生的特点,抗叶斑病品种一般为直立型、多粒型,相对叶形小、叶色深绿,在选用时要注意这些特征。

轮作换茬:实行换茬轮作,因此病寄主单一,所以可以与玉米、甘薯等作物轮作,能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加强栽培管理:在播种、密植、基肥施用、水分等细节方面加强管理,促进植株壮苗,提高植株自身的免疫力。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病株率为20%时及时喷药防治,可使病害减轻,一般可增产15%~20%。喷药时要根据病害的发生、天气情况选择适当时间,科学施用,合理防治。

作者简介:张少林,中专学历,九台市沐石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endprint

猜你喜欢
叶斑病青枯病防治
番茄糖转运蛋白SlSTP2在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功能
“二月兰叶斑病菌甘蓝链格孢生物学特性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浅谈茄子青枯病防治技术
大果紫檀叶斑病的病原鉴定
三种堆肥对番茄生长及青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BiologGENⅢ微孔板在烟草青枯病、黑胫病生防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烟草抗青枯病育种研究进展
玫瑰叶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