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华
摘 要:中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审美教育时要重视小说中的美学资源。小说美育时要处理好三个问题:以趣动人,以情感人,以美化人。
关键词:小说;美育;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富有审美意蕴的文学作品逐步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这就为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大量空间,但同时也为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实现育人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就目前教学实际而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厚诗文薄小说的倾向,即在教学中能很好地利用诗文去引导和感化学生,而到教学小说时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一环节,不能将小说的美育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对小说美育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不是太明了。笔者以为,小说美育要落到实处,必须要注意如下三个“要“。
一、要以趣动人
小说本身是富有趣味的一种文学文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课堂趣味横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这一点入手,让学生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进入作品世界,让他们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而能真正把握小说的美学意蕴,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除此之外,运用好课堂导语和设置有效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产生趣味的关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说教学也不例外,好的导语具有知识型、艺术性,就像一座桥梁,能连接课文内容和学生精神世界。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中,整堂课就有了良好的气氛,不仅教师教的得心应手,学生听得也是全神贯注。比如,在讲《水浒传》时,首先播放一首刘欢的《好汉歌》,随着高亢的音乐响起,学生的情绪也就被调动起来。在这个时候,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会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贵有疑”,教师另辟蹊径,出奇制胜,于无疑处巧设疑问,使学生由疑生奇,由奇生趣,也能实现小说教学的美育作用。比如,在讲授《祥林嫂》一课时,教师可设置诸如“春天给人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有打击与绝望。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使她成为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之类问题,这类问题紧扣课文提出,又能发人深省,使学生在思考中增进认识的同时,也会受到美感的陶冶和思想的洗礼。
二、要以情感人
相比于其他文体,小说中情感往往是隐性的,是蕴含在故事情节或景物描写当中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中,首先自己要准确把握小说的情感脉络,进而能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将这种情感传达出来,并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验到。这方面的方法往往因人而异,但笔者以为,如下两点应当是每个教师都可以尝试的。(1)以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作品中的情感。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这需要语文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使学生的情感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2)以深刻的理解升华感情。情感是以认识为基础的,只有晓之以理,才能保证学生的情感符合社会的要求,使行为有正确的方向。要用小说来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物的高尚情感,就要让他们对小说有关人物或细节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稳定的审美能力。
三、要以美化人
美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的养成。利用小说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1)通过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小说生活情境中体验美。视觉心理学显示:“在一半感觉中,特别是生理感觉中,客体先于主体,而在美感中,主体先于客体。”教师引导学生构拟出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景中畅游思緒,进而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如,在讲到《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时,教师可反复引导学生揣摩如下一段描写:“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文字所表现的香菱专注的神情,引领学生与香菱一道体验,从而获得一种独特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美感。(2)引导学生自我构建,在自我构建中发现美。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分析中获得自我建构,并从中体验到小说之美。如,《杨修之死》中,杨修之死因,应归罪于谁,是曹操还是杨修自己?教师提出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并使学生获得对小说情节艺术美的体验。
小说美育是一个大话题,其中需要研讨的问题还有很多,但作为语文教师来说,能做到上述三个“要”,小说美育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参考文献:
[1]张凤艳.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导语[J].新课程:中学,2010(6).
[2]于漪.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的落实与交融[J].中学语文教学,2004(1).
(作者单位 青海省西宁市湟川中学二分校)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