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一直努力做一个“懒惰”教师,我的课堂有点“另类”——多学少教,先学后教,孩子常会“游离”预设的教学“轨道”,课堂随学情而走,随学情而定。殊不知,却有同事把我称为“智慧老师”! 其实,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获得了探究的勇气,获得了自学的方法,获得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原来,“懒惰”可以成就“智慧”!
一、错误生成美丽
雨果说:“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犯错有时真的不好,会贻误时机,酿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但是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更何况初始学习的孩子们呢?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让他们感觉犯错不可怕,反而使他们在错误中生成智慧,追求卓越,
平时的生字教学,我基本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请小老师教大家识记。记得在教学 “制”的时候,民主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由于“制”左边一半无法用读音表示,只能请孩子书空记忆,左边部分的笔顺是难点。当我范写完毕刚把手放下时,只见宸宸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得到允许后,他很有素养地说:“刚才周老师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 “什么错误?” 我心里咯噔一下。 “制左边的第四画应该先写中间一竖,再写下面的‘竖、‘横折钩。”幸亏课前已经研究过这个问题了,我已是心中有数,于是示意学生拿起语文书,微笑着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请教这位不开口的老师。”学生一看,顿时明白了原来出错的是宸宸。再看他,脸上泛起了一丝惭愧,更有太多的无辜:怎么错的反而是我了呢?我真诚地对他笑了笑:“没事,多勇敢!会思考!能让大家把‘制的笔顺记得更牢。来,伸出小手,再写一次!”孩子们乐意地举起小手,一笔一画地写起来。
莎士比亚说得真好:“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那我们就让错误变得不再可怕,而是变得美丽且有意义吧!
二、我的课堂我做主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同时体验了获得知识的乐趣、学会了获得知识和方法的过程。”我对这个观点是感同身受的。这学期,结合“三会”课题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绝大部分的孩子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一小部分学困生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例如,我上《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篇独立阅读课文,课前明确让同学们小组交流后推荐代表上台做小老师。大家的交流很有见地,我稍作记录如下:有同学抓住设问句展开教学,归纳每段大意;有同学抓住比喻句、反问句,强调报纸魔力之大;有同学抓住“惊天动地的新闻”“回肠荡气的故事”“形形色色的消息”等结构相同的短语,体会世界变化之快,社会发展之快,从而突出报纸上令人着迷的东西之多;有同学抓住数据对比,突出社会信息量的增大,强调报纸内容的丰富;更有同学还和大家进行了互动,调查同学们最近阅读了什么报纸,有哪些新闻和大家分享?然后强调读报意义和呼吁大家从小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最后还给同学们推荐了两份报纸——《人民日报》《科学周刊》……不试不知道,一试还真让我对孩子们刮目相看!上台和大家分享的孩子们讲到了我备课中所有的知识点、训练点。实践证明,教师的“懒惰”实际是放手和引导,可以使孩子们更加会学、善学和乐学,使他们变得更加“智慧”。
三、学贵有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有了探究才会有创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诱导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思考。
我在教学《世界真美呀!》一课时,孩子们就是一个个独立的、有丰富情感的儿童。学习第一段时,孩子质疑:1、世界是有许多颜色的,蛋壳中的小鸡怎么会认为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尽管,提问的孩子没有深入理解课文,问题似乎多余,可正好让其他孩子自己解答,是语言实践的好机会。2、我们孩子都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而母鸡怎么只会生蛋,还要孵鸡蛋,才能孵出小鸡呢?我是这样处理的:这可是一个高深的问题哦,推荐大家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只要坚持多看课外书,一定会变成一个小博士的!
又如在教学《奶奶的白发》一课时,文中“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句话的感悟理解是个难点。引导孩子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一脸的疑惑,装作不懂其中的意思,请孩子们谈谈体会。一开始,他们一知半解或者云里雾里、答非所问;我也不紧不慢,表示自己越听越不明白了,还用上激将法说:这是一个难点,老师都不懂,也难怪你们读不懂。孩子不服气,于是我建议小组讨论。有的说:奶奶年纪大了,总会有白头发的,以后,我们年纪大了也会有的;有的说:爸爸小的时候,也问过这个问题……终于,我听见了激动的喧哗声,快步走上前急急地问:有新发现吗?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发言:“我觉得课文中的我和爸爸都很顽皮,让奶奶操心了,所以,奶奶的头发白了!”多么精到的见地,我感慨地连声夸赞:这个孩子真会读书!是呀,孩子的朗读感悟是教师无法用讲解来代替的呀!
总之,我在课堂上表现得有点“偷懒”,总是悄悄地把自己藏起来,却让孩子们凸显出来,成为课堂的主角。而这样的“另类”课堂做到了“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却在不知不觉之间,实现了课程改革的三大转变:孩子们从“学会”,变成了“会学”;从“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他们从“不喜欢学习”,逐渐地变得“更加喜欢学习”了,学得更扎实,却又学得更轻松。随之,他们的探究能力有了提高,语文素养也有了全面的提升。这就是“懒惰”成就的“智慧”!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