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冰如
今天的《美术课程标准》,让很多老师开始注意到,情感类目标已站上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舞台。究其原因,就是在以前的美术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美术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
那么,什么是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如何更科学地依据教材资源,把握情感教育的方向与动机,创设动人和谐的情景,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广阔的发展平台,无拘无束地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表达内心的情感,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教学素材,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审美情感教学呢?笔者在实践基础上作了如下尝试:
一、架设教材与想象力之间的桥梁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情感教育。
例1:三年级的《会变的盒子》一课,课本只要求学生拆开一个纸盒,对照图纸研究一下制作盒子的步骤。再找一些其他的纸盒,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我却让学生利用所拆开盒子的图纸,设计制作一只自己喜欢的包装袋或盒子,结果学生马上热情高涨,人人动手设计出食品袋、手提袋、各种形状各种式样的精美包装盒。这样给学生一个创造天地,增强了创造意识,使他们求异思维、激发想象、激发创作的情感得到序发,体现个性化教学。
例2:在学习《我们的奥运》这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设置了这样的情感目标:为什么我们的奥运会标要用中国印?当你看到它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在讨论时纷纷表达了自己奥运情、中国心,这样就达到了情感教育目的。
笔者针对学生的需要、心理特征和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组”或“改编”教科书,以突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架设学生和作品之间的桥梁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1、观赏影片,领悟情感
影片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影片中所要表达的较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例:在讲到立体画派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作品时,我就给学生播放有关毕加索的光盘影片,阐述了毕加索画此画的历史背景。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镇。1937年被纳粹“神鹰军团”的轰炸机炸成一片废墟,死亡了数千名无辜的老百姓。毕加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画了这幅巨作,以表示强烈的抗议。)
看过影片后,学生对毕加索这个人的生平及他为什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绘画风格都有了深刻体会,不但能理解,还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
2、音乐欣赏,体验情感
常言道,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得到宣泄。百老汇是美国的一个繁华都市,那里有着棋盘式整整齐齐的街道规划,街头林立着许多剧院舞厅,聚集了很多从事表演艺术的大明星,而爵士乐是当时的流行音乐,是一种节奏轻快富有情感的音乐,蒙德里安便集合了这两种印象,完成了这一件杰作《百老汇的爵士乐》,在这幅作品中,蒙得里安把他对纽约百老汇音乐的感受和认识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表现出来,创作出了一种视觉音乐。像铜管乐器一样明亮的黄色线,在霓虹灯光般的红色、蓝色、灰色小点的闪烁下,呈现出一种爵士乐的节奏感。我们还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的嘈杂。
总之,学生的艺术情感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教师的教学艺术才会被最大限度地接受,课堂才会充满旺盛的活力。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健康情感,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江苏】